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作用与翻译的未来
2016-08-23冯新曾
【摘要】本文仅将作者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认识呈现给对翻译感性趣的同仁。从翻译的历史可以见得,翻译实践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有史可鉴。经东西方数代人的努力,跨文化翻译活动已经在不同国家广泛展开。在当代中国,翻译既是外语教育中的专业之一,也是目前蓬勃发展中的一个行业。翻译教育的主体内容以翻译实践为主,翻译行业对译员的需求促进了翻译教育的扩展和提升。未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的构建更具发展潜力。
【关键词】翻译实践 翻译教育 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3-03
自人类开启同语言之间文化交流以来,翻译一直起着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无数文人和学者曾经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翻译在现代已成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本文所谓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现代汉语辞典》1983)。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认为翻译是艺术,是创作,是科学。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Nida et Taber,1969)”。翻译实践是翻译的主要内容,也是翻译研究的主体部分。翻译理论流派林立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升华。翻译研究的发展又推动了翻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目前在我国,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兴未艾。
一、翻译在中国的历史沿革
汉语中“译”字最早出现在周代《礼记》中,“翻”字起用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已使用“翻译”二字。翻译行业在我国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梵文佛经的翻译。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开始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既公元148年)。从东汉到唐宋时期,翻译事业由兴起到鼎盛。其间,众多人杰志士从事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一位名为安世高的波斯人翻译了《大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前秦时期,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释道安聘请印度佛经专家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百论》等四百余卷佛经。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专门请来印度佛经专家真谛,帮助翻译了《摄大乘论》等四十九部佛经。隋朝的彦琮是当时的佛经翻译专家。唐朝高僧玄奘更是名声显赫的佛经翻译家。在“西去印度取经回唐后,先后主持翻译了一千三百多卷佛经。此外。他还将老子的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他是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最有成就者。唐代末年至宋,元,明,清初期,翻译事业逐渐衰落。
从清代“新学”时期开始,出现了以徐光启,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他们主要是将西欧各国的科学,文学和哲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后有李善兰等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严复翻译的多是社科类专著,如《天演论》,《财富论》,《法意》,《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等。严复不仅翻译西方专著,还参考汉晋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和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对我国的翻译事业贡献很大。至今,他的翻译标准仍在沿用。只是“雅”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是通过懂外语者的合作,翻译了西方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如,《王子复仇记》,《块肉余生》,《巴黎茶花女遗失》等。
“五四”时期也是我国现代翻译开始的时期。从那时起直到文革前是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翻译家兼翻译理论家。如:鲁迅,茅盾,胡适,巴金,林语堂,钱中书,吕淑湘,董秋斯,付雷等。他们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对翻译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特别对“直译”与“意译”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和原则。同时,原苏联翻译家的著作如,加切拉泽的《文艺翻译与文译交流》和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被介绍到中国,受到重视。文革时期翻译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从1978年开始是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谭载喜等为代表的外语专家将国外的翻译理论介绍到我国翻译界。由此使翻译界扩大了认识视角,扩展了研究方法,扩充了研究内容。学者们还认为,必须加强翻译教学与研究,建设高素质的翻译教学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回顾中国翻译史,可以了解到翻译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然而文化导向的行业;而作为学科,翻译研究的历史则短暂而零落。
二、翻译在西方的历史沿革
西方翻译史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开始于希腊文学典籍和《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罗马帝国衰落前,出现过一些翻译家。其中有古罗马人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圣奥古斯丁等。这一时期史称西方古代翻译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败到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中世纪翻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马的神学家兼翻译家波伊提乌。他主张要内容准确的直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在西方经历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人伊拉斯谟,马丁·路德,法国人阿米欧,多雷,英国人查普曼等。查普曼将希腊文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翻译成为英文版。西方近代翻译时期是从文艺复兴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得到了逐步发展和加强。主要翻译家有英国人德莱顿,泰特勒,法国人巴托,德国人施莱尔马马赫,施雷格尔和洪堡等。语言学家洪堡在进行了语言对比研究之后得出了语言决定思想与文化的观点。他还发现语言之间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两者是辨证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西方当代翻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翻译研究经过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翻译研究广泛涵盖了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解释翻译中的种种不同现象。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家流派。综合谭载喜等学者的介绍,约有十家学派。他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语言学流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多元体系学派,解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以及苏联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等等。各派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虽有各异,但都是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回顾西方翻译史,可以了解到西方翻译的研究的特点是跨学科,跨文化。经历代学者的连续不断努力,已是流派纷呈,成果累累。其中许多都成为我国翻译界借鉴的成果。
三、翻译实践的多样性
翻译实践是指“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等,1980)。英国著名文人萨谬尔·约翰森认为,翻译就是在变为另一种语言时,尽可能多保留原语的意义(Samuel Johnson,1775)。美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本身是以一种语言对等语料取代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语料(Catford, 1965)。这种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在不同语言和民族之间起到的是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已发展出众多的学科体系,与此相关的翻译实践范围自然种类繁多。按照狭义的语言分类,有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按照方式分类,有口译和笔译。按照文体分类,有文学翻译,政论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等。按照学科分类的翻译则不适用于外语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者和翻译专业人员而言,翻译实践既是一种提高外语水平的手段;也是进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实践。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有影响的佛经翻译是从梵文转换成汉文的,既将外族语译成本族语的翻译实践。从明末到“五四”时期,中国翻译家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等语言的不同学科作品翻译成汉语,也是外语翻译成汉语的翻译实践。目前在全世界各州各大陆的主要国家中,都有用当地文字出版的,介绍中国的文字资料。其中涉及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社科,科学技术等多学科。这些作品对中国人而言,是本族语译成外语的翻译实践成果。这类的翻译实践都属于笔译翻译实践。没有涉及到口译翻译实践。 西方人首先将翻译区分出口译和笔译是在西方近代翻译阶段。据中国翻译史记载,中国最早将口译作为考试项目是在1865年10月的同文馆。口译与笔译虽然在目标和准则上相同,但却体现着两种不同的语言技能和交流效果。口译实践经常是直接涉及各方面的谈话。没有时间充分考虑,不能查阅工具书,不能求教于专家,却要迅速地将讲话人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听者。还要将听者的当场反馈,准确地传达给讲话人。口译实践多是在同一情况下即做外译汉又做汉译外。相对于笔译而言,口译既要求快速的听说反映能力,还要求译者能体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形象风范。然而,笔译的全面训练是口译的必要基础。笔译者可以不具备口译的能力,而口译者必须具备笔译的基础。无论是口译或是笔译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多是通过后天培养训练而获得。仅有良好的双语基础而没有接受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才,恐难以胜任口笔译工作。培养训练口译和笔译能力就是翻译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翻译教学与实践
自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都已设立翻译专业,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因此而产生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概念。根据穆雷的观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概念和含义有所不同。“翻译教学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水平。纯正意义的翻译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穆雷,1999)。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内容。以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求为例,英汉翻译教学的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母语与英语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本科翻译入门或翻译导论课程则是以学习英汉翻译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翻译技巧和双语思维能力。课程设置有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概论与技巧、实用翻译(包括旅游、新闻、外贸、法律、科技等专业领域),翻译理论介绍等。教学形式主要以语篇为背景、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对比语言材料中的段落和长句。教学内容选择有知识含量和专业背景的语言素材,辅之介绍翻译的原则、翻译标准与翻译技巧等
以下段落是本文作者从主题为审美体验的短文中节选出的一段,作为翻译教学示例。
My spirit and my senses were heightened. I was keenly aware of the world, eager to experience it. My senses were willing to be gratified by their fullest exercise. Hence my eye was sharp, but so was my ear and my nose, I was open to experiencing aesthetically. And on the way I did take minor pleasure in a bird?蒺s song, a tree?蒺s sway, and a cloud?蒺s contortion. I was in the world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aesthetic realm. Any pleasing feature that appeared would be welcomed. And that welcoming mode drew forth pleasing features.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要阅读整个段落,然后需将画线部分英文句翻译成汉语句。在学生翻译之前,教师可事先确认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本段落的意义。从此短文的英文可以看出,基础好的学生都能理解英文原义。其原因是,该段英文使用的词汇没有超出常用的5,000英文单词范围。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划线部分译文如下:
“因此我不但目光敏锐,听觉和嗅觉也十分灵敏——我敞开心扉,尽情地体验着美的滋味。沿途所见所闻,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愉悦,鸟雀鸣唱、树影婆娑、云卷云舒,都着实让我动情。”
参照英文原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比较出中文表达与英文表达的异同。同时建议学生在翻译该句时,可应用诸如词类转译法、正义反译法、分句与合句法以及综合翻译法等技巧。此外,笔译中的理解、表达和校核等必要过程也是教学的内容。针对不同题材的课下笔译练习,教师需要做出分析并讲解。其分析所参照的标准通常是我国翻译家严复关于“信、达、雅”的原则。英汉翻译作为一门课程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在熟练掌握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语言表达手段,逐步提高翻译速度。促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提高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翻译教学基于高水平翻译实践的研究型翻译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评价赏析翻译作品和语言的能力,培养翻译理论研究的能力。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长篇原著翻译、翻译文体研究、文学翻译、现代翻译理论流派、译学发展研究等。进入博士阶段则以研究各种译学理论专著为主,著书立说。
五、教学翻译与教法
在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界,教学翻译的目标不是培养翻译能力及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才。
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教学翻译多是作为语言教学的手段和技巧,属于外语教学中的工具和方法。其原则是基于“使用第一语言作为理解和表达第二语言的基础”(Chamot et al,1989)。因此,在不同水平的英语教材中,常见有翻译练习作为课上和课后语言练习的一部分。例如,在英语阅读中,学生经常会发现英语词汇用法的语言难点。
以不及物动词consist为例,该词的含义为“包括,包含”。在课堂上,学生提出请教师举例讲解。教师举出例句如:①My life mainly consisted of attending classes and going to library when I was in London. 为使学生理解句意,可将该例句翻译为中文“在伦敦时,我的生活主要包括上课和去图书馆。”,并告知该例句是动词consist与介词of搭配的用法之一。此外,consist一词还可与介词in 搭配使用,意为“在于……之中;存在于……之中”。相关例句如:②The beauty of this picture consists in its balance of color. 为分清两种搭配的不同意义,需要将②句译成中文“这幅画的美在于其色彩的和谐”作为对比。类似的或其他类的例句翻译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布置学生从英语到汉语或从汉语到英语反复这类例句翻译练习,既可促进学生掌握词汇以及语法的正确用法,也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词和语法的正确用法。据此,翻译习题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常被应用在考试或测验之中。通过练习和测验,教学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总之,教学翻译帮助学生和教师突破了被动模仿和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以应用的形式解决了学生遇到的语言难点。同时,教学翻译还能启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自我提高外语能力的方法。
六、翻译研究与展望
翻译专业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的研究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加之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所作为。2010年,翻译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的本科专业,此后翻译学又成为外语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中,许多大学都已设立翻译专业,开设了不同类别的翻译专业课程。近些年间,国内翻译研究呈多元化、多视角的发展态势,翻译界已取得众多研究成果。
我国自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陆续出现过几代造诣很高的翻译大师。由于历史原因,后期我国的翻译人才没有得到适宜的成长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国际领先的行列,各领域的对外的开放程度正在加快。外语教学和翻译专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翻译界人才辈出。随着跨语言文化的经济和科技交流不断加速扩展和深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加大。未来,我国翻译界既需要培养翻译大师,翻译理论家,也需要培养大批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
1.关于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
翻译学科的根本问题需要上升至哲学的视野,因而对翻译理论的哲学考察或许是译学建设的重要论题。翻译界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探讨比较开放,既接受本质主义和结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也容纳后现代主义的“变异研究”。此外,文化翻译研究依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学的发展促发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导致东学西渐的高潮,进一步地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这一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尽快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的一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成功地使翻译研究走向学术化和系统化。据目前我国的翻译研究,对于功能翻译理论流派中奈达所创立的“功能对等论”、霍姆斯的“功能导向翻译研究”以及德国的“功能主义”学派等各自的“功能”概念,还需在应用中不断深入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和翻译专业学位的确立、许多大学不仅开设口译专业课,还引进了西方口译理论。根据西方口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语义优先、结构解析和词语简化三个提高质量与控制效果的口译翻译策略。在研究的方法上,要调整口译研究设计,注重探索口译记忆研究与脑神经科学结合的新途径。我国口译理论的研究应该从引进学习逐步转变为自觉创新。
2.关于翻译教学与应用研究
自从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以来,各校在学科基础、师资培养、教学基础实施三个方面的建设不尽同步。文学与翻译专家何其莘博士认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要注重强化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和百科知识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践培养双语转换能力。此外。翻译理论工作者需要在翻译应用与翻译理论的两个领域加强建设。一方面在翻译教学理论研究领域要巩固学科地位,学者们在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多地应思考和研究如何建立发展严谨的翻译教学体系。只有在一个相对完善的翻译教学体系下,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翻译能力而非只具有语言能力的人才。翻译教学专家穆雷教授认为,作为中国职业化翻译教育的起点需要将高层次、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市场需求接轨,加快翻译市场的专业化、行业化和规范化。如此,也许能够逐步缓解优秀翻译人才匮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翻译批评研究领域中要加强理论建设。以发展翻译批评研究为契机来完善对翻译作品的社会监督和引导机制,促进翻译实践的全面发展。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已经在翻译质量的量化评价中取得了研究成果。翻译评价研究将会实现人工量化评测的科学化和自动化。近十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开始大量使用翻译语料库进行分析和对比及统计。同时,翻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快速上升,国家会更加开放,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会加大。因此,翻译作为一个专业和一个行业将不断地更新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层次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Chamot, A. U., & Kupper, L.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22(10), 13-24.
[3]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6]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
[9]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冯新曾,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