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美与杨业

2016-08-22孙静袆

关键词:赵匡胤陈家

□孙静袆

潘美与杨业

□孙静袆

一、引子

中国历史上演绎民族英雄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若论影响力,“杨家将”名列前茅。“杨家将”系列故事最初出现于南宋。明代中期,又有文人将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写成长篇小说,现存作品有两种:一种是《北宋志传》,后易名《杨家将演义》;另一种是《杨家将世代忠烈通俗演义》。在这些演义中,潘仁美与杨继业被描述为对立的两面,潘为奸臣,杨为忠臣,潘仁美千方百计迫害杨继业,致使杨家父子多人丧命。“潘仁美”和“杨继业”的原型即是北宋初年的潘美和杨业。而据史载,潘美和杨业均是北宋初年的两大功臣,潘杨两家也素无仇怨,杨业战死陈家谷口,潘美虽负有领导责任,而造成杨业战死的真凶是监军王侁、刘文裕,此事应该辨明。

我们应厘清历史事实与文学艺术作品对历史人物描述的区别,分清各自的功能,消除对历史事实的误解。

下面,笔者根据《宋史》[1]及《续资治通鉴》[2]中对史实的记录做一些粗浅的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二、潘美生平事迹

据《宋史·潘美传》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原为后周重臣。柴荣任开封府尹时,任中涓(内侍官),柴荣即位后任供奉官,曾参与柴荣与河东刘崇、契丹杨衮的高平战役,因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出监陕州军,又改任为引进使。世宗征讨陇蜀,命潘美为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成为后周独当一面的将领。后因有功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遂成宋朝开国元勋,深得太袓赵匡胤的信任。

《宋史》

《续资治通鉴》

北宋建国初年,陕州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善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潘美遂单骑入其营,劝说袁彦:“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袁彦遂入朝归顺。赵匡胤大喜:“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从此对潘美更加信任。扬州李重进反叛,赵匡胤亲征,命石守信为招讨使,以潘美为行营都监以监其军。石守信曾是赵匡胤的亲密战友,陈桥兵变的倡议者之一,赵匡胤能派潘美为石守信监军,对其信任度之高可见一斑。扬州平定之后,潘美留为巡检,以镇抚之。后以功授为泰州团练使。湖南叛将江端刚刚平定,人心未宁,赵匡胤遂任潘美为潭州防御使,以安抚湖南。可见哪里危急,赵匡胤就派潘美去解决危急,这既说明赵匡胤对他的信任,也说明潘美是文武双全,尽忠尽职的能臣。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征南汉,以潘美为帅,尹崇珂为副帅,发十州兵会讨,开宝四年二月攻下广州,俘南汉主刘钅长,南汉亡。赵匡胤遂命潘美与尹崇珂同往广州,兼市舶使,五月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五年,兼岭南道转运使,成为岭南道的总管。时土豪周思琼聚众匪依靠大海作乱。潘美发兵讨平之,岭表遂安。

开宝七年 (公元974年)赵匡胤决定征南唐,以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率大军十万伐江南,大军进抵秦淮河,进舟楫未具,行军受阻。潘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指挥军队强渡秦淮河,大败吴师,又破其城南水砦,遂进至金陵(江苏南京),而南唐水陆大军十万陈于城下,潘美率军袭击,又大败江南军,南唐主李煜感到危急,遣使臣徐铉请求 “缓师”,不许,促令其归附,李煜迁延不决,并派兵数千,持火炬鼓噪潘营,潘美率精锐短兵接战,力挫江南军。潘美遂与曹彬协同作战,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平,南唐亡。潘美因功拜宣徽北院使。

八月丁未,赵匡胤派潘美出征太原,战于太原汾水上,大胜且多获。太平兴国初,改任宣徽南院使。太平兴国三年,加开府议同三司。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决定亲征北汉,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部分诸将进讨,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亡。继征范阳,潘美兼管幽州行府行政事务。及诸军班师,潘美又兼任三交(山西太原北古城村)都部署,留守屯兵以捍卫北部边防。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方咽喉之地,潘美率军袭击,遂据有其地,并积粟屯兵以守之,此后北边得到安宁。潘美北巡至代州 (今山西代县),刚喂过马,正在吃饭,辽国骑兵万余突然进犯,已靠近边塞,潘美“誓众衔枚奋击”辽军,大获全胜。因功晋封代国公。太平兴国八年,升任忠武军节度使,晋封韩国公。

以上就是《宋史》中记载潘美在陈家谷战役之前的事迹,《续资治通鉴》中有类似的记载。潘美曾参与灭亡南汉、南唐、北汉三国的战役,深得宋太袓、宋太宗的信任,哪里危急,就派潘美去解困扶危,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故官升至忠武军节度使,爵封韩国公。

三、杨业事迹

与潘美相比较,《宋史》中关于杨业的记载较少,毕竟杨业归宋于北汉灭国之后,那么记载也是从归宋之后开始。《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为并州(今属山西)太原人,原为北汉著名将领。曾任刘崇的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称“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北汉无力抵挡,杨业劝其主刘继元投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宋军凯旋后,授杨业为郑州刺史,太宗因杨业熟悉边事,又任他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辽军入侵雁门(山西代县)之时,杨业率数千骑军,自西出发,由小路至雁门北口,南向攻辽军,大获全胜,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刺史,威震北方,此后辽军望见杨业旌遂即引去,不敢再与杨业对阵。

杨业以北汉降将忠于宋室,屡立战功,得到太宗的信任,实属难得。“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从这一句可看出,杨业的战功遭到某些北宋老臣的忌妒,其战死陈家谷口应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陈家谷战役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分两路大举伐辽。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崔彦进为副帅;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王侁、刘文裕为监军,出雁门北伐,开始时两路大军均取得胜利。东路曹彬与契丹军战于固安南城,又克遂州,再战飞狐,又取新城。但之后战事发生了逆转,在岐沟关战役中曹彬军大败,退守易州,此时军士乏困,粮草不继,太宗下诏令曹彬、崔彦进撤军。最初西路军亦进军顺利,连拔云、应、寰、朔四州之地,军至桑乾河欲与曹彬会师,因曹彬兵败回朝,使西路军陷于不利之地,被迫退于代州。不久,朝廷下令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西路军护送。是时契丹国母萧太后率十万军攻陷寰州,与西路军相遇。杨业认为辽军兵多将广难以取胜,就对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说:“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使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杨业提的安全之策,主帅潘美未表态,监军王侁提出反对意见:“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的意见是,我们领数万精兵怎能如此畏懦,只有在雁门北川中大张旗鼓去迎敌,才显我方军威。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同王侁的意见。杨业则反驳说:“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则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王侁这话是很恶毒的,是逼着杨业非战不可。杨业回答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杨业知道此次出征必败,遂含泪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并且指着陈家谷口说:“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杨业的话是给自己预留一线希望。潘美、王侁按杨业的计划,陈兵于陈家谷口准备救杨业,由寅时至巳时,王侁使人登托罗台远望,不见杨业军,以为契丹败走,急欲争功,遂将军队撤离陈家谷口沿交河去追击契丹军,潘美虽知不妥,也不能制止。实际杨业率军与辽兵从午间战至日落,兵败退至陈家谷口时,见无人救援,即拊膺大恸,只好率兵力战,身受数十创伤,士卒几乎全部战死,在这种情况下,“业犹手刃数十百人”,因马受重伤,落马被擒,其子延玉亦战死沙场。杨业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陈家谷战役以杨家军全军覆没而结束。

陈家谷战役大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辽军十万在萧太后统帅下,兵多将广,士气强盛,有不可战胜的优势。从主观上讲,曹彬提前撤军,使潘美、杨业陷于孤军作战之险境,而潘、杨军内部不合,有潜在的矛盾。查宋史,潘美、王侁、刘文裕与杨业并无旧仇宿恨,所谓潜在矛盾,即是潘、王、刘均是宋朝元老和开国功臣,而杨业是北汉降将,又深得宋太宗的信任,因功又升迁较快,北宋旧臣对之有所疑忌,平时不显,至关键时候就暴露出来。当宋辽两军在陈家谷口相遇时,王侁、刘文裕错误地估计了辽军的军势,故对杨业的采取守势、待机而动的策略持反对意见,逼迫杨业出战。杨业在答辩时自称是“太原降将”就反映了这种矛盾。

在杨业与王侁论辩时,潘美始终没表态,这并不能说明潘美对杨业是北汉降将这一身份有很深的疑忌,也有可能是因为对王侁、刘文裕的监军头衔有顾忌。在北宋,监军的地位虽然没有主帅、副主帅高,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他的任务是监督主帅和副主帅。主帅、副主帅行军布阵,战略战策必须得到监军的同意才能执行,否则监军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在对待杨业以守待攻的策略上,两个监军都持反对意见,潘美也只能让杨业出战,但他却接受了杨业的陈家谷口布兵以救援的意见。在王侁擅自从陈家谷口撤军问题上,《宋史·杨业传》特别加上“美不能制”四个字,说明潘美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潘美身为主帅,对兵败陈家谷之战负有责任,因而宋太宗在追究陈家谷口战败的责任时,将潘美削秩三级,责授检校太保。曹彬提前撤军从检校太师降为右骁卫上将军。王侁罢官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罢官除名,流放登州。杨业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总的来说,宋太宗的处理还算公允。

五、潘美与杨业的子孙

潘美在降职一年后就恢复了检校太师,并任知真定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兼管并州,加封同平章事,数月后病卒,享年六十七岁,追赠中书令,谥号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宋太宗庙庭。

潘美有五子,唯德官至宫苑使,唯国官至西上阁门使,唯正官至西京作坊使,唯清官至崇义使,唯熙娶秦王女为妻,官至平州刺史。在《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史称潘美一家 “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其女(一说是孙女)章怀皇后,世称贤后。潘家得以上评价,皆非偶然。

杨业虽为北汉降将,但尽忠宋朝虽死犹荣。杨业共有七子,除延玉随父战死外,其余六子朝廷皆录以官职,延朗(即延昭,就是演义里的杨六郎),官至保州刺史兼缘边都巡检使,后加封防御使和高阳关副部署,二子延浦、三子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皆为宋廷的官臣。其中尤以延昭成就最大,杨延昭长期镇守边疆,屡立战功,多次打败辽军,历任江淮南都巡检使、崇义使知定远军、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加如京使、莫州刺史、团练使、都巡检使、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防御使,不久升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史称“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杨延昭大中祥符七年病卒于任所,享年五十七岁。延昭有三子,皆有官职,尤以文广著名。文广字仲容,因讨伐张海功,授官殿直。后随狄青南征,因功任广西岭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宋英宗称,文广为名将后,且有功,因此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升任兴州防御使,秦风副都总管。帮助韩琦筑筚箅城,城池坚固可御强敌,受到诏书褒奖,又改任泾州镇戍军。又见定州路副都总管,再迁升步军都虞侯。辽军欲争代州地界,文广献地图并取幽燕策略。未及回报,广死于任,朝廷追赠同州观察使。

六、结语

杨家祖孙三代,尽忠报国,代代忠良,名传千古,这是真实的历史。杨家英名在小说、戏剧中刻画得更为突出。小说中杨继业也有七个儿子,除四郎延辉外有五人(包括延昭)战死沙场,五郎虽出家也未幸免,一人(七郎)被潘仁美乱箭穿身。而历史上杨业七子,除延玉外都尽享天年。在小说、戏剧中杨继业还有两个女儿,即八姐、九妹,而历史没有记载,没有记载不等于杨业就没有女儿,因古代女儿是不上家谱的。史书记载与小说、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代系不同。史书中仅记载从杨业到杨文广三代。在小说戏剧中,又加了杨宗保、穆桂英一代。这一代纯属虚构,而虚构的这一代最具戏剧性、演义性,如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出征等,展现出杨家一门忠烈,可歌可泣。

杨家将系列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正因此才历久弥新、受到人民的喜爱。在这系列故事中,有的把潘仁美(潘美)刻画为“白面奸臣”,丑化潘家人,这与史实不符。必须明确指出,这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文献,它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英烈的高度敬仰,艺术地体现了人心所向,应予充分肯定,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为普通人,笔者以为,我们既要以审慎的态度阅读、研究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将文化精华作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分清是非,决定取舍,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1]脱脱、阿鲁图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

[2]毕沅、钱大昕等:《续资治通鉴》,线装书局,2009年。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 吴倩]

猜你喜欢

赵匡胤陈家
162亿!8宗宅地!央企保利重仓广佛两市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超250 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来了!土拍规则有变
周向烽:修路引水搞产业 陈家垣迎来新曙光
我喜欢的季节2
不当皇帝就听话
赵匡胤赠箱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