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016-08-23杨昕玥
杨昕玥
摘 要: 201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4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面临父母亲情的缺失,而且需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条件下较早地独立克服各种生活和心理问题,随着该群体的日益庞大,由此生发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 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在家庭成员共同组建的家庭教育氛围中,父母在后代培养方面的作用应是最直接而巨大的。赵忠心先生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指父母)对其子女及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留守儿童作为本应接受更多关注的群体,却在情感上被“边缘化”,来自父母外家人关爱的不及时与不直接,让其在处理问题、寻求帮助方面遭遇诸多尴尬,社会在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应的家庭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表现
普遍认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四个要件,即依恋、监督、辨识子女的偏差行为、惩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对他们依靠和倾诉、监督鞭长莫及,在有限的见面时间中,无法辨识子女是否有偏差行为,长期无法陪伴孩子心存愧疚,不舍惩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良好教养方式的四个方面都无法尽责,如此造成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一)生活照料不周
突出表现在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上。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14周岁左右的女孩子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加上农村学校对这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安全保护难全
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界对他们的伤害。监护人监护意识薄弱,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意外伤害,触电、溺水、性侵害、交通事故、犯罪多发,甚至成为侵害对象。公安部门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二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三)学习信心失落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个体的制约
(一)个体“社会化”进程受阻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家庭是个体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在个体早期社会化中,家庭教育对个人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个人社会化奠定基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使感情和爱的培养这一社会化最重要的过程得不到保障,而深刻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二)刻板“标签”难以撕下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会在学校或社会生活中受到偏见与歧视,当被认为是没人管的“野孩子”时,他们会更加自卑、堕落、自我放弃,对人们的评论做出一致的反应,逐渐与标签描述相一致。如此就会使留守儿童问题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要去掉这种标签难上加难。
(三)向往城市的“穷二代”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过早地体会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由于父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对城市的认同和向往倾向较明显。城乡落差让一些留守儿童感到社会不公而形成压抑、烦闷、消极厌世的社会心理,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向往都市却无法改变现实的“穷二代”的主力军。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社会的影响
(一)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角色定位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从角色理论出发,留守儿童家庭中经常存在角色冲突型、溺爱角色型、过度角色化三种不和谐的关系。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二)社会失范行为与越轨行为增加
由于没有受到健全的家庭教育,有着逆反心理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容易发生失范行为,不加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出现思维上的混乱与行为上的偏差,进而背离家庭期待与社会预期。据公安部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多发于农村,社会越轨行为增加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自成亚文化群体
青少年很容易结合在一起形成同辈群体,构建特有社会网络。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而言,父母监护缺位,留守儿童行为自主性强,他们在承载文化上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劳动习惯而好逸恶劳。当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形成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时,必将给国家人才的培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加剧越轨行为,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对其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还会阻碍社会顺畅运行。对此,社会领域内必须强化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当家庭教育缺失时,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优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除应加快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外,更应让更多群社会都自觉关注和关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缪建东.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3]吴铎,张人杰.教育与社会[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