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6-08-23张晓荣
张晓荣
【摘要】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方面有何大作用。古人云:“学贵有疑”。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 形式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7-02
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方面有何大作用。学生通过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获得有关知识,培养信、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提进而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多一项技能。现在就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目标也要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目的,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还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正确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宽松、愉悦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
二、形式多样,灵活运用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信息技术是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技术课程,最为关键的是技能性。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操作本领,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并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指导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对新知识进行领会和巩固,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因材施教,培养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培养利用网络技能、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幻灯片、小游戏等,以浅显易懂、适用性强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易学乐学实用课程。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让基础较浅的学生练习简单的小制作,观摩操作步骤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而对基础较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学生分别得到提高,各有收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教师有的放矢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达到学有所获得目的。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把计算机技术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自主创新,大胆展示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质疑,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动手操作串接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快接受和掌握,触类旁通,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去解决。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除了操作技巧的讲解,教师可以事先安排一段文字,设置相关练习,如插入页眉页脚,页码,标题的排版,文字的格式、颜色,段落的格式、调整,设置纸张,插入文本框、图片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所学知识,自行解决任务,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学,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去挖掘一些能够打动学生,转移学生注意点的素材。教学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紧跟教改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形成发散性思维,针对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信息技术课充满吸引力,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电化教育研究》,2013.6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