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2016-08-23思之
□思之
请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思之
请不要一味地用年龄小为理由去无视孩子,而是应该尝试着在情绪交流方面,和孩子进行更为积极的互动。
孩子是最敏感的,请不要轻易否定我们的孩子。下面总结了几句最无视孩子人格的话,看看这些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坏影响。
1.你怎么这么傻
父母:“这已经讲到第几遍了?你怎么就一直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到底难在哪儿了?这种题和你同龄的孩子都会做了。”
孩子:“我好像没有数学天分……”
父母:“你怎么总这么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以后到底想怎样啊?”
在你无视孩子的人格时,也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脚下时。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令人惊叹的是,我们平时很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你这种孩子谁会喜欢啊?”
“真是无可救药!”
“你这样的孩子,当初就不该生下来。”
“我怎么会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请你扪心自问,上面的话有没有跟孩子说过。哪怕只说过一句,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为这些话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2.你问这个干什么
孩子:“妈妈,谁寄来的快递啊?”
妈妈:“妈妈在网上买的。”
孩子:“买的什么?”
妈妈:“就是一些妈妈需要的东西。”
孩子:“到底是什么啊?我打开看看行吗?”
妈妈:“你问这个干什么?别管这个,干你自己的事儿去!”
什么事都想插一脚的孩子,的确有些折磨人。父母在烦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大发雷霆,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气也不能用“你问这个干吗?”“有空问这个,不如去学习”之类的话来刺伤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被其他人无视的感觉真的很糟糕,这一点无论是对大人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且,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他们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很好地调适自己。当他们被外人,尤其是被父母无视时,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内心受到很大打击。所以,父母讲话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当孩子开始大事小情都要插手时,你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孩子为何那么做,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还是想借机和爸爸妈妈聊天?这一点你必须先弄清楚。如果是前者,你就要给他明确的答案,解决他的困惑。如果是后者,那么父母就需要暂时放下手边的事,满足孩子的沟通欲望。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需要父母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3.幸亏你爸没看见
妈妈:“你怎么又穿着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讨厌在车里这样了。”
孩子:“反正一会儿还要再穿,脱了又穿的太麻烦了。”
妈妈:“总之你不能穿鞋踩上来,幸亏你爸没看见,不然又要挨训了。”
对孩子来讲,爸爸是很重要的人,他的评价当然要参考,但自身的渴望和成就动机更重要。如果父母轻易说出这种话,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羞愧心理,认为外界的评论和眼光比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动机更重要。而结果则只会让孩子迷失,不知道如何制订正确的计划并为之努力。
当然,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如果外界的评价和孩子内心的动机(即成就动机)能够平衡的话,那当然最好。但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两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成就动机,人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这种社会现状下,父母有必要保护孩子,更多地去强调和推动孩子的成就动机。
人们在自己取得进步时会变得兴奋,达到自我设定的目标时会产生成就感,而感受到这种喜悦和成就感后就能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但是,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老师的好评而去做事,就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更极端的情况是,他会认为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换取别人的好评。
4.小小年纪,你懂什么
孩子:“妈妈,弟弟总是来烦我。”
妈妈:“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让着他点。他喜欢你才会这样的。”
孩子:“妈妈总是偏袒弟弟,我很忧愁。”
妈妈:“哈哈……你知道什么是忧愁吗?”
孩子:“怎么不知道?伤心、难过,就是这种感觉啊。”
妈妈:“小小年纪,你懂什么叫忧愁?哪儿学来的啊?”
如果换个立场,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了。小时候趁妈妈不在家,拿着妈妈的化妆品往脸上乱抹,然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这种经历大家都有吧?趁姐姐出门时,偷偷穿上姐姐新买的漂亮裙子,然后赶在姐姐回来前赶紧放回原处,这种经历大家也都不陌生吧?或者,买张不适合自己的年龄看的电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这种事情也不在少数。然后被大人发现了,基本上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小小年纪,就这么……”
听到这种话,我们当时不也在心里暗暗反驳吗?年纪小有什么罪?为什么总说自己年纪小,不把自己当回事呢?我们为此感到委屈、怅然若失。那时就在想,大人为什么总是不懂自己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时的心情,自己听到那些话时所产生的情绪,然后再回顾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会说“年纪小小的,你懂什么”之类的话,然后一笑而过了。想想自己的过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说出这些话后,孩子的内心有多压抑了。
孩子们从小就是情绪互动的好手。所以,请不要一味地用年龄小为理由去无视孩子,而是应该尝试着在情绪交流方面,和孩子进行更为积极的互动。
(责编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