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家
2016-08-23文丨孙
文丨孙 莉
回 家
文丨孙 莉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一个期待。当腊梅绽开浓香的花蕊,水仙在窗台含笑时,时间悄悄地告诉我们,要过年了!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有一点感觉却是相同的,过年,回家!家在,就是方向,就是让人无法忘怀的魂牵梦绕。
奇木的老家在遵义很偏僻的山村,高中、大学、工作后,一步步的成长与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如今奇木二十岁的儿子都已在上海读大学,每年的除夕,奇木一家依然会回到那个小村子,吃上一顿年夜饭。儿子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坚持,为什么一定要回农村老家?奇木说,有些东西亘古不变,回家不是简单的旅程,是一次返璞归真的记忆,是在家的炉火边,聊聊家人,说说自己,是放慢脚步的过程。如今回家方便多了,路修好了,过去五个小时的车程现在也就两个多小时。奇木的父母跟着最小的妹妹住在县城,冬至一过老人家就开始念叨买年货的事,儿女们嘴上答应却不见行动,楼下的超市应有尽有,到时候要什么买什么,没必要早早屯在那儿。女儿哪懂父母的心思,老人家是琢磨着东西准备差不多了,也可以提前回乡下老屋准备过年了。
乡下的老屋一直空着,儿女们想让他们享享清福,于是把他们接进城里,高高的楼房上去就不想下来,邻居也不认识,孩子们上班忙,下了班都玩手机,平时说话的人都没有。老人家不想让孩子担心,同意住在县城,只在过年时盼望能一起回老屋,儿子孙子一大家子热闹。
前几天奇木的妹妹来电话说,母亲身体不太好,走路已很艰难,可父亲非要回乡下过年。奇木明白父亲的心思,人老了,回家的次数恐怕越来越少了,还能走动的时候,想在老屋多待待,所以他想早点回去帮忙打理。妻子明白丈夫的心思:离家早,孝敬父母的时间少,多亏了家里的哥哥妹妹,他能做的只有对哥哥妹妹多照顾些。
奇木的大哥就住在老屋的后面,待一家人回来时,大哥已把屋子收拾干净,早上就烧起的炉火把整个房间都烘得暖暖的,父亲母亲从一进门就开始笑,开始看,一直把屋里所有的角落都看了才围着炉子坐下。孩子们迫不及待拿出准备好的礼花炮仗飞奔出去,奇木的妹夫们开始卸下车里的年货,妹妹们则钻进了厨房,奇木为父亲泡了一壶铁观音,父子就这样围着炉子边说话边等待年夜饭的开场。
丰盛的年夜饭在鞭炮声中开席了。奇木和他的兄弟姊妹们陪父母一桌;三个妹妹陪三个嫂子以及两个大侄儿一桌,孩子们聚一桌。当夜幕降临,奇木家的老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今夜,山村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