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埔地区晚三叠世小坪组岩石地层及沉积环境浅析
2016-08-22凌恳余德延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凌恳 余德延(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广东大埔地区晚三叠世小坪组岩石地层及沉积环境浅析
■凌恳 余德延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大埔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在全国地层划分中隶属于华南地层区武夷地层分区梅县小区,本文主要通过大埔县澄坑一带实测地层剖面及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其岩石学特征,层序特征,粒度分析对小坪组沉积环境进行浅析,并对调查区内该组地层进行简要的区域对比。
大埔地区 小坪组 岩石学特征 沉积环境
晚三叠世期间,经过印支运动以后的广东大陆,在古构造和古地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印支造山运动后的伸展作用使得过去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的粤东北地区变为拗陷区,发生海侵,其海侵方向来自东南的太平洋,而大埔地区此时正处于海侵前缘,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即小坪组。
作者依托“广东1:5万明山嶂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为1212011220554),对区内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根据在工作中所获得的野外第一手资料,对区内小坪组地层的岩石地层及沉积环境进行浅析。
1 地层出露概况
三叠纪小坪组(T3x)地层主要出露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的昆仑、小桃源一带以及东部的高陂、桃源、澄坑附近,总体呈北西走向展布。因受构造作用以及岩浆侵入吞噬,分布较为零散,出露面积约60.9km2。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PM001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澄坑一带,紧邻县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露头良好,岩层产状较平缓,连续,底部被J2~3r热水洞组流纹岩侵入吞噬,顶部被ηγK1b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吞噬。
2.1岩石特征
纵向上,以PM001为例,下部为褐红、浅灰色厚层状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夹砂砾岩,泥岩罕见;中部以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含砾砂岩;上部为灰白色岩屑石英砂岩与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局部夹灰黑色炭质泥岩。自下向上,体现为该组岩石粒径逐渐变细。
横向上,该剖面小坪组岩性、岩相特征与调查区周边变化较大,表现为:西部昆仑一带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中部小桃源一带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东部桃源、澄坑一带以红褐色、灰绿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为主,砾石呈滚圆状,泥岩极罕见。自西向东体现粒径变粗的趋势,砂砾质组分明显增加、泥岩减少。
图1 澄坑剖面小坪组基本层序
2.2基本层序
该剖面小坪组自下而上由砂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组成旋回性基本层序(图2)。基本层序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十厘米至几十米不等,底部发育冲刷面。在实际中,层序下部的砂砾岩通常是缺失的,中上部的含砾(中粗粒)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出现较全,三者组成正粒序递变层序。
3 地质时代
区内小坪组地层中含植物化石,如Lepidopteris ottonis、Ptiloyamifes chinensis Hsii、Pterophyllcin pyilum Harris、Cladophlebis sp等,其岩性、岩相、植物化石群均可与粤中广州、高明等地小坪组对比,且整合于早侏罗世地层之下,因此区内小坪组的地质时代应归为晚三叠世,其年代地层属上三叠统。
4 沉积环境浅析:
区内小坪组地层受断裂、岩体侵入作用影响,出露残缺不全,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区域对比判断,区内小坪组总体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其沉积环境在不同位置差异较大。
(1)西侧昆仑一带小坪组以泥岩与砂岩互层为主,夹炭质泥岩,局部发育水平层理,沉积环境为滨岸沼泽~滨海潮坪环境。
(2)东部高陂、桃源一带下部为含砾砂岩夹砂砾岩,砾石大小以5~20mm为主,滚圆状、椭圆状,磨圆度高,长轴具定向性;砂质成分亦普遍较粗为粗~中砂。体现了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表现出了河流沉积环境。上部为岩屑石英砂岩夹含砾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应属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自下向上体现了从河流相向三角洲亚相的变化趋势。
粗中粒岩屑砂岩粒度分析概率图显示,以跳跃总体为主,占90%以上,滚动总体与悬浮总体不甚发育。其主要参数为:Mz=1.2;σi=0.785>0.7,分选中等;SK1=~0.1097为负偏态;KG=2.3515,锋态尖锐。
图2 小坪组砂岩粒度分析概率图
(3)从东西部小坪组岩性、岩相的差异判断,区内晚三叠世时期地势为东高西低,东部高出海平面,西部则位于海平面以下。
(4)自下向上砂泥比减少、粒径减小,体现了晚三叠世时期本区海平面处于海侵的趋势,海水侵入方向为自西南向东北。
[1]广东省地质调查院,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高陂圩幅、潭江幅.
[2]广东省地矿局,1988,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3]广东省地质矿产局编著,1996.6,广东省岩石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4~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