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2016-08-23陈丽洁
陈丽洁
【摘要】作为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艺术性特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能够使学生从小开始就能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意见与举措,以此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绘画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 小学美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04-02
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形式,美术与民间艺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融合民间美术资源有助于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而且能够合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合理对策,从而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思维得到一定的扩展。小学生在美术绘画学习中,对美术这门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主要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历比较少,而且绘画能力较弱。而对于民间美术资源来说,具有丰富的元素,而且主要来源于生活,在情感的表达以及绘画手段上能够为学生的绘画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绘画学习与发展。其次,将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当前,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做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使学生从小感受到民间传统艺术,而且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提供积极的帮助[1]。
二、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合理举措
(一)通过赏析民间美术资源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兴趣
对于民间美术资源来说,之所以能够流传与发展,主要是其存在着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以此成为经典。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在讲解一些美术形式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民间美术资源与作品。比如,可以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或者介绍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等,这些艺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使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对于剪纸艺术来说,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而且当今我国的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剪窗花的习俗。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剪纸,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初学者,小学生不能马上剪裁出复杂的作品,而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剪纸的认识[2]。
(二)合理引入民间资源,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如果老师仅仅让学生欣赏一些民间美术作品,而不能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很难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为学生进行讲解民间的美术作品与艺术,还可以为学生讲述自身的创作意图等等。再如,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具有美术资源的地点进行参观等,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美术作品的魅力。或者,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刺绣
工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刺绣艺术的魅力与特征,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绘画学习与发展。
(三)在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实施艺术创作
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美术老师来说,不但要为学生展示民间艺术作品,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行创作,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而在学生进行创作时,美术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保护的重要性[3]。对于美术课程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比如,在撕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学生喜欢兔子、小猫等等这些小动物,而老师不应该要求学生太多的内容。学生的创作作品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积极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民间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还要将民间美术资源积极融入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娜.小学美术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88-90.
[2]刘润弟.激活多彩美术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66-68.
[3]俞海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知音励志,2015,(2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