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国内高校公选课行动研究
2016-08-17魏绪涛
魏绪涛
摘 要: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校情”为例,指出高校公选课在引进网课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国内高校公选课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针对高校公选课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国内高校公选课行动研究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课;高校公选课;课程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39-03
行动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1]。美国学者J.Mckernan 1987年首次提出的课程行动研究,现已成为国外教育界解决教师角色转换和当前课程教学问题的有效的实践方法,以及保障“研究性学习”得以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基本策略(有道词典)。
但在我国,课程行动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而针对高校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高校根据教学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的行动研究就更显稀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據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公选课在面临革命性机遇的同时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公选课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校加强公选课建设的意义与重心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公选课的重要性固然比不上专业课和限选课(各专业领域内部的选修课),但高校加强公选课建设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有助于学生满足个性需求, 激发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公选课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将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造就现代社会急需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有助于教师发挥特长,提高教学积极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公选课允许教师根据个人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兴趣等情况自由申报课程,为教师从事课程开发展示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之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知识和本领展示给学生。同时,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为提高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往往会留意学生所学的专业,由此了解其他专业,突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壁垒, 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2](3)有助于大学彰显特色,体现文化软实力。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校所学的必修课不可能有很大差异,但校本公选课(各校自主开设的公选课)却可能有云泥之别。评价一所大学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校本公选课的建设情况。现代大学的课程体系都是丰富多彩的, 都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作为公选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为加强公选课建设,各高校不但要鼓励教师多开设校本公选课,更应千方百计保证开课率。后者往往为管理者所忽视,但却较前者更加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学生选课(目前国内高校都规定了公选课开班的最低人数),课程开不起来,再好的公选课也是镜花水月。反之,只要课程能够持之以恒地开设,就算初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会很快步入正轨。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学风的普遍状况也强化了“保课”作为管理者工作重心的地位:在能够决定公选课前途命运的学生中,很多人都看不到公选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之风已经使他们的学习动机极端功利化,高等教育沦为就业的工具,课程被分为“实用”和“无用”两大类,“主课当副课,副课当没课,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成了个性标签;诚然,公选课中也不乏能让学生看到实用价值的课程,“必逃”之说有其夸张性,但众多学子把公选课视为“副课中的副课”是毫无疑问的,如果管理者不作为,学生“为凑学分选课,为蹭学分上课,选课时避重就轻, 避难就易,修读时能逃则逃,能混则混”[3]就会成为常态,加强公选课建设就会面临极大的阻力。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行动研究,很少有公选课管理者意识到“保课”的重要性。不过总体看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各高校的公选课运行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由于各校的公选课建设尚不完善,开课门类有限、教务在线选课系统滞后,造成学生“选一门课、泡几宿网”,迫于凑学分的压力,绝大多数学生会注意言行,而公选课的“卖方市场”态势也使任课教师可以大胆地对蹭学分的学生说“不”,甚至还有人敢于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如用“杨帆门”惩戒[4]、用“神考题”[5]考核、用“刷脸软件”[6]考勤等)履行教学管理职责。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公选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可以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以笔者所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为充分增加学生通识选修课的修读范围,扩大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视野,并且能够聆听其他名校名师的精彩授课内容,同时还不受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的限制,从2013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公选课中引入了网络通识选修课程(以下简称“网课”)。而在此前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将网课纳入本校的公选课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对于公选课教师而言却不啻洪水猛兽,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如今各校的公选课建设渐趋完善,开课门类日益丰富,“卖方市场”悄然变成了“买方市场”,而形形色色、为数众多的无具体上课时间地点、选课人数上限又极高的网课的介入,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在公选课市场上“弱势群体”的地位。仍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几乎就在转瞬之间,大批昔日曾经门庭若市的公选课教师便开始无奈地面对凑不齐30人的最低选课人数而被迫停开课程的尴尬,勉强开课的教师为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管理上也越发缩手缩脚。
以下两表分别为笔者所收集到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近五年来的公选课以及笔者所承担的公选课(大学英语翻译技巧)的开设情况,从中不难看出网课对于传统公选课的震撼性冲击。
如何评价这种冲击?不妨对照一下前文所述的高校加强公选课建设的三大意义。显而易见,它对于“教师发挥特长,提高教学积极性”是一种负能量,毕竟“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容易打击教师的自信,使其丧失更高追求;对于学校来说,太多的校本课程开不起来,“彰显特色,体现文化软实力”势必大打折扣;至于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根据笔者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通过问卷了解到的情况,也不像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激发学习积极性”。
笔者设计的问卷包括10题,前三题分别为“是否选了网课”“每学期选几门网课”和“为什么要选网课”。结果在200名被调查者(涉及全校所有学院和90%以上专业)中100%第一题选择了“是”,74%第二题选择“2门”(为每学期可选公选课门数的上限),98%第三题选择“上课轻松”和“考试容易过”(此题为多项选择,但选择“扩大学习内容和学习视野”或“聆听其他名校名师的精彩授课内容”的仅占22%)。
不仅如此,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更多令人气愤的内情:由于上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选课学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情形十分普遍,学习无规律,效果可想而知。另有一些“人物”还破解了相关软件,确保了“千里之外”的亲友可以替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后作业。对于考试,不少学生坦言,无非是拿手机上网搜到答案再输入电脑屏幕而已,基本在上传后就忘光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87%的被调查者对“你认为这次选择网课对你的个人发展有无益处”一题回答为“无”或“很少”,但却只有12%的人对“如果有下次你是否还会选择网课”一题回答了“不会”。
这是一个无情的事实,揭示了传统的校本公选课与网课之间的生源竞争是一种不对等的非正当竞争,网课能占据生源市场的制高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迎合学生的功利主义选课观(或者说是“学习观”)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有理由说这是“劣币驱除良币”(笔者在此使用“劣币”一词并非指责网课质量的低劣,只是说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校本公选课居于劣势),是高校在加强公选课建设过程中必须纠正的。
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课进入高校公选课体系(未来还会有慕课、模课进入高校必修课体系)终究是大势所趋——事实上,仅凭网课“能够极大地节约办学成本”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支持各校为之做进一步推广。作为转型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妖魔化地看待网课给公选课带来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做好公选课行动研究,以期及早破解“网课驱逐校本公选课”的困局,才能在信息化背景下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公选课行动研究的路径首先,教管部门像现在这样对公选课实施松散管理已不合时宜,必须勇于承担责任,牢牢把握“千方百计保证公选课开课率”的工作重心,无论对校本公选课还是网课都是如此(目前很多网课“被选不被修”,开课率徒有其表,更需要教管部门予以充分重视,再不能对网课的学生“放散羊”了)。
要保证开课率,先得保证生源。考虑到公选课的性质,学生的自由选课权神圣不可侵犯,只能从思想教育做起。但鉴于功利主义学习观在当代大学生中根深蒂固,我们已不可能期待单纯的说教解决问题,唯有从改进“游戏规则”入手,通过约束学生改变行为,进而诱导其不自觉地改变习惯,最终改变其思想。
设想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可以这样:(1)每学期每名学生只能选修一门网课,且可得学分较校本公选课减半;(2)上课地点必须是本校网络实验室并在实验员的监控下进行;(3)事先与提供网课的网站签订协议,学生使用其他IP登录网课观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均不得分;(4)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地点仍为本校网络实验室,入场前由实验员用金属探测器扫描检查,确保学生身上没有携带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方可允许其答题。
毋庸置疑,这些规定不但合情合理合法,对于高校公选课的正本清源也绝对行之有效。
其次,引导广大公选课教师乘势而上,努力开发比其他名校名师的网课更精彩的“校本网课”,抢占与兄弟院校争夺生源市场的制高点。网课并非少数学校和个人的专利,同处信息化时代,为什么人家名校名师能做网课,我们不能做?是不是说明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其坐等“技术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诅咒黑暗”,何不现在知耻后勇,“寻找光明”?客观地讲,不是所有高校公选课都是尽善尽美的精品,单凭其留下那么多漏洞可以让学生“选而不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开发“校本网课”真的正当其时且大有可为。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很有必要拿出一部分通过推广网课节约下来的办学成本,用于扶持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四、结束语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7]承认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失业,并不表明技术进步本身应当受到抵制。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公选课建设的确受到了网课震撼性的冲击,遭遇了始料不及的困境,但我们对此一定要有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要相信这是可以解决的矛盾,相信信息化创造的革命性机遇终将帮助我们战胜目前遇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雁.行动研究初探[J].中學数学月刊,2014,(8):1.
[2]张香萍.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9,(8):37.
[3]钱厚斌.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105.
[4]杨帆门事件始末[EB/OL].百度知道,2008-01-17.
[5]华中农大出“狠题”:授课老师叫什么成考题[EB/OL].http://big5.gmw.cn/g2b/edu...2013-01-24.
[6]川大教授发明刷脸软件,学生无人敢逃课[EB/OL].新浪网,2013-01-2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