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希-蔡斯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016-08-20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赫尔噬菌体

余 骥

(浙江省回浦中学 317000)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命科学史上探索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两个经典实验。1944年,艾弗里(O.T.Avery)使用化学分离法(酶解法),证明DNA是转化因子。1952年,赫尔希(A.D.Hershey)和蔡斯(M.Chase)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察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传递性,从而为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之争画上句号。

赫尔希-蔡斯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科学方法均是非常好的生命科学教育素材。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效训练分析、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实验本质的理解[1]。然而由于篇幅的原因,高中生物学教材简化了实验背景。因此,了解更详细的实验内容很有必要。同时,利用逻辑工具去理解实验结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一些教辅书认为“赫尔希-蔡斯的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一些教师也持这样的观点。其理由如下:①在侵染过程中,由于蛋白质未能进入细菌内,即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所以无法确定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由于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即存在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能性,所以不能认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 演绎推理突破难题

从演绎推理的角度来认识赫尔希-蔡斯实验的结论可突破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特殊性的结论,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3种形式。选言推理也可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4条规则:①由肯定前件,可以推出肯定后件;②由否定后件,可以推出否定前件;③由否定前件,不能推出否定后件;④由肯定后件,不能推出肯定前件。根据规则,有两个有效式:①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p,所以q; ②否定后件式: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选言推理中的不相容选言推理有2条规则:①由肯定一个选言支,可推出否定另一个选言支;②由否定一个选言支,可推出肯定另一个选言支。根据规则,有两个有效式:①肯定否定式:要么p,要么q;p,所以非q;②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

由于“作为遗传物质”是“具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的充分条件,且遗传物质非此(DNA)即彼(蛋白质)。因此,根据逻辑学的有关规则[2],赫尔希-蔡斯实验实际上存在两个阶段的演绎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第一阶段的推理(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属于假言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之否定后件式:即如果某物质是遗传物质,那么该物质就一定具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蛋白质没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所以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表1)。

表1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过程

第二阶段的推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属于不相容选言推理之否定肯定式:即要么DNA是遗传物质,要么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表2)。

表2 不相容选言推理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两个实验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形成相互对照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

3 对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探索

上述是从演绎推理的角度探讨赫尔希-蔡斯实验的结论,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哲学逻辑问题,更应该考虑实验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遗传现象的生命。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属性:①控制生物性状;②可遗传或叫做世代相传,即具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

3.1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在实验中,艾弗里使用酶解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证明DNA是转化因子。但人们存有以下疑惑:①在提取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到各组分的功能呢?虽然DNA是转化因子,但是蛋白质会不会也是转化因子,只是提取的过程破坏了它作为转化因子的功能?②艾弗里的实验虽能证明DNA对荚膜的形成有某种直接的化学效应,即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属性之一:控制生物性状。那么能控制生物性状就是遗传物质吗?例如,RNA可以指导蛋白质合成,但其只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中间分子,DNA会不会也只是这样的中间分子呢?可见,仅证明能控制生物性状的属性是不够的。艾弗里并不清楚转化因子是否具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

3.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赫尔希-蔡斯实验所选择的噬菌体的结构远没有细菌复杂,仅由蛋白质外壳与DNA分子组成。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35S(A组)和32P(B组)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在不影响两者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各自的功能,并且通过跟踪亲子代间的传递性来确定遗传物质。

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行为有何不同呢?研究者测定了搅拌前后35S和32P在细菌外的含量,发现A组的上清液和B组的沉淀物分别具有80%和70%的强放射性。为什么A组的沉淀物中有20%的放射性呢?原因在于噬菌体与细菌的吸附是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具有不可逆性,搅拌不能将两者完全分离。为什么B组的上清液中也有30%的放射性呢?原因在于菌体裂解释放出部分噬菌体。由此可知,DNA在侵染过程中进入细菌内部而蛋白质则留在外面。

不同的行为是否意味不同的功能呢?研究者将噬菌体与细菌的碎片混合,发现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始终与细胞碎片结合在一起,而含32P的DNA则出现在溶液中,可以想象,噬菌体与细菌碎片结合后试图将DNA注入,只不过另一端不是细菌而是溶液。如果蛋白质与噬菌体增殖有关,如何解释其不进入细菌的现象呢?换句话说,蛋白质连细菌都进不去,难道还有资格作为遗传物质吗?对于这样的实验现象,最合适的解释就是蛋白质只是作为噬菌体DNA的保护性外套兼具注射功能而已。

亲子代间有何联系呢?在A组中,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放射性(仅检测到少于1%);在B组中,子代噬菌体却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来自于亲代噬菌体中的32P即DNA,说明噬菌体DNA将遗传信息带进细菌内,控制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知,DNA不仅具有亲子代间的传递性,而且能控制生物性状。这表明遗传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4 结论

通过查阅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其中2007年中图版、2013年苏教版和2014年北师大版在介绍该实验时明确提出: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国外较权威的生物学教材也认为:赫尔希-蔡斯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蛋白质。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赫尔希-蔡斯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蛋白质;②赫尔希-蔡斯实验分为35S和32P两个实验组,两组通过相互印证才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仅通过A组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仅通过B组也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有通过两个实验组的相互对照才能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蛋白质”。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赫尔噬菌体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论证式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的简单尝试
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寒地水稻叶片的有机结构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
关于赫尔维茨ζ函数导数的积分渐近展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