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价值
2016-08-23卢净��
卢净��
摘要:中职学生急需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和引导,通过他们在入学初期得到的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有助于自信力的提高,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和自我期望值的增强。通过求学阶段的班级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以及社团活动等的积极心理学的强化教育与疏导,使得他们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个性发展更加完善,成就自我。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的生存状态中也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若能一以贯之,我国的职业教育将有一番新气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22-02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卢净(1974—),女,上海市医药学校教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学生管理。
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同龄青少年,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干预和辅导。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职学生入学初期的积极心理学的引导
1现状分析
20世纪80、90年代,家长送子女读职业学校是图实惠,能早点工作,自食其力。因此,彼时进入中职校的分数甚至超过重点高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学生也进了中职学校。到了21世纪,这些曾经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很多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中坚力量。
目前,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但不少单位用人政策仍倾向于高学历,因此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再加上社会普遍的认识偏颇,使得家长们形成高度一致的意见,只要孩子能上高中,绝不会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于是,进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失去了上高中机会的所谓的“淘汰者”。
这批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有偏差,极少得到过肯定,更多的只是不满和冷落。许许多多的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这些无望升入高中的学生“撇在了一边,不闻不问”。这些学生本来就已存在问题,再加上对他们缺乏要求和关心,就使得原先存在的问题更严重。并且初中基本上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程度如何,都只能按正常学制毕业。而中职学校的招生现在为了争夺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又降低了准入标准。由此,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不仅学业不良,行为、习惯、心理甚至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不是他们个人的事情,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但是终究还是给中职学校的学生教育带来了无比艰巨的挑战。
2入学初期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引导工作
鉴于此,在中职学校里,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实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如一棵正在旁逸斜出的树苗,中职学校的纠偏行动不仅会让学生们重新走上阳光大道,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在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首先在美国发起了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这些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效率、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等方面予以恰当的培养和引导,值得深思和探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有利于学生重新树立对生活和人生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选专业,有利于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为中职教育各个方面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于这个方面,班主任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班主任从开始接触到班级的同学那一刻起,就要意识到:让班级的每个学生在中职阶段发挥自己的积极力量,挖掘其潜在的优秀品质,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应了解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水平有一个整体把握,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在学生档案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以便适时表扬学生。
可以说,入学初期的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有助于学生自信力的提高,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自我期望值的增强。
二、求学阶段的积极心理学的增强教育与渗透
1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的主导者是班主任,参与者是学生,它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的终极目标,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精心布置教室,在班级设立特色区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口号、班歌,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等。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有多样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宣传、外出实践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激发并强化中职学生的潜力、积极人格,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对于在中小学阶段受到过不同程度心理创伤的中职学生们,被赏识、被信任、被希望,尤为重要。一旦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就会成为更合格的未来社会职业人。
2积极的课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试后发现得到过“大器晚成者”暗示的一批孩子在期末成绩上有明显进步。哈佛大学也曾做过一次心理期待效应的实验。哈佛大学一次新生入学不久,公布了百名宣称经过“资料分析和研究,认为学习潜能、表现能力都是佼佼者”的新生名单。学期末,这百名新生真的大部分都成了佼佼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二:一是老师的期待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二是老师的另眼相看,增加了外界的推动力。这样,这些学生在内外合力作用下,奇迹般地成为了真正的“佼佼者”。
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可见,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尤其是对于学习行为有偏差的同学的积极鼓励,更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回报就怀疑甚至否定学生,更甚者是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刚刚在中职学校里寻回一些自信的他们又似乎回到了小学初中时的梦魇状态。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反复,要研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同时要信赖、尊重学生。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终将为开。
3积极的社团活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体最重要的、终极的心理发展目标。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成长中,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与结果,即个体本身生而具有但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展现出来。
中职学校的社团课程和活动是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有效地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更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文化、艺术、理论、体育、志愿者、技能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可以在社团里出现,学生社团的参与本就以自愿为前提,以爱好和志趣为纽带的,活动的特点也是灵活多变的,因此,给予学生们的自由度、参与度都相当大。很多在学习成绩上找不到自信的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发挥于此。如此广阔的平台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自我的素质,最终获得信心,成就自我。
三、积极心理学之于中职学生将来的影响
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触及的是心理的因素,如与自我认知有关的兴趣、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自信等,与了解环境与职业相关的毅力、洞察力、勇气、宽容等,与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中职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部分学生可以实施体验式的就业辅导与培训,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能够拓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2个人生存状态
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个体一旦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格,他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可变化的因素,从而使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因此,中职学校能够构建学生良好的行为,进入社会良好的环境之后,就可以很快建构起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突出特色就是重视人性中积极的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对人性进行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注意力在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
总之,中职学校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地贯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宗旨,在学前、学中、学后给予学生希望、幸福、人文关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会是一番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李远强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安康学院学报,2010,(2).
[3]刘学华积极心理学与赏识教育的比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