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08-23李振宁
李振宁
摘 要: 历史教学中为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从历史教科书的阅读、重大历史事件的阅读、分层次阅读历史材料解析题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促进教与学相结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 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教给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方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现行教材以专题模块编写,每一章节体现一个具体主干知识,反映出这一主题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首先通过阅读目录,对本专题有个整体了解,形成基本框架结构;其次对专题导语的阅读,把握基本线索;最后阅读课文正文部分,掌握本课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如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节,本节知识点繁杂,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先阅读教材把握本节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目录明确本专题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是其中最波澜壮阔、地位最突出的一次斗争。指导学生对导语的阅读,学生初步理清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民的抗日最终发展为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并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基本线索。正文部分是学习重点,阅读中围绕本课课题与子目,对每一历史时期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梳理知识网络。学生通过阅读本课内容梳理如下知识网络体系:
1.日军侵华的罪行
(1)日军侵华的原因
(2)日军侵华过程
(3)日军侵华的罪行
2.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
(2)总结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3)西安事变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正面战场
(3)敌后战场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抗战胜利前的形势
(2)全民族抗战的结果
(3)抗日战争的特点
(4)全民族抗战的原因
(5)抗战胜利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图表等,以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阅读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它是客观存在的,由无数史实构成。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每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学习的重点,认识、掌握重大历史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指导学生阅读抓住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归纳如下: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原因:(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2)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3.经过:(1)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兴直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世时期;(3)转折和挫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内容、结果、评价);(2)《资政新篇》(1859年)(内容、结果、评价)。
5.作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6.局限性: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7.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反封建侵略的双重任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等。
围绕历史基本要素阅读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使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基本方法,摒弃过去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传统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式,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分层次阅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运用,是历史试卷最基本的题型。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分析不同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结论”。这是高考历史的基本要求。平时训练中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文字材料先读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其次,看标点符号,通过分层审读材料正文,读材料信息,从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如(2015年全国卷Ⅰ):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通过阅读材料的基本方法——看标点符号,这一材料有五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句指出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汉代儒学对孔孟儒学的发展,根据所学总结出第一问的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二层次为第二三句,说明韩愈否定后世对儒学的创新,因而重视孔孟理论,回归孔孟学说。第三层次是第四五句,说明韩愈的地位和作用。结合第二三层次和所学解答第二问宋代理学对儒学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促进教与学相结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