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主体性研究综述

2016-08-23冯文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综述校园文化

冯文燕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凸显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校纪校风、物质环境、网络建设等各个方面出发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学生主体性 综述

中图分类号:G270.7;G647.2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位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学校日益向服务性校园转变,由原来的“教师主体”、“学校主体”日益向学生主体转变,在完善各种制度设施的同时,注重倾听大学生心声,对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反馈,寻求应对措施,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信息化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互联网深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思维。如何在把握在校大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体现学生主体性,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种的学生参与度,更好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值。

1学术界综述

1.1关于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大学的建立应运而生的。有的学生者认为以西欧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的创立为起点,大学校园文化因此产生和发展。促进西欧大学文化产生的原因,侯长林认为“一是城市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为大学及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知识基础。”“三是中世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及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支撑,时至今日深度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高校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在寻求一个准确的校园文化定义,学界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独立性。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对校园文化下了一个规范性的定义: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他们认识理解内外一些实践、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这个定义基本概括了现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等。国内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定义也多从这些方面着手,内容大同小异,但其中有些学者针对中国国内的特殊情况,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审美情绪、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相关的校风学风。”虽针对了中国的国情,凸显学校文化在塑造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但缺乏了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定义还需进一步完善。茅海燕在全媒体时代下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做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具体形态角度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系统的四种基本存在形式”,“从空间存在角度看,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和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呈现的主要载体”,“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者文化和职工文化等”。从三个层面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分析,此定义中的校园主体角度的分析也为后文提及的学生主体性,提供了学理依据。

进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国外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分析,因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于西方且历史比国内悠久,研究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西方国家其一注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认为完善的设施是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有关学生活动的区域硬件设施相当完备,一应俱全,极大保证了大学生活动与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其二,注重价值观与使命的培养。通过“校训”、“校风”建设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学校还拥有着自己的吉祥物,吉祥物是校园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凝聚了学校的宗旨、办学理念等,设计时较多师生参与其中,在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注重社团活动与志愿活动等一系列实践,将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与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学校鼓励参与社团与各种社会服务,将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相联接,使大学生在获得专业学习的同时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其四,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展开,让大学生掌握自主权,自我选择、自主负责,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决策的机会,从各方面保证大学生的主体性。当然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诸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种族歧视和仇恨,形成“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对立”,注重宗教教育造成“宗教文化虚幻性和社会现实的矛盾”。这些是我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规避的。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与普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在深入,由于知网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检索文章数目过多,笔者通过高级检索CSSCI中的文章得出我国近十年来相关文章的数目(2015年12月8日)。

可见我国学者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层次上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的空间。

目前,学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和重要象征”。通过校园绿化、整体布局、建筑、科教设施等,显现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等,使大学生在领略校园美好风光时,能将学校的隐性德育内容纳入其中,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但本质上又区别于社会,必须制定适应高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形成良好自觉的行为习惯,“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融洽的校园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横向上,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理顺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纵向上,恰当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前后互应。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的精神和办学理念是高校之魂,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起到催人奋进的效果。在此方面,首先要提高学校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的学术气息;其次要发挥优秀与先进的示范作用,沈壮海先生的调查中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给予高度肯定,说明先锋模范对大学生的行为操守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干部、党员要以身作则,在学校形成良好的风尚;其三要建设广播、宣传栏的宣传手段,获得及时快捷的讯息,宣扬校园主流思想与文化;其四,要加强党团社团活动的建设,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沈壮海先生的调查中显示其调查中“91.7%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诸如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志愿活动,83%的大学生平均每年都参加公益(义务)活动”。其中可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需依靠校园文化将其巩固和发扬,通过实践等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团结和协作能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校园凝聚力。

(4)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领于校园文化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曾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来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深度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定类型的传统文化相对于相应的民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的导向、行为的指南和身份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属性。没有对植根于特定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接受,也就谈不上对该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日益发达,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先进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的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在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沈壮海指出“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硬支持,是一个社会实现精神的主心骨。”利用多种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宣传,使其总领于校园文化建设。

(5)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网络建设。丰富形式内容,加强资金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注重线下延展、交流。第六,加强学生主体性建设。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高校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性。本文主要内容涉及到学生主体性,将在下文中将学生主体性单独列出,作详细说明。

1.2关于学生主体性

笔者在知网CSSCI中以“学生主体性”为题检索相关文章得出如下数据(2015年12月8日):

由此可见,学界对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

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定义突出了人的能动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提及教育中体现学生主体性中国已古来有之。先贤在进行教育时就极具针对性,提倡因材施教,可谓是我国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先驱。随着高校的兴起与发展,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们在大学建设中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十论》中提及蒋梦麟提倡“个性自由”,“把个人置于社会之首”,“改造社会得首先解放个人,塑造个性”。傅斯年也强调人的个性,认为“社会的‘善是‘个性发展的结果。‘善是‘个性发展出来的。没有‘个性就没有了‘善。”在我国大学建设发展的前期建设者就十分重视大学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深刻影响了后来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逐渐被打破,教育主体日益转向学生,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现在学界在教育主体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生为主体和学生教师互为主体两个方面。学界的研究深刻影响了我国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性思维,高校开始重视学生主体性,通过各种手段突显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各种媒介手段,采用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重视大学生的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能力,采用自主探究型学习方式。在校园活动中,通过社团活动等创立平等、自由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校职能方面,日益向服务性校园转化,在完善各种制度的同时,注意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对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反馈,寻求应对措施,关注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网络时代的发展,也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方式,大学生由于接受能理强,在网络方面甚至成为老师与家长的“导师”。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又体现学生主体性,高校加强相关网络方面建设,创立和谐良好的网络校园环境,一方面加强教师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实现大学生网络话语权。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关学者从思维方式、意识、素质等方面对教育的主体提出了要求。要有“开放型”、“理论型”、“竞争型”、“交互网络”、“超越(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型”的思维方式,要有“阵地意识”、“科技意识”、“超前意识”、“情理意识”、“法治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有“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信息素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彰显大学生主体性学生必须遵从以上要求,但是由于大学时期各方面能力素质不健全、不稳定,极易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主体的异化,沉迷于网络,因此高校在体现大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加强引导、监督和治理。

2结语

综上,学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学生主体性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意义。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从物质、精神、网络等方面入手,注重对传统文化以及国外优秀经验的汲取,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主体性建设方面要从管理者、教育者、学生自身三个层次着手,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意对大学生的培育和引导。在学界的研究中,多从自己学科的方面出发进行研究,没有形成宏观的理论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缺乏,也很少有研究从网络的角度关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现实高校操作中,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凸显学生主体性不足,高校课堂建设还没有完全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高校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因此在此方面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论高校校园文化起源与变迁[J].学术探究,2012(7).

[2] 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3] 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2(4).

[4] 茅海燕.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高教管理,2014(6).

[5] 沈东华.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探究[J].教育评论,2014(1).

[6] 谷月娟.隐性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学刊,2014(9).

[7] 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8).

[9] 李劲涛,罗湘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3(14).

[10]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11] 沈壮海.涵养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八十[J].前线,2015(3).

[12]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 孙希磊.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十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综述校园文化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