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指导新模式研究
2016-08-23张露文��
张露文��
摘要:当今,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形势下,原始的大学生学业指导模式下的就业指导面临着新挑战。本文以学业指导新模式的重要意义探讨展开,探索学业指导新模式下如何创新就业指导方法。
关键词: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04-02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简介:张露文(1989—),女,海南文昌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继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现今工作的重点。而大学生学业指导新模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业指导新模式中,涵盖了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态度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学业指导新模式的带领下,对传统就业指导方法的缺陷以及创新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学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学业指导新模式逐渐成为高校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完善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学业指导新模式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建立一个长效的全方位、多角度学业指导的系统,完善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2有利于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社会及教育界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研究已达成了基本共识,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社会到学校,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办法,并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学业指导模式是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时间内,通过实践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制订大学各类规划,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为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强大学生学业能力
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网络调查数据,如今大学生的压力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业压力,另一部分是就业压力。学业指导新模式正好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这两部分的压力。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制订和逐步完善职业规划,进而协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就业。
二、传统就业指导方法的缺陷
1传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节
当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性的全面就业工作,包括组织“就业三课”,组织校级创业、职业规划大赛、宣传就业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大型招聘会及宣讲会等事务性的工作。由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事务性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部专业老师及辅导员等学工口人员担任,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开展起来不及时、不全面。
2传统就业指导方法单一,内容滞后
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大范围式、覆盖式、被动式,不能主动去挖掘学生的需求,而且对象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受众范围窄,内容也相对单一,未能全方位铺开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方式主要集中于大班上课或者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指导方式单一,并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小范围、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或者单独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方法等内容未能时刻紧跟时代发展,内容滞后。
3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就业三课”已经在各大高校从原来的公共选修课转变成必修课,但是部分高校“就业三课”没有统一教材或者根本不订购教材,订购了教材的高校教材内容滞后,未能与时事接轨,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观点、最新就业政策。而且各个高校没有统一教材,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参差不齐、五花八门。就业三课开设的课时数较少,学生不重视,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在毕业的最后一年开设,毕业生关注的重点由上课转为实习找工作或者备考,出勤率不高。据调查,部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直接读教材和PPT,基本上都是理论讲授,并无实践教学及联系时事、结合热点,课堂气氛沉闷。就业指导应该贯彻到大学每一个阶段,如果只有等到毕业班才进行,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就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形成及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建立在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分析还有逐步改进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完成的。
4传统就业指导教育队伍不健全
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就业三课”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从事“就业三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并没有随之增多。目前,高校中从事“就业三课”教学工作的人员主要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就业办专职人员等,但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配比并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所以上“就业三课”的辅导员人数也是不够的。并且,从年龄上看,从事“就业三课”教学的辅导员及就业办专职人员的年龄普遍偏低,工作年限偏少,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又普遍缺乏就业指导的系统专业培训及理论知识,会给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探索
1“点”“线”“面”教育方式相结合
对于共性类知识,应以“面”为单位,大范围铺开,如就业面试指导、职业规划、专业前景等。举办专场讲座或者宣讲会,大范围进行专业指导,再或者举办大型“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比赛,学生在参赛及观赛的过程中提升就业能力。以“面”为单位展开的就业指导方法有利于解决师资不足的困境,又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可以将资源利用变得最大化。对于非大范围的共性类问题,又非个性问题,就业指导方法可以采取以“线”为单位的指导模式。该类指导模式必须先将学生问题分类归纳,例如按照年级分类,可以分为新生入学职业规划教育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按照学生需求分类,又可以分为贫困生就业帮扶、社会实践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通过举办小型座谈会或者交流会,例如新老生交流会、考研、考公务员经验交流会,或者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心理疏导讲座及感恩教育晚会等。以“点”为单位即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解决个人问题。
2常规系统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常规系统教育是需要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一入校到毕业期间不能间断,一直延续下去的。从入学教育开始,就需要把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思想政治课、公共课当中去,渗透到学校举办的各类大小型活动中,渗透到学校文化、学风建设当中去,并且要融合学生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去。尤其是就业指导中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个课程教育教学时限不仅限于在大一开设该门课程的一个学期,应该是持续在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工作后,是一个持续性、需要不断修正、调整的教育过程。而毕业教育针对的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年这一年的集中教育。这一年各大高校会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集中传授具体应对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讲授。在毕业教育期间,需要对学生在求职期间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采用专题讲座、优秀校友成长故事汇、求职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形式及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摆正毕业季中产生的意识偏差或者消极情绪等一系列问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就业指导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仅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单一,照本宣科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九零后”学生的教育。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才能产生更好的就业指导效果。这时,校企结合能开创多种合作的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学生更好地就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及校内实训基地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政府机关单位校友或者员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如果只讲理论,学生不但会感觉枯燥,而且没有实用性,这时为了让理论知识能被学生快速了解和吸收,课堂中真实案例的引入就起着关键作用。面对面的方式使学生能有与优秀校友充分学习和交流职业规划以及求职经验分享的机会,这无论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率的增加,还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极大地实现产学研用的相互交流与促进,提升传统课堂教学互动与加深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职场需要的人才。
4学校指导、社会指导与家庭指导相结合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学校指导、社会指导与家庭指导三位一体,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协作,环环相扣,才能实现指导方法效果的最优化。社会指导是指社会通过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方案,提供合适的岗位实习以及就业职位,任用人才,人职匹配。家庭指导在三个指导中为基础性指导,并且影响力较大,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深受家庭观念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指导方面,父母需要协助子女了解就业形势,根据当下情况适时调整就业方向与就业期待值,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最后,学校指导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节,是连接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学校一方面需要主动与社会进行频繁的联系,通过联系企业、用人单位或者行政机关部门,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大学生就业推荐机制,收集整合就业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举办相关招聘会。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主动与大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与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尤其是就职业规划、就业等相关方面进行交流,宣传当前最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信息,与家长一同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对就业困难学生,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帮助其就业,及时预防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敏,刘扬,丁愉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大学生学业指导新模式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
[2]王万成,楼仁功,沈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9).
[3]张旭东,夏徽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