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思考

2016-08-23彭涛谭琴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主旋律个性化

彭涛 谭琴

[摘 要]军事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形象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弘扬主旋律、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更是其创作内核。21世纪以来,受众已经对传统的军事题材电影产生了时代疏离感,而符合新时代和满足受众需求的军事题材电影却姗姗来迟,现象级的军事题材电影还没有出现。不管是国际环境,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现在都是军事题材电影发展的一个风口,在“主旋律”的旨向下,应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个性”,促进军事题材电影实现“强影梦”。

[关键词]军事题材电影;主旋律;个性化

军事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中独特而重要的影片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美学造诣,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更是成为银幕的绝对主力,显示出军事题材电影强大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电影产量小、口碑差,成为电影市场不受待见的影片类型之一。加强创作走强影之路,已成为军事题材电影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军事题材电影实现“强影梦”的现实意义

近现代以来,中国遭受侵略,经历了一战、二战和国内解放战争等时期,丰富而独有的历史素材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来源。但随着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进入了瓶颈期,在产量、题材等方面都差强人意,与外来进口战争大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同时由于军队、军事的隐蔽性、神秘性等特点,受众对军事题材电影存在巨大需求,因此军事题材电影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军事题材电影具有特殊性,与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力息息相关。在铭记历史、反思战争、展现军事建设成就、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军事题材电影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把利刃。

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和平时期,但国际局势不稳定。美国霸权持续扩张,中东地区冲突不断,同时中国周边领土问题频发,这些不稳定因素增加了中国走和平道路的危险系数。通过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展现我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宣扬我国对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最好选择。

二、军事题材电影面临的现实困境

由于传统的军事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受众产生了时间和心理上的疏离。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商业元素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符合时代价值思考的新兴军事题材电影作品还没有实质性出现,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进入了“青黄不接”的瓶颈时期。

(一)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单向度”

军事题材电影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成规和符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多样化作用。但进入21世纪,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仍然遵循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单一的美学风格,“单向度”的创作使得军事题材电影失去了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军事题材电影发展初期,由于电影理论、技术等整体上不成熟,主要以军事纪录片为主。在全面抗战时期,军事题材影片在创作上“家国同构”,反击侵略、反思战争,保卫祖国、保存家园。在创作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中华儿女》《长空万里》《老百姓万岁》等优秀抗战影片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十七年”时期,军事题材电影进入鼎盛时期,以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书写为创作旨向,并不断吸收其他类型片因素,在影片中加入传奇、惊险、喜剧、儿童等类型因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进入新时期以来,军事题材电影虽然在选题上极大扩展,军人、军营生活、战争等题材丰富,同时也不断地融入娱乐等因素,但在创作上仍然是“军国为重”,单一指向性强,没有打破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和特定的情境设置,人物塑造仍然采取面谱群分的方式。《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献礼片虽然采用大制作和明星化的方式,但缺乏情感和情节的单向度创作方式得不到市场和受众的认可。而《冲出亚马逊》《集结号》《战狼》等影片,将主体思考和时代价值观积极灌注到创作中,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和受众口碑。

(二)综合美学思潮下出现了新需求

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题材电影是社会和生活的直接反映,在朴素美学观的支配下,受众要求军事题材电影主题鲜明、意识形态强烈,在叙事中存在鲜明的敌我二元对立。同时,由于安抚战时和战后心理的需要,军事题材影片需要塑造英雄和弘扬胜利决心,因此军事题材电影经常通过夸大人物力量、营造传奇性情节、设置必胜结局进行叙事和塑造电影美学风格。如《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中,中国游击队智勇双全、神出鬼没,而日军和伪军笨拙、愚蠢,游击队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扬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成为军事题材影片的政治使命,政治支配了艺术创作。宏大叙事和重大革命题材创作成为军事题材电影的基调,象征性和“红色”政治性成为主导的美学志趣和取向。《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系列影片,充分展现了共产党的伟大战略思想和领导能力,意识形态性非常鲜明和强烈。而“文革”时期,这种美学风格被发挥和运用到极端,样板式的创作“绑架”给军事题材影片创作带来了巨大灾难。

军事题材影片中,英勇无畏、艰苦卓绝、永不放弃的阳刚美是审美的核心指向,也构成了军事题材电影独特和一以贯之的美学观。但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和受众的审美观已经多元化和多样化。在真实美学、浪漫美学、意义美学乃至技术美学等综合美学观念下,传统的军事题材影片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在综合美学观念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但都没有形成“气候”。第五代导演的军事题材作品,在创作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对战争的思考,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和美学风格,《鬼子来了》《一个和八个》《红高粱》等影片成为佳作,但第五代导演在后期创作中出现了整体转向。而现代军事题材电影《战狼》,在2015年成为票房黑马,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对综合美学观念的有效把握。在青春和怀旧片充斥银幕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带有阳刚美和丰富人物塑造的影片,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三)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电影市场规律

从新中国成立到世纪之交,我国军事题材电影主要由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四家国营大厂创作出品。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由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源垄断,在创作上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和巩固。这种垄断式、集中式的创作和生产,在特殊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军事题材影片的发展,但却难以适应现在市场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市场进行了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电影生产主体企业化、电影作品商品化、电影评价量化,商业片成为市场主导。由于军事题材电影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新时期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创作上有了诸多的禁忌和束缚,没有很好地适应电影市场改革的浪潮。

商业化和娱乐化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究其本身和实质而言,是有利于电影和电影市场发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是市场规律,合理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不仅不会降低军事题材影片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宣传功能,而且会以寓教于乐、寓政于商的方式构建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集结号》由华谊兄弟、上影、寰亚、浙江影视集团、中影合作制片公司、韩国MK在2007年联合出品,以1亿的投资额获得了26亿的票房,高回报率和高口碑成为军事题材影片商业化运作的成果典范。

三、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思考

军事题材电影在当下已经进入了创作瓶颈期,传统的军事题材影片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和受众的要求。同时,由于军事题材影片在我国电影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须以时代价值要求对军事题材电影进行创造性创作,使军事题材电影走上“强影”之路。

(一)弘扬主旋律,寓宣于情

由于类型的特殊性,军事题材影片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坚持正确弘扬主旋律,这是内在要求和内在规律。因此,军事题材影片在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弘扬主旋律成为军事题材影片的发展内核。

传统的军事题材影片在进行主旋律创作时,采用经典的二元对立和口号式方式,单向度地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在特殊时期内,这种艺术创作能直接有效地弘扬主旋律,并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随着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和受众观影的成长,这种简单的宏大叙事和美学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对人物、情节等方面的要求。

军事题材影片在弘扬主旋律时,必须从“直接”转向“间接”,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等方面突破原有的叙事手法和创作模式,以时代价值观念对主旋律进行重塑和“隐塑”。担任《战狼》导演兼编剧和主演的吴京在谈及影片的成功时说,主角冷锋之所以受到观众认可,是因为他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冷锋性格桀骜不驯,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军人形象,但骨子里他热爱祖国、冷静英勇,这是现在年青一代受众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坚持个性化和多样化创作

我国有着丰富的战争史,军事题材电影有着丰富的历史素材。新中国成立至世纪之交,政治性大于艺术性、政治性指导艺术性的创作成规成为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的指导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在创作上存在雷同,受众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现在的电影市场也不认可。

21世纪以来,军事题材影片在创作上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创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抓住契机推出了一系列新作,《八月一日》《拉贝日记》《惊涛骇浪》《惊天动地》等影片在叙事视角、拍摄手法等方面有所突破,但这些影片是应景之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艺术性创作,投资额均没有回收,也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第五代导演的军事题材影片,可以看成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创作的先驱之作,在选材、叙事、人物塑造、镜头语言和画面处理方面给军事题材影片带来了革命性的新风貌。《黄土地》《举起手来》《斗牛》等影片,创作者倾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以别样的视角进行了创造性的创作,这些影片成为经典军事题材影片。

新时期军事题材影片,应该转换创作观念和艺术思想观念,从多方面反映我国军事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用时代价值观念塑造人物,以人物为中心深入挖掘军事题材。同时,军事题材影片也应该积极吸收和利用其他类型片因素,主动寻求与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结合点,在共性下发展个性。

(三)大片意识和商业化制作

如今,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基本规律,军事题材电影需要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加入到商业化的浪潮中。军事题材影片进行商业化制作,可以让更多的资本和投资主体进入创作领域,将符合市场运作的商业元素加入到创作中,助力军事题材影片发展。

军事题材影片的发展趋势是大片时代,现代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略战术更加复杂,而社会和受众对此更是充满期待。大片是军事题材影片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升整体制作水平、扩展市场、培养受众观影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现代军事题材影片和科幻片一样,需要展现技术的高精尖,因此军事题材影片在制作中,应该智慧有效地展现技术的魅力,实现高水准制作。

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在允许的范围内应该深入部队,全面真实地了解军营和军人生活。而部队的支持,更能深化大片意识和有效把控商业运作。《战狼》拍摄前期,导演兼主演吴京深入部队生活长达18个月,正是深入军队,才将现代人物性格与军人性格成功相融,塑造了冷锋这样一个形象饱满的军人形象。

军事题材影片是中国软实力的一把利刃,必须走上“强影”之路。未来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需要在主旋律的旨向下,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创作。同时,军事题材电影应该积极地加入和适应商业化和娱乐化趋势,大力发展军事“大片”,增强市场竞争力,培养受众的观影惯习。在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中,不断提高制作水准,增加受众观赏性,构建社会整体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边国立.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3]詹庆生.当前电影产业格局中的中国军事电影:挑战与前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3).

[4]边国立.关于军事电影类型走向的思考[J].电影艺术,2005(05).

[5]周星.新中国60年军事题材电影创作[N].学习时报,2007-07-23(009).

[6]饶曙光,尹鹏飞.《战狼》:类型拓展下的英雄叙事[J].当代电影,2015(05).

[作者简介]彭涛(1965— ),男,湖北红安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艺术。谭琴(1991— ),女,湖北利川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艺术。

猜你喜欢

主旋律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操性探微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
高考议论文的个性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