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际非均衡发展下的高等教育

2016-08-23蔡帆周美娟张建华

教师·中 2016年6期

蔡帆 周美娟 张建华

摘要:高校校际均衡不仅要保障地方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更需要保证高校校际间教育资源的相对公平。近年来本科院校不断增加,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正因此而加剧了高校校际间非均衡的发展程度。为实现以教育公正为政策取向的校际均衡发展,亟须权衡好政策、资源分配、教育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校际均衡;医药类高校;教育公正

中图分类号:G6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06-02收稿日期:2016-04-27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广东高等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高校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有效模式的研究”(GDJY-2015-C-b009);广东省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31A031004)。

作者简介:蔡帆(1980—),女,福建连城人,广东药科大学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高教;

*通讯作者:张建华(1962—),女,河北保定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一、我国高校校际发展的现状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新增本科院校403所,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比1949年增长310倍,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换而言之,每10个适龄青年就有4个“上大学”。但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也持续攀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师生比偏高不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

此外,据报告显示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长了49倍,高校生均拨款也普遍提高,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985工程”高校的生均拨款约为17519元,“221工程”高校约为13231元,但新建本科院校约为10706元,尚未达到财政部、教育部相关文件“不低于12000元”的标准。近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剧增,财政投入的增加则相对较慢,尤其是在现有的两级管理体制下,中央和地方的生均拨款出现较大差距,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拨款远远不及部属高校。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制约高校校际均衡发展的因素

(1)教育政策与校际均衡。

在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但是,不同学校的竞争导致学生受教育过程不公平,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向“985 工程”“211 工程”等少数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倾斜,例如“985 工程”大学仅一期投入就高达255 亿元,其中北京大学就获得18亿元的资金支持[2]。重点高校则凭借其一流的师资、教学设备以及充裕的经费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生源质量。

(2)区域差异与校际均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一直采取城市优先的原则。由于城市的师资配备、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在高考的竞争中,城市的学生成绩总体高于农村学生,制约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分布严重不均。据统计,东部地区高校占全国高校的 478%,平均每996 万人拥有一所高校,西部高校仅占 189%,平均每14778 万人拥有一所高校。目前,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除少数部属院校以外,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省部共建或直接下放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经办。高校为了得到地方的财政等资源的支持,积极采取“校府( 政府) 合作”办学方式,为此,将大量的招生录取名额给予当地考生,致使在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地区,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远比高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考生多得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3)高等教育资源与校际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迅速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有所上升,特别是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适龄人口都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我国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面有了重大进步。然而,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教学投入等方面有绝对优势。这造成了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学生享有不同的高等教育资源,致使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难以实现校际非均衡发展。

(4)高校教育质量与校际均衡。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不断持续攀升,从1999年的1337%增加到2014年的1768%。生师比紧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不高于18%的要求,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的生师比平均水平分别为14%和16%,与之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高等教育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由于增长速度太快,相关设备师资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生均教育经费下降,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严重影响了高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以质量保障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是高校校际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优化高等教育模式对策

(1)合理配置高校资源。

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质是高校之间的利益之争,是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占有之间的博弈。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不利于推进高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为实现高校校际均衡发展,首先需要淡化“重点高校”“部属院校”情结,重点高校只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部属院校也仅仅表示一种归属关系,要改变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向重点高校集中的局面,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需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对高校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数量;最后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从制度和资金上鼓励重点高校的教师互相交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以强带弱,逐步提高各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运行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合理配置高校内部资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2)政府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进一步推进校际均衡发展。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有利于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校际均衡上,其实质是用小范围的不平等换取大范围的平等,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在全球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此外,应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到位。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既注重发挥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又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的原则,合理地分配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财政倾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6.

[2]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