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的吟诵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6-08-23薛幼萍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吟诵诗经反思

【摘要】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是中国传承已久的读书之法,几千年一直在学校里代代相传,后来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而式微,终成绝响。它是汉诗文原本的声音形式,是古人的教学、学习、创作方式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吟诵的方式学习《诗经》,有助于把握其整体风格、音韵美、内容和情感。

【关键词】《诗经》 吟诵 教学 反思

【课题项目】此文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师范技能创新——“中国古典诗文吟诵及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5-02

一、吟诵概说

“吟”与“诵”都是古已有之的教学、读书、创作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说文解字》:“吟,叹也,呻也,从口今声。”《增韵·侵韵》:“吟,哦也,咏也。”《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咏),律和声。”《说文解字》:“咏,歌也。从言永声。”“永”即长言之,把声音拖长地读。《毛诗序》云:“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简单而言,“吟”与“咏”类似,都是拉长声音歌唱的意思。屈原《渔父》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讽、诵经常互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即以声音来分辨掌握句读的节奏韵律。具体而言,“吟”、“咏”、“歌”的音乐性旋律性更强,“诵”则声清而义明,类似于今天的朗诵,又比之多了节奏性和韵律感。

具体到《诗经》,它作为周代礼乐文明的体现,一开始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3]的乐官和乐工们在各地采诗、公卿献诗的基础上,加以收集、整理、编订、入乐,在各种典礼仪式和朝廷上奏乐演唱,以观风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这是《诗经》之用。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诗歌逐渐不用于各种典礼仪式的演奏,也逐渐与繁复的音乐相分离,变成一种具体的学习用书,即《诗经》之学。在《诗经》的传承流播中,孔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墨子·公孟》也说孔门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作为教学用书,可以一般地诵读,可以配乐诵读,可以吟咏歌唱,还可以边唱边舞。从诵读到吟咏、弦歌的过程一直遵循的是汉语本身的读音,沈括《梦溪笔谈·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后人将此特点概括为“以字为谱”或“依字行腔”。时代久远,语音早已变迁,我们无法窥见孔子当时如何教学《诗经》,只能从历代传承的前人处觅见一缕芳踪。中华吟诵学会的老师们在采录了近千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上万字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九法”包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今天大中小学所学的普通话吟诵之法大都本于此。

二、《诗经》吟诵教学实践

一般而言,世上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吟诵便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嗟叹、永歌便是拉长声音地读或唱。宋代真德秀《读书记》:“读诗之简要真诀,学者不可以不知也。又曰,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其委曲折旋之意,正如自家作此诗相似,自然能感发人之善心。”足见吟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读者能够“因声入境”,体会“意在言外”,“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一)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整体风格

《诗经》中国风很多采自民间,但应该是经过乐官们加工整理过的,而大雅小雅、颂诗则更具庄重典雅的贵族风貌,因此吟咏时也须有贵族文质彬彬、温文典雅的特点。其次,周人是个农业民族,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安分守己、安土重迁是其主要特色。《诗经》整齐平稳的四言结构,犹如周代整齐划一的“井田”,象征着周人端庄方正的性格和精神。又孔子曾言“诗三百篇,思无邪”,评价《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之美,且《诗经》历来是作为“温柔敦厚”的教化用书和礼乐文明的载体传授给贵族子弟的,故吟咏时应该把握节奏简单舒缓、中正平和的感觉。具体而言,《诗经》结构大致是二/二划分的,第二字和第四字拉长,韵字最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声音和内容的节奏。吟诵雅诗和颂诗时更应有端庄沉稳、恭敬肃穆的感觉,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吟诵时能把这些感觉带给学生,基本上就把握了《诗经》的大体风格,而吟诵本身也是教育感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徐而不急的君子之风,若能配以雅乐,则效果更佳。

(二)有助于更好地感受《诗经》的音韵美

《诗经》属于最古老的四言诗,格律对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和工整,基本上只要符合“依字行腔、韵字拖长”的规则即可,如此我们吟诵时会很容易感受到《诗经》的音韵之美,所谓重章复沓大致也是声音和韵律的回旋往复。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觉得这首诗很啰嗦重复,三章十二句,就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还容易混淆,可是我们一吟咏时,整个采芣苢的过程和画面感就出来了,无怪乎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繍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1]20在方先生看来,此诗无需繁琐的考证注疏,只需平心静气反复吟咏,就能体会诗篇的优美画面和意境了,自然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诗是复沓的,今人称之为叠句,所谓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是也,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其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属于复沓,或叫复歌,可以是一个人不停地吟咏歌唱,也可以是合唱,以此来反复咏叹由于宽广的河水的阻隔,所求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哀伤、惆怅之情。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2]。

(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诗经》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比较繁复古奥,且其读音和辞义还有很多争议和分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古今隔阂,让学生重新感受领略《诗经》之美,是为师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教学难点。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吟诵的主旋律和基本调,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加深记忆的过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唯有曼声长吟,才会有苍茫的画面感浮现于眼前。首章押ang韵,这个韵有种深沉、高亢、壮阔之象,拖长声音吟咏时有种广阔苍茫之感,诗人上下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是那样的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发生了变化,更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一种焦急绝望之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说:“首章‘蒹葭苍苍,由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细细吟哦,余音是隽永的。”[1]346此处的“吟哦”即低声吟咏,有余音袅袅之感。方玉润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絶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1]345这是从声音上传递出来的感受,而非字词的含义,很显然,《蒹葭》是秦地音乐的异类,如此缥缈、浪漫和缠绵。从吟咏的音乐感知角度看,《秦风·无衣》应该是秦地的代表音乐,代表着《秦风》的典型风格,全诗充溢着同袍共衣,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积极豪迈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首军中战歌,气势高亢雄壮,可以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在锣鼓号角声中放声歌唱的情形,有长虹贯日,气吞日月之象,故钟惺云:“(此诗)有吞六国气象”,吴闿生则认为此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1]357这是声音带来的深刻感发和直接触动。

又如《诗经》中的名篇《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自汉以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和作者就颇有争议。《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1]194此说影响极大,“黍离”或“黍离之悲”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时常用的典故。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举《黍离》的复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1]194-195

此诗对后人影响极大,后世诗篇,写家国兴亡之感,或得其神,或效其形,如杜甫的《哀江头》,姜夔的《扬州慢》等。千百年来,此诗以其缓慢、悲怆、忧伤的曲调和旋律感动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华锋教授的《吟咏学概论》举过一个例子,《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著名教授郭绍虞先生七七事变后在北京教书,当时日本人让他到日本人所办的学校任教,郭先生断然拒绝,日本人便断其从教之路,先生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临下课时,郭先生动情地吟咏了《王风·黍离》,吟者泪流满面,听者更是泣不成声,这就是吟咏的感人力量[3]。

《诗经》中还有无数的经典篇章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情感的,唯有曼声长吟,细细诵读,方能呈现出感人的力量。朱自清《论朗读》总结道:“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诗歌很多无法言语的内涵只有文字是表达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声音,才能补充完整。所以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诗经》声音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大于辞义,我们用解释辞义、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述《诗经》,其价值减半矣。

三、《诗经》吟诵教学反思

笔者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吟诵教学后,发现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能这些问题可能其他老师们也会遇到,在此提出,以待前贤共商:

(一)如何处理《诗经》中的古今异音字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关于其字音和辞义千百年来有成百上千本专著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释和笺注,历来众说纷纭,单说语音,历史上就存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之别,因此如何处理其中的古今异音字就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当今吟诵界的前辈大多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各家的注音版本都不同时,就用普通话吟诵。于是就会出现古今异音字,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采”和“友”,“芼”和“乐” 在上古是押同一个韵的,然而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是不押韵的,我们也无法恢复古音,只能在这几个字的位置上明显拉长,表示押韵的特点。

(二)吟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因为吟诵是读书调,不需要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一般都是素读清唱的,没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没有纵情高歌的舞台表演感觉,而且《诗经》节奏比较缓慢庄重,四平八稳,同一个调子读多了,学生也会产生倦怠之感。这里涉及到对吟诵“美不美”“好不好听”的评价和认识问题,有的老师比较重视吟诵的美感,如刘亮老师就认为:“教师在进行吟诵教学时,还特别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具体的手段可以有这样一些:如请音乐家到课堂上来,用古筝、琴、箫、笛等乐器给吟诵进行伴奏,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吟诵的美感。”[4]事实上,若有音乐元素加进去,确实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如北京景山中学的朱畅思老师便以吉他伴奏来吟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大批的受众群。古人也经常自弹自唱,或朋友相聚,有人弹琴,有人吟咏歌唱,就像《论语》中的《侍坐章》和《兰亭集序》中描写的那样,整个场面充满了美感,遗憾的是我们普通文科老师很少精通音乐,自然也就减损其审美感受。当然,也有专家如华锋教授和叶嘉莹教授就认为吟诵就是传统的最基础的读书方法,无需加以繁复的音乐形式及舞台效果,若太注重音乐与旋律的美感,反而喧宾夺主,失却了读书真正的意义。

总而言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吟诵之法确实有助于改善当今古典诗文教学枯燥无味之弊,也已收到些微的效果,只是后续需要更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师生能加入吟诵的队伍,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承经典诗词,传播礼乐文明。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沈德潜.说诗晬语[M]//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专著选辑[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3]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24.

[4]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0.

作者简介:

薛幼萍(1982-),女,汉族,广东五华人,古代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及国学的相关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吟诵诗经反思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巧用《诗经》解难题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