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的人
2016-08-18田少彤
田少彤
明清的大家里,我最喜欢那个冬夜乘舟看雪的张岱。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对于张岱,我是有过误解的。
最早接触他时,是缘于那篇《湖心亭看雪》。那时我对他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恣意与风雅总是艳羡不已,当然也免不了嫉妒,在我看来,张岱不过是个丰衣足食、不知人间疾苦的公子文人。像晏殊和杜甫,前者一生顺遂,所吟的也多是些风花雪月、爱恨离愁的事;而后者饱尝生活辛酸,也因此才会写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般沉郁顿挫的诗——也只有不用为生活奔波的人,才会有张岱那种冬夜乘舟赏雪的心境。
后来我慢慢接触到张岱其它的作品,才发觉之前对他下的定义太过草率。他出身富贵是不假,早年也的确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那都是曾经。命运予他的,并非是一世无忧。他后半生穷困潦倒,终日为生活奔波——然而他困窘时写就的文字词句,却字字不改从前的风雅,甚至更甚。
张岱在他的《自为墓志铭》里说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那俗世的繁华与热闹是他最喜见的画面,所以他才能把市井民俗写得如此生动美好;他为人洒脱不羁,但他的洒脱和不羁是“阅尽繁华”后的“披发入山”,是看透红尘世事后的放纵与真性情;他的文字有大闹,亦有大静,像看一出红火的戏,曲终人散后喝一口凉透的茶水,却又能咂摸出先前的清香……而这些自然天成的文字竟是在他晚年流离山野时写就,所以也愈发让人惊叹。
我曾经一直不解,为何张宗子在经历人生大变、穷困不堪时却依旧能将生活过得恣意洒脱?就连那篇《湖心亭看雪》竟也是他穷困潦倒时写就的,究竟是什么,才让他在历经坎坷后依旧还保有那份看雪的心?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我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和苏轼的《东坡志林》后才隐隐有了答案:无论是一生颠沛流离的沈复还是仕途不达的苏轼,在经历艰难世事后都没有丢失他们追求诗意的心,所以他们才会关注那些不为人发掘的美好事物。
张宗子也是这样,纵使为生活所迫,仍旧不改那颗看雪的心。
忍不住我想起了《儒林外史》里的一段,说的是杜慎卿在山间小坐,遇见挑粪的汉子们卖完了货,也歇在山间闲聊。其中一个拍着另一个的肩头:“我和你在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挑粪工也识品茗赏日落,听者唯有叹一声,真是风雅!
世人大多疲于生计,但总有人不囿于生活,即使困苦也依旧执着追求美好的事物。那种一如既往对诗意的追求,在张岱这里,都化成了他那颗冬夜乘舟看雪的心。
(编辑:关晓星)
评点:张志国
文章由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主题,将叙述、引用、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思维层层提升达到启迪人心的境界。作者开篇直抒胸臆,一句“有过误解”给读者留下悬念,继而用流畅的文字描写了她对张岱的理解。文章立意高远,虽是写张岱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张岱,文中叙述的苏轼、沈复以及《儒林外史》里的“挑粪的汉子”,都在向我们表达一个观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诗意、美好的追求,不失为生活的真谛。当然,张岱在其《湖心亭看雪》中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心态,作者并未深入提及,这也是作者取材的匠心独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