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期锻炼有讲究

2016-08-23贾栋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6年8期
关键词:直腿卧床体位

贾栋

有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咨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该怎么去锻炼?锻炼的方式有哪些?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采用相同的锻炼,应该讲究分期锻炼方法,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急性期:卧床休息为主

一般在发病2~5天。由于髓核突出导致的局部关节炎性刺激和神经根炎性水肿,患者表现为腰腿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突出椎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明显,直腿抬高明显受限,低于30°,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卧床疼痛或持续某种卧床体位疼痛剧烈。

锻炼方法 此阶段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床具应该是硬板床加厚褥子,卧床姿势选择舒服体位。仰卧时最好双膝屈曲,膝下可垫软物(如枕头等);侧卧时,可在两腿之间垫软物。急性期卧床不应完全制动,只要不产生刺激性症状,就应该积极做一些床上的肢体规律性运动,尤其是下肢的屈伸活动。

如果患者上厕所能自己完成,可以顺便借助助步下器床下少许行走,或借助两把椅子,将其置于身体两侧,用双臂支撑两侧的椅子背,做原地踏步(足尖不离地)。如在踏步行走时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则要立即上床休息。卧床休息后疼痛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则需减短行走时间。

急性期除了在床上休息以外,其他任何活动都要佩戴硬腰围。有较强温热和肌肉电兴奋的理疗项目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属于禁忌。

交替直腿抬高:仰卧,两腿重复做直腿抬高动作,重复10~15次, 每日3~4 组。

足背伸运动:做足背伸动作,重复10~15次,每日3~4 组。

吸气挺腰:仰卧,可屈双膝,双上肢置于体侧,深吸气时轻轻抬起腰部,呼气时轻轻放下,重复10~15次,每日3 ~4组。

以上运动可分开不同时段做。

缓解期:下床缓慢行走

一般在发病5~10天期间,患者疼痛有所减轻,椎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减轻,直腿抬高一般可达30°~45°。基本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上厕所、洗漱等动作基本可以自己完成。卧床状态下疼痛明显减轻。此时体位改变时仍要十分缓慢和谨慎小心。

锻炼方法 在进行床上肢体运动的同时,可以开始下床进行缓慢行走练习。开始时可以借助助步器或其他可供搀扶行走的东西进行锻炼,只要不出现腰部及下肢的疲劳或疼痛加剧,每次最多可以训练15~20 分钟,但期间如果出现疼痛则需立即休息,每日2~3次。只要下床活动,就要佩戴硬腰围。

恢复期:适当加快行走速度

发病后10~20天,腰腿疼痛大部分缓解,直腿抬高接近正常,但仍存在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囊的肿胀等。此时运动的原则应以恢复关节的开合运动功能为主,并可增加腰背肌力量训练,以加强腰椎稳定性。

锻炼方法 患者需要经常变换体位(坐、立、卧等)。每个体位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卧位可长一些,但每次也不要超过2 小时,夜眠除外)。若不足15 分钟即产生不适感,则需要立即变换体位。坐时应坐靠背椅并增加腰枕,不坐沙发。

此阶段行走训练的速度及频率可适当加快。如果行走初期出现疼痛,行走时间延长,疼痛反而消失,则需记录疼痛从出现到消失的时间(这个时间逐渐变短则表明韧带肌肉的张力在逐渐改善),可继续行走,但最多不超过20 分钟。如果继续行走疼痛加重,则需立即休息。有选择性地佩戴腰围,如坐车或长时间行走时等情况。

“五点”式挺腰:屈双膝,两手握拳,屈双肘置于体侧,头顶、双肘、双足同时用力尽量抬高腰部,在最高处停留3秒复原。重复10次。

飞燕式运动:俯卧,两臂伸直于体侧,两臂、两下肢伸直同时用力向后抬起,同时挺胸抬头,重复5~10次。

悬挂运动(自重牵引):双手挂在单扛或门框上,双脚离地挂起,腰部放松,尽量坚持,但不必勉强,落地后休息3分钟,再重复3次。

“慢骑马”运动:这是一种腰椎功能基础训练项目,主要以恢复腰椎后关节基本开合功能为目的,可以增加关节周围组织弹性和基本协调能力。患者取端坐位,向上方挺胸腹到极限位,此时,腰椎后关节全部都锁紧;放松下沉胸椎及腰椎至其放松极限,此时腰椎后关节完全打开,椎间韧带因此而拉长。反复10~20 次为一组,每天运动4~6 组。

康复期:快速行走训练

患者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一般生活、工作已基本上不受影响,但尚不能胜任长时间的静态或动态活动,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看电视、打麻将等,都可能会重新引起症状,但休息后往往还会自行消失。

锻炼方法 每日可以进行快速行走训练2 次,每次时间不要超过20~30 分钟。除此之外,较短时间的走动也可以穿插进行。仍然需要经常变换体位,每个体位维持时间不要太长,以不引起非常的疲劳感或疼痛为准。坐位时间可逐渐延长。

每周增加全身性健身活动,一般每周1~2 次,如爬山、游泳(提前做好热身活动,水温不能太凉)、健身操、太极拳等(要避免关节过度伸展牵拉)。不能着凉、负重,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性,避免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和规律。一般活动不需要带腰围,长途坐车(1小时以上)时需要带。

变向变速走 行走训练1~2 周后,可以将每天的行走训练由单纯的向前行走改变成前后走。具体处方为快速前走8分钟,再换成向后慢速退走2分钟,往复3次,共计30分钟。这种训练对下肢后群肌肉的康复非常有好处。

注意事项

患者不能穿高跟鞋,在临床症状消失半年以后,可以适当恢复一些不协调竞技体育运动,但一定要循序渐进、养成规律的原则,并且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

猜你喜欢

直腿卧床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加强膝盖锻炼 提高耐寒能力
为什么医生让“直腿抬高”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直腿坐强腰肾
直腿抬高试验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