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惑,孩子的痛

2016-08-23刘维芳

家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奥数公式考试

□ 刘维芳



父母的惑,孩子的痛

□ 刘维芳

每个孩子的精神都是独特而不能复制的,为什么就一定要他们去赛跑而不能去跳高?

在思考很久以后,终于还是决定不再让儿子去学奥数,不是因为他学得不好(他的成绩在全班排在第七名,算是老师认为很不错的学生)。真正让我下决心的原因是,在学了奥数之后,他对数学的兴趣反而在逐渐消退。

我翻看过他的奥数教材,也询问过上课的过程。很遗憾,奥数在我看来实在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教给孩子们几个公式,然后就是利用公式进行解题练习,孩子既不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不知道该如何灵活应用。我不知道这是奥数的问题还是教学的问题。

儿子有一天突然问我:“为什么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没有一个学过奥数?”我不知道怎样正面回答他,只好含糊其词:“因为诺贝尔奖里没有数学奖。”

但他的疑问却让我开始思考,究竟上这些课外班有什么用。在儿子没有上学之前,已经能读书读报,而我并没有对他进行过任何强化训练。但学校体制下的教育却促使他逐渐像很多孩子一样,越来越讨厌学习,讨厌考试,讨厌学校。“我讨厌考试,最讨厌发明考试的人!我不喜欢回家,不喜欢学校,我不要成绩好,我不要上兴趣班,不要整日忙得晕头转向,眼镜里全是圈圈。”朋友的女儿就这样说,“我知道妈妈很爱我,但爱得我想去死,因为我一点自由也没有。”

时下社会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兴趣班,甚至把“应试教育”搬进了幼儿园,其最大本事就是以剥夺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游戏时间为代价,让孩子在短期内取得一种可视性的结果。但我始终怀疑,办这些兴趣班的动机是什么?在我看来恐怕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是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代价的。比如轰炸式的背诵,每天强制学生做大量的智力训练题目,绝对是“应试教育从娃娃抓起”。很多强制性的、超负荷的体育及智育训练完全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侵犯儿童权利的行为。孩子在长期非自然的压力下,会出现器官异化、心理变异等不良后果。

据调查,每个孩子平均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这说明,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相反,我们用功课及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疲于奔命,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更可悲的是,他们几乎成了机器人,在“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变得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我们自小就接受了一个教育观念——刻苦用功,唯有刻苦才能成材,只有刻苦才算学习态度端正。而我自身的教训却是,在少年儿童阶段,兴趣才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时,我也在不断思索和调整自己的观点。多次彻夜阅读教育学者的书籍后,我逐渐懂得孩子需要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需要有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对城市孩子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支配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就需要。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所以,我觉得作为家长,重点不是让孩子学这学那,而是要着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有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能力,让他有可以分清主次的能力,还有就是要有多动脑的习惯。但是,我还是很犹豫: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但如何去实施却是另一回事。我不屑于给孩子讲大道理,我认为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要让他去感受,慢慢地引导他。可是,忙碌的我们,又怎么能去注意到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呢?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所接触到的更多是父母教育我时的教训,我只知道怎样是不对的,却很难演绎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我相信,把孩子培养成心智健康的人,比灌输许多知识更重要。每个孩子的精神都是独特而不能复制的,为什么就一定要他们去赛跑而不能去跳高?

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见鬼去吧。

(责编李亚男)

猜你喜欢

奥数公式考试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奥数是不是数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