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法制教学的开展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6-08-23董洁
董洁
【摘要】现阶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将建设法制社会提到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作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之一,大学生群体更应该加强对法制社会的认识。本文将从高校法制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6-01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知法守法是大学时的基本素养。法制教育是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并且对国家法制建设起着重要作用。[1]
1.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1.1法制的内涵
法制就是法律对所有公民的约束。法制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方法,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1.2公民权利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义务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法治意识。法律权利不仅是一种约束力,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力。法律义务是法律要求我国公民必须做出的行为。大学生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法律是大学生保护自身权利的武器。公民要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1.3守法意识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自觉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守法不仅仅是履行义务还包括两层含义:(1)依法享有应有的权利;(2)依法承担履行自己的义务。
1.4民主法治意识
民主是人民主权、多数人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在我国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宪法》中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真正享有民主的权利。
2.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欠缺正确的法律观念
大学生应该在大学课堂内学习法律知识,了解与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文献,从本质上了解了解法律的实际意义及法律的灵魂。
2.2崇尚权力,大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和把握法律的真实意义和灵魂
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的社会现象,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权力的大小,职位的高度成为财富多寡的象征,导致大学生缺乏权利意识。这就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权大于法律,在一些情景中,权利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一些情景中总结出“权大于法”的结论。
2.3有正义感,但缺乏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
大学生具有判别是非的能力,已经可以认识到守法和护法是中国公民的义务。但事实是,在现实中缺乏守法和护法意识。在很多学生在心灵深处,惧怕权势,对他人的不良行为可以做出正确的评价,但是当遇到了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拥有了双重标准,表现出知识和自身行为的两面性,知法而不守法。
3.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3.1改善校内法制环境
法制教育模式需要改革,不仅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意识。树立法律意识的最好的方式是,在教学中从权利角度切入,权利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欲望,对法律产生认同感。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应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具有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法律意识[2]。
3.2加强实践教学
法制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将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转换为合法性行为。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习的法律理论更加立体。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真正的了解和法制社会的真实意义,教师应该实现让学生通过实践参加法律活动,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
3.3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存在促进作用。
本文从法制的定义及现有的社会背景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现今社会,大学生虽然具备基本法律知识,但是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还不透彻,还没有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解决该问题,教师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法律的实际意义和灵魂。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俊洪,略论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6(12)
[2]李贻煌,关于中国法制教育的思考[J],国学咨询,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