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选课《昆虫观赏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6-08-19李洁
李洁
摘要:针对公选课昆虫观赏学的课程特点,根据自身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优化,通过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设计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板书和多媒体,加强师生沟通和教学效果反馈,灵活考核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昆虫观赏学;公选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21-02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類群,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特别的偏爱,常以昆虫为对象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传世佳作。近年来,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鉴于此,笔者在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昆虫观赏学》,内容涉及昆虫的基本知识、观赏昆虫的类别、观赏方式、社会经济意义及其历史文化。选修此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多数为非生物类的文、工科专业。其次,与其他通识选修课相比,本门课程专业性不强,课程内容以科普知识为主,将现在的科学理论与民间观赏昆虫经验相结合,重点阐述昆虫观赏部分,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基本了解,通过观赏昆虫活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同时,课程也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引入了课堂。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找出提高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以下就是笔者在开设公选课《昆虫观赏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
对于公选课的课堂,学生一般重视度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选修《昆虫观赏学》课程的学生90%是非植保专业的学生,其中75%是从未接触过昆虫相关课程的文科、工科生等。对于这门文理不分,面向多个专业的全校性公选课,考虑到选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存在差异,逼着明确了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的教学目标,找出了一条能够使学生学有所得的讲授主线,这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普及常识性昆虫知识,了解观赏昆虫最新发展状况”,并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以主要观赏目典型昆虫为主导,融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观赏方式及社会、经济价值等,努力在课堂讲授中使学生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寓教于乐”,删掉烦琐、复杂的专业推导,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其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精选授课内容,知识与兴趣并举
作为一门全校性公选课,选修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对昆虫知识掌握较肤浅,这决定了本课程内容不能过于专业、深奥,否则激发不起跨专业选修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目前没有昆虫观赏学的教材,进一步增加了备课的难度。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涉猎昆虫学相关的教科书、期刊、专著、科普文章等,并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昆虫知识、昆虫图片以及昆虫录像片,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基于以上课程现状,笔者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昆虫的基本知识,包括昆虫的外部结构、生物学和观赏昆虫的分类学知识,使学生对昆虫有个基本认识。第二部分是观赏篇,根据观赏内容分为5大类观赏昆虫,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典型昆虫,如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等;发光类观赏昆虫萤火虫;形体类观赏昆虫竹节虫、独角仙、锹甲、角蝉、蜻蜓等;运动类观赏昆虫蟋蟀、扣头甲等;鸣叫类观赏昆虫螽斯、蝉等。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授课内容与昆虫影像有机搭配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观赏昆虫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与基础知识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昆虫的影像资料非常多,一定要做好筛选工作。笔者精选了纪录片《昆虫帝国》、《生命—昆虫》与《微观世界》等全部或部分片段,通过上述影片将部分昆虫的取食、产卵、求偶、飞翔等行为,还有昆虫美丽的外表、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灵活教学方。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以教师为中心,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众议堂”。由于选课学生在对《昆虫观赏学》这门课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老师的课堂带来一定困难。针对现状,授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精雕细琢,以问题讨论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昆虫基本概念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印象列举自己所认识的昆虫种类,简单描述一下昆虫的形态特征。如此一来,同学们便会踊跃参与讨论,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热烈争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新的提问,灵活巧妙地引导讨论的正确方向。通过讨论,给昆虫知识基础好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昆虫知识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采取设计教学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之前,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蝶类与蛾类区别”关注度最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在讲授蝶类与蛾类的区别时,将蝶类与蛾类的特征列表加以区分,同时结合图片,从形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不同加以比较,图文并茂,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我们在课堂上讲授了常见的观赏蝴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带学生到校园花圃、试验田的田间地头捕捉、饲养蝴蝶,并对其进行观赏,通过课外实践,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昆虫博物馆,博物馆内丰富的昆虫标本、珍贵的昆虫化石、漂亮的昆虫邮票和各种精美的昆虫工艺品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丰富教学手段。采用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讲授昆虫的基础知识过程中,文字性的知识减少使用电脑幻灯片,尽量通过板书进行讲解。而像观赏昆虫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等比较抽象、极易混淆的内容,则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取有针对性、学生感兴趣的影像资料,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语言等多种手段,将昆虫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参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自然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提起看图片、看电影,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很乐意,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图片、看电影”。如何在“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上升到“心想”的层面?基于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首先,不能单纯的只播放图片或影片,教师要在播放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图片或影像资料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在影像资料放映结束后,与同学们对设计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加深对影像资料主题的理解,强化所学知识。再次,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观影像资料内容写观后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通过观后感的评阅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四、明确考核目的,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是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检查,合理的考核方式可有效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昆虫观赏学》是一门全校性的公选课,所以不应该以单一考核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考核方式应该呈现多元化,要能突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学习前后的进步,以知识增长程度作为考核目的。本着上述原则,本门课程设计了以下考核方式,考勤(10%)+课堂讨论(30%)+课外实践(10%)+影像资料观后感(10%)+课程论文(40%)。此种考核方式摒弃了闭卷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课堂讨论得分比重,激励学生主动发表意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思想的碰撞。此外,此种考核方式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中,减少了最后课程论文的得分比重,避免头轻脚重,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同时能让其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
通过《昆虫观赏学》课程的探索实践,本文明确本课程教学目的,优化了教学内容,灵活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使考核方式多元化,切实可行地改变了目前的教学现状,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经常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伟,周祖基.觀赏昆虫刍议[J].四川林业科技,2000,21(3):39-41.
[2]张帆.关于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J].科技文汇,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