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三道弯”
2016-08-23云少敏��
云少敏��
摘要:“三道弯”的形态在女性舞蹈中已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女性的自然体态“三道弯”曲线的构成为基础,从舞蹈艺术的表演、创作、审美视角出发,通过描述性研究并思维论述,阐述了“三道弯”在舞蹈这个特殊的表现艺术中是不可缺少的,并给予了它合理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国舞;东方舞;“三道弯”;雕塑;舞姿优美;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4-03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云少敏,女,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文艺部舞蹈艺术指导,海南省群众艺术馆馆员,专科。
一、“三道弯”定义与成因
所谓的“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部和胸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的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S型的正确发力点用处有三个部位,以腰为轴,腰部发力用“拧”的动力;上身以胸,胸部的动力是“冲、腆”,下身以胯部作为主力。广义上讲,“三道弯”是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
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的“三道弯”。
由于“三道弯”在舞蹈艺术中的构成显现及内涵体现了不同价值和地位。首先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可环动关节有很多,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肚关节、椎体间的关节。通常我们可观察到的这些部位的变化,只是由于各个环关节肌肉的变化和收缩而产生的随动效应。以此分析“三道弯”的发力点基本上是通过椎体得以实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颈椎—胸椎—腰椎以至尾椎,椎体又是由于两侧的侧脊肌和髂腰肌的伸缩而导致椎体的侧屈,而最终显现的外在形态则是由头部和颈部、肩部和胸部、胯部和臀部三个部位较之颈部、腰部以及下肢形成的“三道弯”曲线。
二、中国舞蹈“三道弯”的表现方式
从地域的角度来讲,位于东方地区的中国文化圈内东西南北各文化板块的民间舞蹈汇成了很多种舞姿的“三道弯”。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族舞蹈——秧歌,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形象地勾勒了出来。胶州秧歌是调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循环往复,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东北秧歌强调扭得“活”,扭得“浪”,扭出味道来。河北秧歌则有“扭”多于“跳”的特点。海阳秧歌注重的是“扭中摆”。陕北秧歌“扭”是关键。安徽花鼓灯舞蹈中“三道弯”是呈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云南花灯的“三道弯”是腰胯扭得大而灵活。
藏族舞蹈舞姿优美,也是“三道弯”体态。比如“弦子舞”的突出特点是流畅。圆润、舒展,膝部既松弛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动作核心,上身与膝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移,加上头部的配合,形成的内在的微妙的晃动,使得女性的律动美在这种舞蹈中发挥得恰到好处。
朝鲜族的舞蹈主要是“手足同时运动”,其中“轮回舞”的动作有“扭”与“拧”“前后翻”“左右旋转”等。这种手臂与身体形式的“三道弯”进而发展为太极形和螺旋形的舞姿。
以上这些中国民间舞蹈的基本形态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乐舞画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其在刻画人物形态上普遍采用夸张手法把舞姬腰部描绘得细如束丝,软若柔枝,不但显示出舞者身形的秀美,还将汉代舞蹈“翘袖撅臀”“纤腰长袖”形式的“三道弯”形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汉代歌舞对舞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比如西汉赵飞燕,她腰肢纤细、身轻如燕,能够在方寸之地任意变换造型,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三道弯”舞姿。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清代名人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七言绝句中,也有“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的诗句。这两首诗虽然表达不同的意义,但对女性纤细、收缩的腰身都带有夸耀之意。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唐代舞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舞姿造型具有天然的S型曲线,形成了直角“三道弯”和圆勾“三道弯”等诸般造型。舞者的身体形态都是丰乳、细腰、冲身、出胯、歪头的“三道弯”。古典舞中“三道弯基本元素:拧、倾,8字圆中也渗透着这样的意味,古典舞的气韵身法的根全在这种文化里,那是一种象征,指向天地宇宙的圆满、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通。那是一种自足的圆,自足于天人合一,自足于自然之道的周流永恒,自足于人性矛盾在圆通中的消弭。创作于1979年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将典型的“S”形态发展为该舞蹈的标志性特征;早期的《飞天》等经典剧目的壁画造型,反弹琵琶、犹抱琵琶半遮面等,都是对“三道弯”蕴涵的女性美、典雅美的完美诠释。再如,后来的群舞《千手观音》。通过万千变化的肢体语言,结合臂部与手指,融入了顿续式的“三道弯”的表演形式,赋予作品以鲜活的变化,展现了“三道弯”自然之美、律动之美和延伸之美。
三、“三道弯”的运用与实践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适应能有效地反映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典型风格。而民间舞蹈是所有舞蹈的母亲,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傣族舞蹈就是反映了傣族沉重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绚丽的舞蹈、结构细致,而忽略了背后的深层内涵的舞蹈文化,那么个人的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性能,是无法真正传达傣族舞蹈中那独特美的内涵和文化的。对于中国民间舞蹈中那独特美的内涵和文化,对于中国民间舞蹈代表傣族舞的体态、造型、动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我们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三道弯”中能看出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一)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律特征、来源
1遗风
中国舞蹈中最具有典型“三道弯”的傣族舞,由于傣族是越南古代百越人的后裔,在今天的傣族的生活和审美中还是保持着许多古越人的遗产;其以蛇、鸟为图腾;断发文身,浠水;崇拜孔雀、大象,把俊丽的孔雀视为圣鸟等。
2水
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他们认为水是神圣的,其有古老传统的“泼水节”。他们喜欢水,崇水、爱干净。因此,水创造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丽、苗条身段的“三道弯”的风格。
民间舞蹈的特色鲜明和独特的风格是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傣族舞蹈的舞姿形态和舞姿造型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两个动律,它塑造于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由于傣族人们爱戴孔雀,即把孔雀看待成圣鸟,而孔雀的自然形态是傣族舞“三道弯”的仿照造型。孔雀舞,傣语称之为“噶咯舞”,所以傣族舞的“三道弯”富有雕塑美的基本体态和独特规范风格。从傣族舞蹈姿态的审美特征分析,傣族舞蹈气质淡雅、文静,风格宁静、平和,动作潇洒,舞姿细腻、妩媚。自然、活泼的舞蹈动作与微妙、迷人的造型,集中表现了东方艺术线条的美和韵味的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充分体现了热带风光的魅力、质朴、含蓄、灵巧、柔美、舒缓。
“三道弯”的形态、体态发展和舞蹈风格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很多种,“三道弯”在每个不同的舞蹈中用处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风味。用在傣族的舞蹈中却是塑造孔雀的独特,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气质。“三道弯”用独特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舞蹈的思想感情、高难度的肢体动作和技巧可以传达深层的意境,精细地刻画出人或物的形象与特征。
其一,身形体态变化。
傣族舞“三道弯”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身——第一道弯:从主起的脚掌至膝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上身。手——第一道弯:从指尖到腕;第二道弯:从手腕到肘;第三道弯:从肘、臂 。腿——第一道弯:从主起的脚到脚跟第二道弯:从脚跟到弯曲的膝;第三道弯:从膝、胯。
其二,“三道弯”的动律规范。
(1)积极的波动:重塑慢慢下沉,下之均匀,脊柱保持垂直,脊椎脚跟下沉,上身正直,不具侵略性。
(2)旁边起:下沉时左右摆胯,单腿脚为主力退,重心在单独的主力腿上,在换腿的同时换重心,在下沉的同时胯从主力腿换到动力退,起伏时又反面重复。
(3)脚步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有一腿,当钩回膝盖时不能推(因为傣族舞蹈穿着桶裙)推出会很难看,必须垂直钩脚往后踢,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干净、利落,还要带有呼吸!当向后踢腿时上身左右轻微摆动的起伏,不是真的上下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出右腿的时候出左胯,在傣族舞蹈中这一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傣族舞的特色是有恰当的服饰来配合,傣族的长裙中间突出婀娜的细腰,这种服饰上的对比人多愈显其长,突出了女性身姿的曲线美,为舞蹈的“三道弯”提供了天然的烘托。
(二)黎族舞蹈
海南岛上的黎族是祖国南疆边际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数文化。黎族民间舞蹈体态差异的核心动作,是舞蹈动势延伸的重要因素。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S”形的弯、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基本特征主要有:横摆动律,胯部向左右横向摆动,迈步移重心时,胯带动身体向旁推出,顶胯留头,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律动过程中形成“三道弯”体态;顺摆动律,身体轴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留头从脚至肩同时向身体轴身方向摆,女性胯部向两侧斜前方顶出或侧“三道弯”体态;前后律动。身体由胯带动作前顶后撅的姿态,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律动过程中形成“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另外,在横摆或顺摆动律中体现“顺拐”(即同手、同脚)特征,动作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也是黎族民间舞蹈显著的动态特征。
总之,律、风格差异的核心动作,是舞蹈动作延伸的重要因素。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S”型的弯、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三道弯”特点。
四、东方舞蹈“三道弯”的表现方式
起源于中东地区的埃及是东方舞蹈的发源地,埃及舞蹈具有特殊的舞蹈肢体语言,一种带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埃及舞蹈的胯部扭动技巧既表现出女性的妖媚又体现出女性的健美,由此冲破了地域界线,在亚、非、欧三大洲舞坛被普遍仿效。
阿拉伯文化圈中土耳其舞蹈以高原
民族风格为主,同时融合了西方舞蹈特点而形成了自己的韵味,如“奇弗泰、泰而利”舞蹈是以扭动胯部和抖动肩为主要特征,由于扭动胯部要牵扯到腹部,所以土耳其又称之为“肚皮舞”。印度尼西亚的巴厘舞是被誉为“东方希腊”的巴厘岛的传统舞蹈,巴厘舞刻意追求曲线美,讲究“三道弯”,它有代表身体造型的术语,说明技艺、律动的术语,表达音乐变奏的术语和8种表情术语。巴厘舞中腰肢、脚步、眼神的变换讲究曲线造型或要严格遵循“8”波动的语汇,如代表身体造型的术语叫“阿根姆”,它是舞蹈中的基本姿态,相当于芭蕾舞中的“阿拉贝斯”(阿拉贝斯英文Ala Beth:是一个芭蕾舞姿;义,迎风展翅)。最基本的动律特点就是身体各个部分——躯干、胳膊、腿、头、眼、手等需要沿着弧线成S型路线运动,形成各种“三道弯”。印度舞蹈是世界上很有特点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蹈中许多造型姿态中的手势都表达了一定的宗教含意,各式各样的“三道弯”姿势均来自于手势。如“卡拉那”术语是指手、脚、身体并用的舞蹈姿态。各种手势的动作在舞蹈中转换成多种舞蹈姿势的“三道弯”造型几乎都突出了“神舞一体”的特点。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就“三道弯”而言,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却有不同定义的审美理念。我通过对“三道弯”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深入地理解其内涵、来源是在舞蹈的表现中注重其韵味的表现特征;傣族舞也好,胶州秧歌也罢,或是前面所述各民族、各种类舞蹈,都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三道弯”现象。很显然,无论舞蹈中哪一类、哪一种,是先天还是后天,存在多少、大与小的现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年代的舞蹈艺术作品,其“三道弯”的形态、律动、风格等各异;它们色彩斑斓、气象万千,丰富着舞蹈艺术大千世界。但同时,“三道弯”的舞蹈现象也从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舞蹈创作、表演审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充分了解更多舞蹈艺术的“三道弯”后,特别是傣族舞蹈艺术的魅力风韵的“三道弯”,对于我今后进行舞蹈作品的表演、创作以及辅导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实现舞蹈事业在艺术舞台上达到我心目中的完美!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李乡状民族舞艺术与欣赏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
[3]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高立士傣族谚语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5]刀述仁傣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7]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