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抗战第一场大捷
2016-08-23新六一
新六一
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不过,国内专家学者经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后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才是全国真正的“抗战第一大捷”。 ——编 者
20匹马往返运手榴弹
“九一八”事变后,驻吉林省的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500余官兵起义抗日,中共派王德林旧友李延禄去帮助他,并担任由王德林任总司令的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在军中建立了由中共秘密领导的700人补充团并兼任团长。
国民救国军1932年2月连克敦化、额穆和蛟河三县,队伍壮大到5000人,引起日军恐慌。关东军司令部急调天野第十五旅团等部,从敦化向镜泊湖进行“征讨”。
日军兵分两路,以“北隔南攻”战略,对国民救国军发动钳形攻势。其中南面组建起一支号称万人的天野部队,意图一举消灭活动在镜泊湖南湖头一带的王德林救国军。
大敌当前,李延禄说服王德林,利用镜泊湖的有利地形,在“墙缝”一带伏击日军,他们用20匹马往返多次,把救国军全部库存的手榴弹运至伏击地点。
猎户“带路”,敌人中伏
“墙缝”是夹在牡丹江和一个山坡中间5里长的一条小路,路边耸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时断时续,隔一段便有个裂口,被称“墙缝”。小的缝隙只能露脸,大的缝口数米宽,埋伏两端可形成交叉火力。
1932年3月13日清晨,当地爱国猎户陈文起为日军“带路”。在日军进入最远端的5号阵地后,李延禄一声令下,战场上30多个袭击点(缝口)同时对敌发动袭击,7000多人的日军被分散在30多个缝口,优势兵力被化解。
“我们的勇士,三五成群布阵,守大缝口的每组5人,守小缝口的每组3人,有的负责拧盖子递手榴弹,有的负责投弹,投累了轮换。”李延禄后来回忆。岩石高过人头,补充团战士躲在岩石缝口后扔手榴弹,日军的步枪、机枪无法伤及抗日战士。又因为战场狭窄,日军的炮弹飞过战线老远,失去威力。
日军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起不到作用,唯一的选择就是向30多个缝口冲击。但这样一来,等于主动向补充团战士“喂食”。据参战村民李长发说,岩石下敌兵一批一批倒下,肢体横飞,成堆成片,一片鬼哭狼嚎。
7000日军仅不足百人漏网
战斗持续10小时,天野部队终于发现救国军的薄弱环节。他们改向埋伏在西山掩护补充团后翼的“戴营”发动强攻。见“戴营”撤退,为避免被抄后路,李延禄才下令补充团按预定路线及时撤退。
根据战后打扫战场缴获枪支的数量,估算日军伤亡至少3500人。而补充团战士由于伏在巨石缝下边投弹,伤亡仅7人。
此后,李延禄又在“松荫(乙)沟”组织火烧伏击战,日兵身上和马匹背上的弹药遇火爆炸,毙伤日兵数千。据事后调查,逃出火网的日兵大约400人。这400残兵后来在“关家小铺”战斗中被击毙100多人、在“高岭子”战斗中又被击毙200多人。最后,7000人的天野部队成功逃走的不足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