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文蛤增养殖技术

2016-08-23单宝凯许家磊王树海李雪飞孟卫芳

水产养殖 2016年6期
关键词:拖网文蛤滩涂

单宝凯,许家磊,王树海,李雪飞,孟卫芳

(1.东营市河口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 东营 257200;2.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200)

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文蛤增养殖技术

单宝凯1,许家磊2,王树海1,李雪飞1,孟卫芳1

(1.东营市河口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东营257200;2.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200)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11

文蛤在我国是一种天然资源丰富的滩涂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活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等特点,质量好,价值高,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青睐。此次试验主要通过对浅海滩涂文蛤生态习性的研究,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特点,进行浅海滩涂文蛤增养殖试验,摸索适宜当地条件的文蛤增养殖技术,指导生产。2011年2月到2012年10月试验期间主要开展了文蛤防逃、文蛤半人工采苗、文蛤苗种底播密度生长等试验,并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文蛤防逃试验

1.1场地的选择

选择高潮区下缘至中潮区之间较平坦且含沙量较大的滩面,此区域风浪较小,底质稳定,潮流畅通,滩涂平坦,底质松软,细沙含量为65%~80%,无工业污染,海水密度为1.015~1.024,试验区面积20×667 m2。

场地选择后,先将滩面进行一次修整和翻耕,以整平滩面和疏松滩质,清理原滩面的文蛤,并进行清野防害,清除大型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1.2根据文蛤迁移习性,研究防逃措施

文蛤有迁移习性,文蛤能从水管处分泌出无色透明的黏液,形成带状胶质浮囊,借助水的浮力顺潮流迁移,从中潮区向低潮区或潮下带移动。迁移常发生在升温及降温期。成贝也常借助斧足在海底爬行迁移,但移动慢,距离短。通过观察与大量的试验发现,文蛤移动的高度多为30 cm左右,个别最高的可达120 cm。其移动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这两个阶段的大潮期的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其他时间相对稳定。见图1。

图1 文蛤迁移情况

针对文蛤迁移的习性,采用拉“井”字绳方法的文蛤防逃措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绳子材料以及绳子的高度试验。试验共设置了28个试验场地,每个场地均为10 m×10 m,在选择的场地四周每隔1 m打1根长2 m木桩,木桩打入滩面80 cm,该项目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组试验:拉绳的方法相同,均为将绳子分别按纵向和横向栓在木桩上,间距为1 m,成“井”字形,拉紧。2011年5月28日在每个试验场区均匀投放规格为3~5 cm的文蛤500粒。①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10 cm。②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15 cm。③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20 cm。④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10 cm。⑤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15 cm。⑥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20 cm。⑦不采用任何防逃措施。

2 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

2.1采苗原理

在自然界里,文蛤的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并在海水中发育生长,当文蛤浮游幼虫发育到出现眼点即将转入底栖生活时,首先分泌足丝,利用足丝附着在砂粒上和碎壳上,然后再潜钻营埋栖生活。因此,在有文蛤分布的海区进行半人工采苗时,必须将潮区滩涂耙松,整畦(整滩)采苗,软泥底质要投放一层砂(直径0.1~0.4 mm),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附着,从而获得养殖用的苗种。

2.2场地的选择

文蛤半人工采苗区位于河口区新户镇马新河以北海域,文蛤多数分布在高潮区与中潮区交汇区,底质较平坦,水质肥沃,饵料充足,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滩涂平坦,底质松软,细沙含量为65%~80%,无工业污染,海水密度为1.015~1.024,有淡水注入,且紧邻公司防潮大坝,交通方便、电力、通讯设施配套,面积1 000×667 m2。

2.3防逃设施

设置防逃绳,其作用是阻止文蛤在养殖区的长距离移动,使之较均匀的分布。防逃绳:直径为0.5 cm的麻绳。木桩:直径为5~10 cm,高200 cm。

设置方法:在文蛤养殖区内设置。纵横交错成大网状结构,纵向和横向平等间距均匀为1 m,防逃绳离滩涂表面高度为15 cm。施工时,先将木桩纵向和横向成直线插好,木桩露出滩面120 cm。将防逃绳分别按纵向和横向栓在木桩上,并拉紧。如遇到沟岗不平时,应多加木桩,以确保防逃绳高度均匀一致。

2.4采苗预报

自2011年6月26日开始进行文蛤性腺发育情况的连续观察,并与海上浮游动物拖网检查相结合,从而做出采苗区文蛤半人工采苗的时间预报。2.4.1肥满度的监测与性腺发育检测从6月26日开始,每隔3 d对项目区文蛤进行一次肥满度的检测,每次解剖30个亲贝,进行肥满度计算以确定性腺发育情况,待肥满度接近最高值时,通过解剖生殖腺,用显微镜进行卵子发育情况的观察,从而做出产卵高峰时间预报。

2.4.2浮游动物拖网检查在做出文蛤进入产卵高峰期预报后,每2 d进行1次拖网检查以确定文蛤浮游幼虫的数量和变态发育状况,其方法是设置4个站点,利用25号浮游动物网,在调查区进行拖网检查,上岸后进行计数和观察。

2.5采苗方法

2.5.1平滩半人工采苗海区滩涂要用耙平整,最好中央稍高,四周偏低,退潮后,滩面不积水(如果积水,易有敌害,此外,还容易导致水温过高烫死稚贝)。

2.5.2时间采苗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平滩时间是在产卵后4~5 d;第二批为产卵后的6~7 d,是主要的一批;第三批为产卵后的8~9 d。

2.5.3检查附苗后1个月左右,在平滩范围内用0.2 m×0.4 m取样框随机取样三次,检查贝苗的数量,从而估计总产量。

2011年7月16日—7月28日,在新户北部养殖区低潮区中部进行了海区半人工采苗试验。此处附近有大量亲贝分布,幼虫分布多而集中,风浪较小,细沙含量高,滩面平整,海水盐度在28左右,海水饵料生物丰富,适合幼虫发育和变态附着。分别对平滩、捆稻草、撒沙等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面积各为50 m×50 m,并设同等面积的空白区作对照,试验区设点28个。①平滩。用齿长15~20 cm的铁耙,沿着海岸平行方向依次将滩面耙松、耙平。②捆稻草。用长80 cm的稻草,捆绑在木桩上,每个木桩捆绑1周。③撒沙:沙粒直径为0.2~0.5 mm,退潮后均匀撒在滩面上,平均每平方米滩面撒沙2 kg。

3 文蛤苗种底播密度生长试验

苗种投放的方法:一种是干放法,即退潮后将文蛤苗种均匀撒于围养区的滩面上,此法放苗均匀,但劳动强度大,干露时间长。另一种是湿放法,即涨潮时将当日或前一日采捕收购的文蛤苗种运输到围养区,撒于围养区的滩面上,此法投放文蛤苗不均匀,但利于文蛤苗种尽快潜滩,干露时间较短,成活率高。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进一步总结出放苗最适宜方法:播种分批底播,解决苗种播撒不均匀的问题。

每年的4—5月和9—10月份,对养殖场区进行人工放流,根据黄河口地区浅海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从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面积、潮区高低、水质交换条件、养殖品种、苗种规格等方面综合考虑,文蛤放养壳长为1.0~1.5 cm的苗种,每667 m2放养量为40~60 kg。增殖放流播种要均匀:本着密而不挤,疏而不空的原则,播种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播60%,第二次播40%。

为探索不同养殖密度对文蛤生长的影响,2012 年5月24日选择规格为壳长1.3 cm的文蛤苗种,分别按100、150、200、250粒/m2四个密度进行放养试验,每个密度试验面积1 m2。试验区上面用纱窗网覆盖防逃。

4 试验结果

4.1文蛤防逃试验

2011年6月30日,对7个不同类试验区的文蛤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10 cm的试验场地文蛤平均数量为381个;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15 cm的试验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463个;采用0.1 cm聚乙烯绳,绳子高度为20 cm的试验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338个;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10 cm试验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373个;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15 cm的试验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469个;采用0.5 cm麻绳,绳子高度为20 cm的试验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364个;不采取任何防逃措施的场区文蛤平均数量为286个。见表1。

表1 不同文蛤防逃试验区数量统计 个

通过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绳子的高度为15 cm的试验场地文蛤数量最多,绳子高度为10 cm的试验场地文蛤数量次之,当绳子高度为20 cm时文蛤数量最少,防逃绳最适宜的高度是15 cm。通过表1、图2的分析,发现绳子材料对文蛤“跑流”的关系不大,但发现麻绳上附着了大量的稚贝,而聚乙烯绳上仅仅附着了少量的稚贝,因此采用麻绳作为防逃绳,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文蛤的“跑流”,更能作为稚贝的附着基。

4.2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

2011年7月9日监测到大部分亲贝性腺发育成熟,肥满度发育达到最高值,通过用显微镜对文蛤性腺解剖进行观察,发现卵粒成熟。7月11日解剖检查,已有部分亲贝产卵,7月15日检查,近50%亲贝产卵,这说明文蛤产卵盛期来临。在7月9日海上拖网调查时开始发现个别浮游幼虫,平均2.75 个/m3,到7月13日后,海上拖网浮游幼虫数量增加到了184个/m3。到7月23日后,海上拖网浮游幼虫数量减少到11个/m3,7月底海上拖网调查发现幼虫0.75个/m3。浮游幼虫海上拖网情况见表2。

图2 文蛤稚贝附着量

表2 文蛤浮游幼虫情况

根据表2对文蛤性腺发育解剖观察和浮游幼虫拖网调查,从而确定了该地区当年文蛤产卵盛期在7月中旬。

2011年9月16日至25日,对试验区文蛤半人工采苗的附苗量进行了计数测定,根据不同文蛤半人工采苗的方法,共设置28个试验点(每个点用0.2 m×0.4 m取样框取样,分点取出文蛤苗种并记录,计算出各采苗区的苗种平均密度)。

根据表3、图3可以看出,捆稻草区采苗效果最好,平均采苗密度为74.21粒/m2,其次是撒沙区,采苗密度为65.57粒/m2,平滩区与对照区效果最差。

通过对文蛤繁殖期准确预报及进行半人工采苗试验,发现在该海区利用捆绑稻草、撒沙进行文蛤半人工采苗是切实可行的,尤其是捆绑稻草效果最好。这些措施,对于滩面修复,文蛤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区优质资源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增殖、利用,解决渔民转产和再就业,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3文蛤苗种底播密度生长试验

经89 d的试验,到2012年8月20日检查发现,100、150、200、250粒/m2四个密度试验区文蛤平均规格分别为2.2、2.18、2.09、1.79 cm,成活率分别为86%、84%、81%、72%。结果见图4。

表3 半人工采苗试验区苗种附着量统计 粒/m2

图3 半人工采苗试验区苗种密度对比

图4 底播试验区不同密度文蛤苗种规格和成活率曲线图

试验表明,底播规格为1.3 cm左右的文蛤苗种、200粒/m2以下密度的文蛤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试验效果最好;250粒/m2密度的文蛤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蛤是一种以天然饵料为主的生物,密度超过200粒/ m2,海水中的天然饵料不能满足文蛤生长需求,影响了文蛤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因此,文蛤底播密度不宜超过200粒/m2。

5 试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

5.1选择养殖场地要准确

养殖场地要符合文蛤的生活环境要求,选择滩涂平坦、稳定、不易变化、风浪小的场地作为养殖场,例如较平坦的沙泥底质的潮间带。对多年养殖的场地,要进行翻耙、清洗,去除沉积多年的污泥,减少产地污染,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5.2防逃措施要到位

文蛤有迁移的习性,称之为“跑流”,在晚春与秋末,关键时期要采取综合防逃措施。

5.3增殖放流播种要均匀

本着密而不挤、疏而不空的原则,播种应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播60%,第二次播40%。

5.4采捕文蛤时要轻拿轻放

防止机械损伤和相互撞击,以提高成活率、生长率。

5.5文蛤养殖受水质影响较大

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特别是夏季要密切关注赤潮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5.6增殖放流

面对日益枯竭的文蛤资源,采取增殖放流的方法恢复资源无疑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增殖放流时,应对苗种进行检疫,减少劣质苗种、带病苗种进入养殖区域,提高苗种质量,减少病原的流入。

5.7加强日常管理

对随海流飘落成堆的文蛤,要勤疏散,大风过后,检查木桩是否倾倒,防逃绳是否完好。总之,养殖期间,要做到勤跑、勤看、勤检查,才能让文蛤正常生长。

(2015-12-25)

猜你喜欢

拖网文蛤滩涂
霞浦滩涂
池塘养殖文蛤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开渔
上岸的鱼
文蛤蒸蛋
渔具性能初步评价及影响渔获性能因子概述
滩涂上的丹顶鹤
拖网作业现阶段研究及发展趋势
以文蛤为主题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