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有好玩的状态吗?
2016-08-24杨杰
□杨杰
新媒体声音
作为家长,你有好玩的状态吗?
□杨杰
这几天,我在妈妈圈里面,分享了一些好玩的瞬间,微信后台很多朋友问怎样才能变得好玩?
在方法层面,好玩可以千变万化,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多,在今后的语音中,我时不时会跟大家分享。
今天有个朋友告诉我,听了这一周的语音,她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原来和孩子可以这么玩啊。她给我看了和孩子一起玩着包饺子的照片,孩子才两岁多,居然有模有样地包了十来个饺子,我也非常吃惊。
关于怎样变得好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巧性话题,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了“状态”。
在最近的工作坊中,我首先跟家长们分享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开心”这个状态。开心这个词很常见,但我们却很少揣摩“开心”的真正含义。
前几年,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中看到对“开心”的解释,这个解释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记得书中的大意是,所谓的开心,要展开眉心的位置,同时也要展开胸口的位置。比如,看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孩子,我们充满怜爱地看着她,那种感觉就是开心。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感觉到眉心和胸口的位置是打开的,那种淡淡的笑意,是发自内心的,孩子如沐春风,我们也感觉很舒坦。
看到这个解释,我恍然大悟。
此前,一直有个模糊的问题在我内心飘荡:孩子为啥喜欢我?
也许你会觉得,这也太矫情了吧?
其实我非常认真地把这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在这件事情上,我确实很困惑。我从十来岁就特别爱教别人怎么对待小孩,而且常常现身说法。我总是说:“你看很简单啊,你这样一说,他就听了。”结果是,面对同一个孩子,我那样说孩子就会听,别人说了他就是不听。
在十几岁的年龄,确实有那么几年,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这个困惑一直没有答案:同样的话,为啥我说就有用,别人说就没用呢?
看到“开心”的解释,我得到了最重要的启发,终于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孩子听我的话,并不仅仅因为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的状态。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小孩,不夸张地说,我见到小孩两眼“冒绿光”:啊,小孩儿!也正是冒绿光的一刹那,其实我无意识地进入了开心状态,然后冲上去特别欢快地跟孩子玩耍。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所谓“有孩子缘”的人,也是特别容易进入开心状态的人。
这种开心的状态携带了愉快的能量,无意间把孩子给传染了,孩子也自然地被带入了开心状态。两个人都在开心状态,就特别容易沟通。
现在,随着生活的忙碌,伴随着工作的压力,以及诸事的劳烦,我们常常变得紧张,习惯性地处于“不开心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眉头是紧锁的,胸口也是收缩的,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束缚着,状态变得很僵硬。如果你不相信,在街上走一圈,看看身边人的表情,一定会特别有感触。
如果用“不开心状态”与孩子沟通,特别容易把孩子也带入不开心状态。两个人都在不开心状态,沟通的渠道已经不再顺畅,所以同样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如果玩游戏,常常会玩得索然无味,最终不了了之。
所以,如果想和孩子玩得好,我们首先要把自己调整到开心的频道。那怎样调整呢?这几年我根据对开心的解释,发展了一个“开心练习”。这个练习非常简单:
第一步,用非常缓慢的速度把自己调整到开心的状态,也就是展开眉心,胸口的位置也打开,你只要想想自己充满怜爱地看着一个孩子,就可以很容易地进入这种状态。在这种缓慢的调整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肌肉的细微变化。
第二步,保持开心状态,缓慢地呼吸,跟着呼吸让全身放松下来。
这个办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一分钟也可以,十分钟也可以,我一直随时随地练着玩,也没当回事。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忽然意识到,我的状态被再次打开。虽然我童年一直处于开心状态,但中间病了很多年,疼痛已经让我的身体处于紧绷状态。此前,我了解这种状态的来龙去脉,无奈早已根深蒂固,医生也无能为力。
发现了这个改变,我心中窃喜良久,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个练习,最让我欣喜的是,内心的愉快指数一直的攀升,现在,我已经爱上这个练习。
这次工作坊有个家长反馈,在一周的时间里,他尽量用开心的状态对待孩子,有意识地放弃了以前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感觉,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没想到孩子这周特别愉快,在行为层面也有诸多改变。虽然我知道这个办法非常有用,但看了两周孩子的视频对比,我依然感觉很惊喜。
为啥这个看上去有点飘渺的“状态”如此重要呢?其实,状态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底色。尤其是在玩游戏的时候,开心状态可以点燃孩子的全部热情,当孩子彻底放开地嬉闹玩耍,是最好的疗愈方式,也是最妙的情感建设方式。
(摘自“杨杰的妈妈圈”)
网友评论:
高阳
如今,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为了出人头地的未来,他们不得不从幼儿园开始就牺牲游戏时间。每到周六、周日,大至初高中,小到三四岁,孩子和家长共同穿梭于英语、奥数、美术等补课班。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把孩子的玩耍时间变成学习时间,也许孩子们会因此付出代价。因为玩耍被自然赋予了太多的含义——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缓解焦虑,甚至提高智商。
博学
不管是育儿图书,还是微博观点,我们都会把陪孩子一起玩,作为一项重要的亲子活动。很多父母其实也明白,经常陪孩子一起玩,对于增进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问题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东西,很多成年人并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时候陪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我们常常看到的场景是,当孩子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的时候,父母只是随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还常常故意输掉游戏。父母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希望唤回神游的父母。如果这样陪孩子玩,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样的陪玩,也完全达不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玩和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相应地,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很多父母总认为,学习就该是正襟危坐的样子。对幼儿的教育更应该从玩耍和游戏开始,孩子在学龄前所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在玩耍和游戏中学到的。玩中学,看似在玩,实则在学。
(责编李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