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注意多维知识结合

2016-08-23邓慧爱宋超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之河古代汉语偏向

邓慧爱 宋超

【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言师范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但部分学生觉得它已经过时。教学时应注意多维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其的“工具性”,增加学习的动机。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语言 地转偏向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湘南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转型发展视域下新闻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1-01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部分同学的心目中它是与“过时”“无用”划等号,只不过是为了考试不挂科顺利毕业勉强学习,学习的动力严重缺乏。我们认为只要将古代汉语知识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的“工具性”,就可从原来的“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

现如今的很多考试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讲究的是对各科的综合运用,当涉及到传统文献的知识时古代汉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首当其冲,学科间的穿插及解释就变得尤为重要。多维度的阐释不仅发现汉语的奥妙,更能让我们看清现象下的科学。我们看一下地理和古代汉语知识的结合:

诗经·伐檀·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伐檀》共三个章节,章节间符合《诗经》所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但是在表达上又有所不同。《伐檀》中同样表示水边,却用了三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第一章节用“干”,第二章节用“侧”,第三章节用“漘”。

既然都是水边的含义,为什么不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呢?为什么还要用都三个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呢?这就凸显出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的善于观察的思考精神。

从古代汉语角度:一方面就修辞而言,文章中避免重复想要表达含义,就用相同的含义的词进行替换,这样既彰显文章的文采及韵味,又使读者感受到整齐划一的“建筑美”下的聆听到不同声律的“音律美”;另一方面就语义而言,虽然“干”、“侧” 、“漘”这三个字都有水边的含义,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在《毛诗正义》中,“干”解释为“干,厓也”“厓”在《说文》中解释为 “山边也”,但在《尔雅注疏·释丘》:“望厓洒而高,岸。【疏】厓,水边也。”因此在文中 “寘(置)之河之干兮”也就是指水边的意思。对于侧、漘的解释,《毛诗正义》“正义曰:以下云漘、侧,则是厓畔之处,故云“干,厓也”。《易·渐卦》“鸿渐于干”,注云:‘干谓大水之傍,故停水处。”。“侧、漘”都解释为水边,但有一点区别,在《尔雅注疏·释丘》中,“夷上洒下,不漘”这里“漘”解释为“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

同样具有水边的含义,我们还是能区分它们的细微不同。“干”是大河的停水处,是指大河常有泥沙堆积的水边;“漘”是大河的水深处,是指大河里的水常冲击的水边;“侧”是泛指河水的两边即岸边,如果大河里有凸出来的小洲,也指小洲顺水流的岸边。

字词的解释、文意的疏通让我们从古代汉语的角度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我们会不禁的问自己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不同的自然现象呢?

从地理的角度:我们来解释文本中细节性描写,它如何形成的这些不同的现象?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明白:假如在北半球有一条大河,在河的两岸分别建港口和浴场,该如何选择?这是一种力作用下的效果,叫作水平地转偏向力亦称地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纬网为参照系的力。地转偏向力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这是力学方面的一个原理,却把它运用到地理学上来解释。

经过研究发现,地面上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气体、液体和固体),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其运动方向要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并且地球自转偏向力随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减小,在赤道地区为零。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运动方向发生了偏移,许多自然现象都受其影响。

这样,物体会随着原来的原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当然,偏移是有规律的。 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依据这个原理,我们把前面《诗经》里提到的“干”、“侧”、“漘”也可以用地理学来解释。我国处在北半球,在所有的大河当中河岸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势,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一边河岸会受到水的冲击,水的流量很大,泥沙不会在这里堆积,因而这里的水域比较深;相对应的河岸一边,水流相对来说小一点,泥沙会随着水流的变小而逐步沉积下来。经过日积月累不断地重复,于是大河的两岸所呈现出来的自然性现象也就大相径庭了。如上所述: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发现河两岸的确实不一样,因此用了“干”和“漘”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河岸,就是要严格的区分河岸,虽然古人当时还不能用自然科学去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已经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从这一点也说明,古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古代汉语与其他知识的多维度结合运用,既增加了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又提醒了我们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和学科交叉运用的必要性。以此让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工具性”有新的认识,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释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晓英.地转偏向力研究[J].西安:陕西师大学报,1995,(12).

作者简介:

邓慧爱(1983年-),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宋超(1984年-)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猜你喜欢

之河古代汉语偏向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让书香浸透生命之河
张曼玉 在时间之河中漂流
大运之河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