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旅

2016-08-19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行旅大荒世界地图

○郗文倩

行旅

○郗文倩

我们经常用“衣食住行”四字来概括日常生活,但对于古人而言,衣服、饮食、住居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倾注更多心力财力,而对于出行则持有一定的消极抵触心态。这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农经济为主体,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强调自给自足,文化传统是相对封闭的。比如老子就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与外人间隔”的桃花源同样也表现出这种彼此隔绝的社会生活态度。所以,淡漠交往,畏厌出行,这种心理和风尚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最明显的就是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当然,汉魏之前人们不说“世界”(“世界”是佛教词语),而说“天下”,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就是天底下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描述的最具代表性。书中采用旅行记的方式叙述各处山川地理物产神怪,仿佛眼见身历,笔调写真,态度严肃诚恳,却也有些动人之处:中心是中山,往外扩展,依次为东西南北四方之山、四方之海,海有海内、海外,四方的最边缘就是大荒,分别是大荒东、大荒西、大荒南、大荒北。所以有人说,“山海经”之“经”,是经历之“经”,只不过这个世界不是脚步丈量经历出来,而是神游想象出来的。这些出自想象的见闻,当时是作为知识传布的。

这种出自想象的天下地图颇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内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则是华夏,第三圈就是夷狄。这个世界的地理空间越靠外延,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等级越低,古人分别把他们称作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上述有关世界的想象和认识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四百多年前,一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icci)来到中国,带来一张地图《山海舆地全图》,明代的精英们才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庞然世界,图中中国被画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且看着也不大,这颇有些令人沮丧甚至不满。利玛窦意识到这种情绪,后来再绘制地图时,就将子午线从中间向西移动170170度,中国被画在了世界中央。

利玛窦本来是一位耶稣会士,他把这份地图带到中国,最初也只是想取悦当时好奇的士人和官员,并非有意普及地理知识。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大都想尽各种取悦民众和官方的法子,这样,传教者就可以更容易地进入中国,享有更大的传教自由。利玛窦不是地图学家,他的地图是根据欧洲人奥代理(Orteliuselius)的世界地图绘制出来的,所以很精确。比利时安特卫普现在还保留着当年印制奥代理地图的工厂,保存着当年出版的各种地图。

世界很大,地球是圆的而不是一个大平盘,地球有东西半球,中国只是东半球上那个叫欧亚大陆东边的一个国家,这些常识,现在受过小学教育的人就都知道,但在明代以前,这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这张有意无意中带到中国的世界地图虽然令当时的人们隐约意识到,我们中华,并非那么大,也并非那么“中”,然而,从接触这些知识,到从心理上接受这些知识背后的观念,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猜你喜欢

行旅大荒世界地图
情系农垦·镜凝大荒
论汉代述行赋的情景关系布排——兼析其对六朝行旅文学的影响
方云作品赏析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秋日感怀(新韵)
月度游记
世界地图隐瞒了什么
田幸云
《艺文类聚》人部“行旅赋”类文献研究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