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讨论之后,还需验证取舍
——以2015年苏州卷压轴题为例

2016-08-20潘海波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压轴路程圆心

潘海波



分类讨论之后,还需验证取舍
——以2015年苏州卷压轴题为例

潘海波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中考试卷必考方法,旨在考查同学们思维是否缜密.然而有些考题分类讨论之后,却又面临着取舍关要过,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苏州卷压轴题.

(2015·苏州,10分)如图1,在矩形ABCD中,AD=a cm,AB=b cm(a>b>4),半径为2 cm的⊙O在矩形内且与AB、AD均相切.现有动点P从A点出发,在矩形边上沿着A→B→C→D的方向匀速移动,当点P到达D点时停止移动;⊙O在矩形内部沿AD向右匀速平移,移动到与CD相切时立即沿原路按原速返回,当⊙O回到出发时的位置(即再次与AB相切)时停止移动.已知点P与⊙O同时开始移动,同时停止移动(即同时到达各自的终止位置).

(1)如图①,点P从A→B→C→D,全程共移动了_______cm(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①,已知点P从A点出发,移动2 s到达B点,继续移动3 s,到达BC的中点.若点P与⊙O的移动速度相等,求在这5 s时间内圆心O移动的距离;

(3)如图②,已知a=20,b=10.是否存在如下情形:当⊙O到达⊙O1的位置时(此时圆心O1在矩形对角线BD上),DP与⊙O1恰好相切?请说明理由.

图1

【思路讲解】(1)根据矩形性质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为a+2b.

(3)主要是分两种情况讨论,即⊙O首次到达⊙O1的位置,⊙O在返回途中到达⊙O1的位置,讨论后再进行取舍.我们在下面将展示不同解法,供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理解.

【规范解答】(1)a+2b.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移动的距离为(a+2b)cm,

圆心O移动的距离为2(a-4)cm,

由题意,得a+2b=2(a-4).①

∵点P移动2 s到达B点,即点P用2 s移动了b cm,

∵点P移动的速度与⊙O移动的速度相等,

∴这5 s时间内圆心O移动的距离为5× 4=20(cm).

(3)存在这种情形.

解法一:设点P移动的速度为v1cm/s,⊙O移动的速度为v2cm/s,

图2

如图2,设直线OO1与AB交于点E,与CD交于点F,⊙O1与AD相切于点G.

若PD与⊙O1相切,切点为H,则O1G= O1H.

易得△DO1G≌△DO1H,

∴∠ADB=∠BDP,

∵BC∥AD,

∴∠ADB=∠CBD,

∴∠BDP=∠CBD,

∴BP=DP.

设BP=x cm,

则DP=x cm,PC=(20-x)cm,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2+ CD2=PD2,

∴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

∵EF∥AD,

∴△BEO1∽△BAD,

∴EO1=16,

∴OO1=14.

①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14 cm,

∴此时PD与⊙O1不可能相切;

②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2×(20-4)-14=18(cm),

∴此时PD与⊙O1恰好相切.

①当⊙O首次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14 cm≠18 cm,

∴此时PD与⊙O1不可能相切;

②当⊙O在返回途中到达⊙O1的位置时,⊙O移动的距离为2×(20-4)-14=18(cm),

∴此时PD与⊙O1恰好相切.

∴此时PD与⊙O1不可能相切;

∴此时PD与⊙O1恰好相切.

【反思回顾】第(2)问利用了P与⊙O的路程相等,速度相等得出方程组是解题关键,再利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得出速度,最后利用速度乘时间得出结果;第(3)问利用了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利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比等于路程的比是解题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压轴路程圆心
对2021年高考导数压轴题的多种解法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多走的路程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