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途径
2016-08-23张艳
张艳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明确强调了语文朗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
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现状低效忧人。预习时,不屑朗读,钟情默读;早读时,唱读齐读,一字一顿;课堂上,无情朗读,令人蹙额;阅读中,“静心潜读”,一律默读。凡此种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注重于形式。
2.朗读目的不明确
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因为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牵着鼻子读,都在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缺乏目的性的朗读实在是乏善可陈。
3.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后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在表演,大部分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连顾及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4.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观察,有些老师安排朗读竟然只重视读了多少次,只重视有哪些方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于是导致课堂上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多久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老师讲解不一会儿,又马上进入另一种形式的读,朗读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5.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语气读出来”,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而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某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一个词读得长些或短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却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因此,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小语朗读质量,回归小语朗读本位,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形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境交融之态势,还读书之本性,步入原生态读书之胜境,这正是小语教师之职责!
一、重视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成效
(一)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正确:要用普通话,要吐字清楚,字音正确,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要声音响亮,但不得超过本人的实在音色.不能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大喊大叫。
(2)流利朗读要通顺、自然、流畅、不复读、不断读、不拖腔,速度要适宜.有节奏感,节奏适合表达内容的需要。
(3)有感情朗读要语调自然,富有感情.朗读应是说话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切不可矫揉造作,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努力“引人情境”
“引人情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能否成功引生入境,是指导朗读成功的前提。引入情境的方法有:
(1)以描述人境。如《鸟的天堂》一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充满感情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高度赞美之情,可到学生嘴里味道往往就变淡了。这时我们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来唤起儿童的想象:“如果我们也来到鸟的天堂,满耳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看到茂密的树林中成群的鸟儿快乐生活的情景,这时我们也一定会说——”(学生接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面对初步“人境”的学生,教师要继续引导:“啊字表现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的确二字得加以强调。让我们面对‘鸟的天堂再读一遍!”
(2)以音像人境。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以后.用多媒体放出漓江美景并加上适当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在幽雅轻快的配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虽未去过桂林,但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3)以绘图入境。教材中一些古诗如《送盂浩然之广陵》,我们在扫除字词障碍,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画成图画。学生经过认真揣摩构思,进人“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境界中,定能较为准确地朗读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加强“技能指导”
引生人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掌握朗读的技能又能促使学生人境,引导学生人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入境”、“自能朗读”的要求。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应让学生逐步掌握.如朗读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才能读出感情等。此外,对朗读技能如重音的确定,停顿时机,节奏快慢,语调高低,语气变化等规律,也应适当渗透。
二、重组语句,比较朗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深,所以未能在朗读中恰切地表情达意。这时,教师要重组语句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其含义,可用删、换、添、调、补充等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有句“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删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子下面。”在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便心领神会!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构筑感情朗读平台
课外阅读给予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终身学习的根基。课外阅读指导时,采用“大声朗读”与“静心潜读”相结合。因为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足以保证较长时间的默读理解,单凭视觉作为唯一信息接收途径,小学生会渐渐远离课外阅读的!造成读得累——读不懂——不爱读!积极构筑有感情朗读的展示平台,不错失任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如开展“书香校园,读书伴我行”活动,建立课外读书会,进行课外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语文朗读之个性,享受语文朗读之喜悦!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