多媒体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8-23吴真勇
吴真勇
多媒体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常态,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往往容易陷入误区:过于关注资源本身,对资源背后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目的忽视;教师对资源的遴选和甄别存在缺陷,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流于形式;多媒体资源的二次开发不够,教学效果不如单维度资源。就高中地理而言,多媒体资源可以从更为理想的情境帮助理解相对抽象、与学生现有经验对接困难的学科内容。笔者在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认真研读并结合教材及农村中学学生特点的把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精心选择,放大多媒体资源对教学的作用
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心知肚明,但因整合这一资源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教师只是简单照搬他人多媒体课件,很难切实让多媒体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若教师选择多媒体资源可以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承转、教学总结等环节进入,依据教学实际分别选择最恰当的资源。
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若需要更多地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可以分别截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内容:冷锋影响下的天气、低压中心影响下的台风、江淮伏旱天气等,展示各地媒体所报道的天气视频及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总结时可以出示典型例题要求学生模仿电视台做天气预报,其他学生则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最后加以修正。这样整个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得以放大,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水涨船高了。
再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农村的中学生虽然对城市多多少少有过一些了解,但因缺乏观察,这些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有效和新的学习内容形成对接。笔者就选择了我国上海、北京等地的城市空间结构介绍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思考这些城市中各种功能区的特点,参照导学案填写相应内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二、科学设计,充分挖掘多媒体资源中的隐含内容
更多的时候,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展示多媒体资源,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师不愿意将多媒体资源中的隐含内容充分挖掘,不敢就素材原创出设问点,唯恐误导学生。其实,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参考已有的模式选择新的背景;也可以参与集体备课,请学校学科组教研组长把关。在多次思考加工后,多媒体资源中能够挖掘的内容均被挖掘出来,也不至于担心因多媒体资源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影响教学节奏。
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内容时笔者整合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伏旱、云南干旱、华北春寒、江淮洪涝、2016年寒潮、东南沿海台风、2016年春节期间台湾地震等自然灾害视频,1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接触了大量关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及专家关于防治措施的介绍,他们在填写预发的导学案时更为准确、具体,就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精讲,学生们对该部分内容有了很直观的了解,学习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三、掌握技术,娴熟抓取多媒体资源中对教学有用的片段
在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特别鲜活的资源但囿于自身技术有限,往往难以科学加工只好作罢。其实,只要教师愿意学习,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娴熟掌握有用资源的截取、加工技巧。笔者一开始求助于学校负责多媒体技术的老师,后来则自己尝试进行操作,再请多媒体教师帮助完善,一段时间后,笔者的多媒体资源加工的技术已经上升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帮助同事们做一些简单的视频加工、转化。在网络上有很多简单易得的小软件,还有海量的专业化网站,伴随着微课的逐步推广,多媒体资源加工技术必将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总之,一切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资源均应是值得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去关注的。多媒体资源直观、具体、海量、不断更新,最能够帮助学科教学,但因其对教师自身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一旦形成“飞轮效应”,教师会惊叹资源所发挥的效用。每一位有责任的教师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搜集多媒体资源、科学加工转化、充分挖掘,使得这一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江苏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