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秉衡画艺及画学思想浅论

2016-08-22朱万章

国画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画学张虹刘氏

朱万章

刘秉衡画艺及画学思想浅论

朱万章

秋山红树扇面 19cm×52cm纸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刘秉衡(1915—2003),字平之,广东番禺人,曾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是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以山水画驰誉画坛,是20世纪传统绘画的代表人物。因其长期寓居香港,故在我国主流画坛一直鲜为人知。关于他在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

刘秉衡一直恪守“四王”以来的画学传统,家学渊源。他祖籍江西南城,祖父聘斋太史赴粤任广东琼州知府。祖父育有二子,长子佚其名,曾长居上海,以书画为业;次子刘彝,乡试举人,娶太史丁仁长之姊,遂落籍番禺。刘彝育有五子,长子刘庆菘,字聘孙,号留庵,又号留公、萍僧,长于篆刻,与黄士陵并称“双杰”。【1】其弟子史坚如、胡毅生、陈协之、沈演公、谢英伯、杜之杕、何秀峰、张震图、凌巨川等都是近代广东书画或学界名流,有《艺隐斋篆刻》《明瑟集》《海沤集》行世。五子刘庆华即刘秉衡父亲,系两广方言学校毕业,任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刘秉衡伯兄刘玉林则师从邓尔疋习书法、篆刻,这些经历无不显示出他在家学方面的文化底蕴。而刘秉衡自己则随父亲经常参与当时在广州地区举行的各类书画雅集,并向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耆宿请益。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简史》中这样记述自己早年的艺术生涯:

余幼时,每于周日随先君子品茗于市楼,间在禺山书院参加禺山雅集。以无知之童年,只觉烦闷,及年十五就读于番禺师范初中。时潘致中老师任图画课,始喜习画,旋于课余随习。后又随姚粟若世丈研画理骨法……【2】

文中“潘致中”即潘和(1873—1929),字致中,号抱残,广东南海人,是“国画研究会”的领军人物;“姚粟若”即姚礼修(1878—1939),字叔约,一作粟若,别署百佛庵主,广东番禺人,也是“国画研究会”的重要成员。【3】在向潘、姚请益画学的同时,刘秉衡还向张虹请教相关画理。张虹(1894—1965),字谷雏,号申齐,花鸟画家居廉(1828—1904)的弟子,广东顺德人,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据此可知刘秉衡早年即随“国画研究会”主要成员习画,因而在其后来的画风中体现出较为传统的画学基础,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秉衡在习画生涯中,还受到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1865—1955)的影响。1935年黄宾虹路经香港,下榻黄居素的双树翠屏馆,与李凤公(1874—1967)、张虹、蔡守(1879—1943)等交游、谈艺,张虹还将这次黄宾虹的谈艺整理为《宾虹画语录》。【4】该书在近代美术史上影响极大。当时刘秉衡年仅弱冠,正在张虹门下习画,于是得以陪伴黄氏,并受其熏染。刘氏在《写生杂忆》中这样记述:

忆少年时,尝随张谷雏老师习画于香江,适黄宾虹先生从沪来访张师,得与泛舟同游九龙港岛各地,黄老指大屿山而言曰:“此披麻皴法也,其势若董源之《龙宿郊民图》,汝其识之。”余乃举摄影机摄取,随而舟行岸曲,见水涯乱石,吞吐白浪,复曰:“此折带皴也,上立者若方介,马牙皴也;裂崖崩坍,斧劈皴也;悬崖之树,势若夏珪;枯痩之松,可参马远。远处小桥沙岸,映带林屋,大痴境界也。不期南陬海角,有此山川。”后此遍游马湾、赤柱、西贡,一一摄取其奇以为画本。余当时学画,时而临摹,时而写生,内心总不称意,转而学书,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诚以画无骨力即无神采,虽有轮廓,亦乏气势,后复作画荏苒四十年,行脚各地,览山川之奇险,实不胜纪述。【5】

从这段记述不难看出黄宾虹的妙语对于刘秉衡的启发。从山川万象中“悟到骨法用笔之理”,这对于刘氏早年艺术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刘秉衡的画艺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注意师法造化,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因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

作于1949年的《云林画法图》虽然自称是仿元代倪云林之法,所写之山石、树木和远水等也有倪氏空灵之感,但细究之,仍然可以感到一种浓郁的刘氏笔法。作者在赋色、意境等方面和倪氏迥然有别。很显然,作者是在吸取倪氏画中所蕴含之逸气,而融合自家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其好友凌巨川评其“山水则超然特立,雄浑、苍莽、潇洒、婉约,兼备众长,出入历代各家,真能融会变化,推陈出新,自成风格,而气韵清新,览者陶然心佩”【6】,是很有道理的。

作于1959年的《林壑幽居图》构图极为简洁。所画之山水悉用水墨晕成,干笔皴擦。无论是远山,还是近景,都有一种苍浑、淡逸之感。这种画风与其师潘和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潘和的《山水图》(1923年,香港艺术馆藏)和《春还堂图》(1924年,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可以看出这种风格。【7】这说明刘氏在早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师承关系。在这种师承中,既有来自潘氏一路的对于传统画学的深刻解读,也有对真山真水的深刻领悟。所以,当时画坛名家吕灿铭观其画展时赋诗写道:“世谈传统习皮毛,君是真宗法眼高。不重其形重其法,溯源探本霸吾曹。”【8】虽然有一种溢美之嫌,但据此不难看出刘氏在取法前人和“重其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几乎贯穿其山水画创作之始终。

如果说在其早期的山水画中还不时见到古人或前辈笔意的话,那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刘氏艺术生命之后期)所表现出的己意已经明显占据其画风之主流。刘秉衡晚年遍历佳山水,历览古今书,在对画境的理解及山水的感悟方面,已达化境,可谓人画俱老,浑然天成。作于1990年的《山树云烟图》便是如此。该图所写山水云烟迷蒙,意境幽深。笔墨、构图及山峦之画法,都已经脱胎换骨,明显是自家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山水空蒙的意境中传递出一种冲淡、平和的境界,这是和刘氏的长期积累与笔墨历练分不开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在他晚年的山水画中,一直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成为奠定他在画坛上地位的基石。

宁远园清集图 26cm×97.6cm 纸本墨笔 1974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对于刘秉衡画的意境,“国画研究会”的邓芬(1894—1964)有诗题曰:“名山胜景看如画,妙笔图成画若真。须弥芥子沧海粟,大千世界等微尘(有如画人眼底境界)。”并谓:“乃知玉溪生所谓‘大去定应欺粟颗,小来遂可隐针锋’,其意亦如李长吉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故画必于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亦称能事也。”【9】说明刘氏之画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时俗的画格,以及在对山水的写实与写意中自然流露出的文意与真性情。

杜甫登泰山诗意图 63.3cm×45.5cm纸本设色 198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刘秉衡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在雅擅丹青的同时,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关于现代美术史的珍贵资料,并在画学理论上有所建树。有论者认为:“从他的艺论及其文章中,可以见到他对艺术史学理念的坚持及独到的见解,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对国家的支持,对同胞的爱护,懂得欣赏生活,努力寻求精神上的修为。”【10】正是他的这些饱含其澄怀之心的文章,为他赢得了在画学成就之外的更多美誉。

猜你喜欢

画学张虹刘氏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往顶上跑
原来不是猫叫
一定是他
冒牌领赏人
荒唐的表演
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