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让“留守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6-08-18梁海全
梁海全
根据港南区教育局的部署,我校作为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于2014年启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小目标、分阶段、齐动员、抓落实”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课改工作。
实施背景
我校位于贵港市港南区木梓镇,这是港南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当地群众多数外出打工谋生,导致我校的“留守学生”占80%以上。由于受功利思维影响,当地群众送孩子读书的意识较为淡薄,某些群众相互之间比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哪家孩子外出打工挣了多少钱、家里盖起了多高的楼。受此风气影响,长期以来,我校的辍学率居高不下,每学期中途辍学的学生达80多人,每学年就达160多人。
为了降低辍学率,之前我们想过不少办法,例如让老师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之间相互劝导等,但都收效甚微,怎么办?改变不了外部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据了解,绝大多数辍学的学生,厌学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只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才能让他们“爱来学校”。
精心培训
首先是培训教师。从新课堂的理论基础、上课流程、课堂建构、时间分配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分期、分段培训。我校注重实践,不搞长篇理论式的培训,而是鼓励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
其次是培训学生。秋季期开学第一个月,我校基本用来培训学生,从小组建设、行为习惯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上课的流程、站位,让学生记住每一个动作,注意每一个细节。课改实施之初,我们对学生的培训做得很细,例如如何起立、坐下、发言等,都提出相应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适应新课堂。
注重评价
我校的课堂叫“星课堂”。学生层面,我校设立有校级评星、年级评星、班级评星;班级层面,设立有小组晋级、个人晋级;老师层面,每周评出“一周之星”。我校成立了验评小组,不定时推门听课,对每位教师的课堂进行验评;班主任则在两周内对本班科任老师的课堂进行验评,验评结果在每周一公布。
我校推行“点赞卡”,学生每人一张,老师对学习表现较好、文明习惯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点赞记录,学校还开设了“积分银行”,学生每个月可以兑换一次。
我校成立了验评小组和巡课小组,对课堂进行检查,发现有不规范的行为立即指出,现场整改。通过不断地检查纠正,让教师、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得到了规范。
坚持反思
实施课改后,我校每天都安排反思活动。在集体层面,由各科组牵头,在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五,对上周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对下周的工作作出安排。在个人层面,要求教师每天一次小反思、每周一次大反思,反思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校在各科组办公室的外墙走廊上,都设置了一块“反思展板”(见本页图片),要求教师每周都把自己的反思“晒”出来,以此鞭策自己。别的教师也可以从他人的反思中获得警示和借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及时检测
为了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校定期对“星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测,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人员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录分,考生由教导处随机抽选,以每班小组为单位,学校统一安排测试地点,测试的积分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之一,测试的结果进行公示。通过检测,能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探索改进方法,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延展
课改不能只关注课堂,还应关注课堂教学的外延性和可持续性。为此,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有四个篇章:快乐出发、经典诵读、舞动青春、多彩天地。其中多彩天地又包含才艺展示和各种体育活动,时间是35分钟,每隔一段时间,经典诵读和舞动青春的内容都进行调整,经典诵读的内容由原来的读《弟子规》改为读木梓一中文明规范歌,舞动青春由原来的跳兔子舞改为打太极功夫扇。定期更新,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此外,我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立了跳绳社、毽子社、绘画社、书法社等社团,在“快乐周三”的下午开展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成效初显
好的教育一定是能让学生喜欢的教育。课改前,我校的许多“学困生”面对社会未知的现实,早早地脱离了学校,让他们的人生充满太多的未知和风险。课改后,他们逐渐爱上课堂、爱来学校。课堂中,学生们的书摆齐了,腰挺直了,眼睛有神了,每节课都有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有了同龄人的关注和羡慕,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价值。为了展示,许多学生课后还进行着学习和探讨。
课改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提高了,尤其是低分率在慢慢降低。这让许多家长喜出望外,深信课改一定能带来更好的成果,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出色。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课改,我校有效遏制了学生大量辍学的局面,辍学率从三年前的10%降低至现在的0.1%;通过实施课改,我们让“留守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
继续前行
课改,犹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我校各方面的办学体系中,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得以实时更新,让我们的老师、学生能够尽情取饮。当然,课改之路还很长,我们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和艰辛,但我们会一往无前,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探索构建更为高效的课堂,为农村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作者系该校校长)
(责编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