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取方法感悟思想—“找次品”教学偶得

2016-08-18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王永成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次品天平解决问题

○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 王永成

获取方法感悟思想—“找次品”教学偶得

○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 王永成

●“找次品”是数学广角的内容。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之后利用归纳、推理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和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系统地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其中蕴涵着一定的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又是数学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是学生形成正确数学观的纽带性知识。本文以教学“找次品”为例,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既让学生获取数学方法,又能充分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一、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材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二、反复实践,研究教学策略

1.第一次试教。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3瓶钙片:老师买了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吃了2片,这瓶和其他两瓶放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找出来吗?由此揭示课题“找次品”。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合作探究:借助学具,利用天平找次品,并把你的称法用图示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用天平称,你称几次就找到了次品?

(3)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出示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探究交流:利用天平找次品。填写并观察实验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4)拓展应用,验证结论。

2.教后思考。

整节课用去70多分钟。课后与学生交谈:怎样从一些物品中找到次品呢?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只有个别学生说:要保证用最少次数找到次品,就要把这些物品平均分成3份,若不能平均分成3份,也要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具体该怎样找,为什么这样分才是最好的,学生则无从谈起。显然,本节课教学失败了。我们给学生做了一顿“夹生饭”,让学生无法下咽。学生连最基本的方法都没有学会,更别说感悟数学思想了。

3.再次研读教材。

例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里可不强调优化思想,侧重的是理解、掌握找次品的手段和方法。例2则是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找次品,通过让学生探索和比较找次品的多种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总结、猜测、归纳出优化方法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在理解运用数学方法的同时侧重的是数学思想的渗透。

反观我们的课堂,把例1、例2及“做一做”放在一课时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既没有掌握好“找次品”的方法,又不能从众多方法中概括出最优策略,真是“贪多嚼不烂”呀!再者,不论学习“从5中找1”,还是学习“从9中找1”,我们都没能帮助学生顺利跨过思维那道坎儿,由具体操作到用图示表示,是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教师的板书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尝试思考。很多学生尚不能借助图示思考问题,方法没有掌握,思维难以提升。

4.第二次试教。

(1)第一课时:学习例1。

情境引入:从3瓶钙片中找1瓶次品。对比三种方法(数、掂、称),教师示范用树形图表示用天平称的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例1,借助学具,利用天平找次品。

展示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树形图把组内成员的称法、想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若要在待测物品中找到次品,就要先分组,再用天平称。至于如何分组最好,暂不总结,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巩固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借助天平、利用树形图找次品的方法后,进行“从6中找1”“从7中找1”的练习。

(2)第二课时:学习例2及“做一做”。

引入新课后,学生合作探究:利用树形图从9个零件中找到1个次品。

填写表格,观察实验记录:你发现了什么?据此,师生共同总结: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验证结论。如果是10个、11个、12个……机器零件中有1个次品,你该怎样称?利用图表进行验证,和你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最后拓展应用。

5.教学感悟。

两课时的教学,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在学生借助天平找次品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用树形图表示这一过程,重点学习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第二课时,在学生掌握利用树形图找次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总结找次品的最优策略,然后进行推理、验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两课时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取了方法,又渗透了数学思想,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对比两次备、教的过程,不难看出:急功近利只能做出“夹生饭”,顺势而为才能让学生感到“香甜可口”。第一次备、教,我们考虑到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此前学过的“烙饼问题”“排队等候问题”“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学生在知识、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估计过高,没有意识到他们仍以具体思维为主,还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能力不强,不善于总结概括规律,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领悟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致使课堂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第二次备、教,我们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做了调整,理清了层次,分散了难点,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次品天平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说说天平的使用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找次品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天平的平衡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巧妙找次品
找次品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