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美学品鉴

2016-08-17李义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小说

李义楠

摘 要:美学欣赏逐渐成为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介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美观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其美学观念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小说;美学品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100-03

引言

川端的小说内容真实饱满,既发人深省,又饶有情趣,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不同年龄段的心路历程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真品读和研究顺端的著作,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无论是对身处困境的人,还是对身处转型社会的人们都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文化活动。本文从美学角度去赏析其小说 ,旨在强化经验交流。

1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注意事项

1.1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逐渐成为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美学往往是对结构的进一步加工以及美化,不同于一般文学表达,在空间对称、韵律、节奏、复叠、省略、跳脱、排比、对仗、对称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使其变得具有一定的韵律感以及感染力。结构变化是美学的重要特征,是美学的重要形式。换句话说,要想达到美学的目的,则应当改变原先的结构,使其更加精致,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含义。通常情况下,美学往往从具体字句着手,也就是优化文中词语的搭配。实践表明,优化语言搭配可提高语言的规范性以及逻辑性,同时使得整个句子变得更加严谨、科学,而且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背景下,選择的词语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符合语言美的基本要求。

当然,美学精致的语言结构不仅仅局限于词语搭配方面,而且还扩展至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例如,文章语言美、结构精致这两者间存在紧密关系,而结构精致化又无不体现在将语言形式的高度优化与主体意图的高度强化相结合上。正因为这样,语言美才富有历久弥新、推陈出新的魅力。我们今天用的成语“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从苏东坡的诗句中衍化出来的。多恩是17世纪颇负盛名的英国诗人,他的有些诗利用短促的诗句结构和特异的“空间设计”,衬托诗人敏捷的思维节奏和明快无憾的决断感,使作者那种不吐不快的心情跃然纸上。可见真正的形式美绝不单单是“形式的美”,它总是力图蕴涵尽可能丰富的“内秀”(情怀、情感、情思、情志乃至情绪等等,还包括“文外之义”,刘勰称之为“隐秀”,《文心雕龙·隐秀》),使内外相得益彰。元代戴善夫的诗句“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诗人的用意很婉曲,同时又非常潦刻:那似乎是一湾死水吧?须知一旦有春风吹拂,死水也会掀起波浪啊!元代的政治生态被诗人比作了“死水”,使人立刻想起近人闻一多的诗句“这是一湾绝望的死水”。语言美的超时空魅力,源于深刻巧妙的意义蕴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美学家们用自己的研究为翻译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本位观照有力的理论武器,无论在认识论或在方法论上都为翻译美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让后人能够信心百倍地迎接难得的历史机遇。美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美,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翻译是否与原文相符,这也是衡量文章翻译文本的基本标准,如果文章不忠于原文,则翻译的内容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文章翻译过程是对原文进行理解,并通过艺术加工,表达出原文意思的过程。(2)形式美。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翻译是否能引起读者在视觉上与听觉上的共鸣,让读者看到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公示语的节奏感以及韵律感。(3)创造美。主要体现在文章翻译过程中,对艺术美的再现。艺术美的创造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某个定型的世界,而是对一个正在形成美的世界的主动表达。(4)人文美。主要体现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上。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环境不同,所以其文化对人思维模式的影响也不相同,导致中国与西方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1.2 文学作品美学欣赏的注意事项

研究表明,提高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发现美[1]。文章的学习,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要让学生能发现美,教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在审美过程中需要设法引导学生不能光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而是用心去感受文章,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感受,然后慢慢找到最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把文章审美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出最合适的审美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让学生由“有我”的境界过渡到“无我”的境界,更好地融入文章审美之中。二是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文章中有些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课时需首先通过自身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真正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美和语言美,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审美[2]。在课堂上,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简单的肢体动作,必要时也可采用一些道具来表达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能真正感受到文章描述的画面、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等,使故事跃于眼前,生动形象。三是鼓励学生掌握审美理论后付诸于实践。理论知识只有付诸于实践之后才能检验其真假,在小说审美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发现美、理解美之后去创作美,就是鼓励学生开阔创造性思维勇敢地把在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写一些文章。当然,这只是对小说审美的升华,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小说审美的理解,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像鲁迅、安徒生、老舍一样创作出优秀的作品[3]。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

2 美观观念形成的原因

2.1 传统因素

川端康成曾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传统《源氏物语》作品已经在其心中根深蒂固,而且认为日本自此后的几百年中的小说作品都在模仿该作品。研究表明,《源氏物语》在日本影响较为深远,影响了造园、工艺等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从该著作中汲取精华。这说明,川端康成也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而且在内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该部著作是最早的日本言情小说,共计54卷,主要内容是光源氏的姻缘。也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并非是一部言情小说,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然而,学者们都认为它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著作,对日本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种著作描写的“哀”的各种事件都牵动人心,通过“物”来表达含义,进而使得读者产生“物哀”的感觉。与此同时,该部著作认为,人类的多种情感中,悲哀、忧愁以及苦闷这三种情况让人感受最深刻。川端康成也深受这部著作的影响,而且从该部著作中归纳出“物哀”的含义[4]。他认为,“物哀”指的是一种内心心理活动,包括人们喜怒哀乐的全部感受,而且悲哀在全部情绪中的占比最大。由于生活挫折,因此他的悲伤情绪也较为明显,进而对该部著作进行研读,而且此种情感贯穿在作品中。

2.2 悲哀身世

川端曾认为,亲人一个一个死去,导致自己感觉就如同野狗一般,很少感受亲情的温暖。在川端两岁时,他的生父去世,此后接二连三发生不幸事件,母亲、祖母、姐姐都去世,唯一的亲人——祖父也在其十五岁时离世。由于经历这样悲哀的身世,导致他形成病态、极其内向、孤僻的性格,同时也不合群,在与人相处时让人觉得其有明显的离群感。正是这样让其更加思考人生,领悟生活的哀愁。在《十六岁的日记》中,川端记述自己与祖父相依为命的情况,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深深思念,这也是川端与文学的首次接触[5]。由上述可知,悲哀的身世导致其形成严重的孤儿情结,内心十分痛苦,进而川端希望通过文学形式表达这份内心痛苦,从而成为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力。此外,川端生活在一战时期,到处充满死亡和悲哀。尽管他未亲眼看见杀戮,但是却切身感受到一战对文学的影响,使其形成了一种虚无、悲观的思想,面临沉重的抑郁感。因此,他只能将内心的向往寄托在文学作品中,给予其一种虚幻的美,以此来为受伤的心灵疗伤。

2.3 宗教因素影响

在宗教方面,日本深受基督教、佛教的影响,而民间普遍流行巫术,尤其是民间神道教。神道教起源于日本,是日本的民族宗教,主张赋予国人日本宗教世事本位、自然本位的思想。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世事本位、自然本位思想开始逐渐上升为日本的本土思想信仰。而川端深受佛教影响,他曾说过自己是在佛教环境成长的,而且在他心中,经文好比抒情诗,佛法包庇儿歌。此外,他相信轮回转世,认为那是宇宙运行的真理。因此,在美学方面,他经常表达“幽玄”的观念,进而使得“物哀”观念变得更加冷艳。与此同时,他以东方文化为荣,特别是佛典,从来不将其作为宗教教义,而是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他脱离传统宗教桎梏,相信虚无观[6]。世事无常,世间万物均在不断变化,虚无也就是人生的一种解脱,这引起了川端的思想共鸣。此后,他在文化作品中常常表现为“无”,通过“无”观念看待世事无常的人事变化。

2.4 西方文学

川端美学思想也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净化其心灵,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上学期间,他就表现出浓厚的文学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文学家,于是投入大量时间涉猎大量的名著。在众多的名著中,他最喜欢的是俄国文学作品,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曾经说过自己十分迷恋这个作家的作品,原因在于自己身世悲伤,具有严重的孤儿情结,而那种哀伤的思想更加令人迷恋。学生时代,他还研读泰戈尔、乔伊斯等作家的作品,逐渐拓宽其文学视野。此后,日本出现多种文学流派,例如唯美、新思潮、自然主义等多种学派,进而使其接受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新感觉派期间,当时日本文学发展十分缓慢,甚至走向死寂状态。为此,川端感到极其愤怒,于是和一些年轻作家创办杂志社,发起新感觉运动,为当时日本文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7]。

3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美学体现

3.1 物哀

在小说作品中,川端康成善于表达细腻情感,特别是悲哀情况。他认为,悲伤、美是无法进行明确区分的,而且认为两者甚至可以等同。在《千只鹤》《古都》等作品都贯穿着悲哀情绪,缠绵悱恻,此种审美观受到日本本土美学观念的影响。“物哀”指的是同情、悲哀、哀愁等心理,不局限于悲哀的情绪,可笑、愉快、有趣等情绪也是“哀”的范畴。“物哀”指的是人们对事物、世界等客观世界的一种内心感受,让人心动,牵动人的情绪。他的小说著作中,“物哀”的思想贯穿其中,通过物表达人的内心想法。例如,“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在此段文字中,千重子被紫花地丁的花朵所打动,勾起伤感情绪,这便是“物哀”精神的体现。能够体察事物的微妙,并能有所感悟,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日本传统美学认为,人应该对世间万物有所体悟,尤其是对于悲哀、苦闷等情绪有所理解。川端康成的小说强调人的反应、心绪、感受,可谓与这种美学传统暗合。川端小说中的人物,或触景生情,或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种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而且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都与传统的“物哀”格调相符。

3.2 幽玄

川端的一生十分坎坷,充满神奇的川端不只是爱好书籍,爱好知识,用其自己的话讲:“有很多爱好,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对于川端,生活是美好的,他以动人的、富于情谊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爱恋。如一文中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用细腻的文字赞美了大自然。“我充分感受外部世界的精彩,对自己的领悟能力信心十足,并且越来越发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在“欢乐圣诞节”章节,川端写道:“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圣诞节马上到来啊!那样我就不用像现在这般揪心地等待神秘礼物揭晓的瞬间了。”“我无法形容自己揭秘圣诞礼物时的激动心情。”第一次到海边度假,就爱上了海洋,他写道:“我如此地热爱大海,它那纯净清爽的气息能够给人以安宁。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贝壳、鹅卵石、藻类植物以及各种浮游生物都让我兴味无穷。”对居住在凤尾草山庄和对暴风雪、滑雪橇的描绘,同样表现了川端对生活的细细品味和快乐的感知。如描述滑雪橇,“俯冲下来,风驰电挚”,“这样的刺激和快乐,难以言表,就像是挣脱了土地,展翅飞翔。”在他的作品中,无数次地描述过自己在野外的场景。他会滑雪、划船和游泳,而且“喜欢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感觉”,还会驾驶小艇。

3.3 余情

川端一生都在悲哀中生活,难以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但他能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积极思考,领悟到正常人难以到达的境界,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其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充实,是一本值得赏析的作品。本文首先从美学的角度来赏析该著作,探究其作品的意义,认为他的作品中蕴含着珍惜生命,感恩亲人、渴求知识、品味人生、回馈社会,传递温暖等人生哲理[8]。他的祖父是卓越的,才华横溢,睿智聪颖,具有最伟大的同情心。正是在这些优雅高贵品质的熏陶下,川端早年的学习经历才如此的多姿多彩。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对生活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感恩都是我们应有的品质。作者在书中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即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这对我们这些现代的健全人是难得的希望和警示。因为缺乏这种态度,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而具备了这种态度,每个人面前都会敞开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注意事项,为川端康成小说美学欣赏奠定理论基础,接着分析美观观念形成的原因,包括传统因素、宗教因素、身世、宗教等因素,最后分析其美学观念的体现,包括物哀、余情、幽玄。

参考文献:

[1]张荣.春空纸鹤若幻梦——解读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J].名作欣赏,2010,(9):84—86.

[2]李华.解读“神”的美学意蕴——读川端康成的《神在瞬间》小说[J].大众文艺,2010,(22):92—93.

[3]吴晓妹.從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救赎之旅[J].名作欣赏,2015,(12):36—37.

[4]黄佳焕,陈薇羽.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J].名作欣赏,2015,(23):170—171.

[5]康林.莫言与川端康成——以小说《白狗秋千架》和《雪国》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1,(3):129—137.

[6]周阅.新中国60年川端康成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1):100—105.

[7]王永兵.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28.

[8]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5—111.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