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研究

2016-08-17李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突破高职教育困境

李彬

摘 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一直有着跨界性、公益性、主体多元性等特征。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政校企联动的特性,需要与社会、经济、企业等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就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突破策略,以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22-03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场地等,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人才[1]。因此,对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将素质教育、能力提升、竞争意识提升等作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重点,对于促进高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分析

受到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合作模式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还处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中:

1观念方面

在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校企合作还没有充分得到高職院校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还没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出现很多问题[2]。首先,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我国很多企业、政府部门、高职院校都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客观性等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校企合作方式的推广效果不够理想。其次,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够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人才的需求量都在上升,但是校企方面的合作,只对人才选择比较重视,或者是通过捐资的方式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因而很少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最后,高职院校的合作思想不够统一。在高职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甚至出现对没有实际物质投资的校企合作不看重的情况,给高职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培养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的职业人才这个问题上,校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致使部分教师出现抵触校企合作这种模式的情况,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政策方面

根据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指的是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教学与经济、教学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因此,其有着很大的公益性特征,需要国家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各行业、学校、教学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如《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职业教育法》等,根本无法为校企合作提高可靠的保障,导致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状态。首先,校企合作的设计、推行、监督和考核等多个方面,国家没有针对性地建立协调机构,从而使劳动部门、企业主管单位、教育部门无法协调开展工作。其次,奖惩机制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致使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无法有效保护他们的利益。最后,准则方面,国家没有注重其完整性、权威性的提高,从而无法保障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规范性、指导性。

3层次方面

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是“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形式,因此,学校占有充分的主体地位,企业只是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实训[3]。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是根据高职院校提出的相关要求给予一定的物资、资金、场所等的支持,并合理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等。其中,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方式和目的等,都是由高职院校来完成的,培养任务也是由学校来完成。所以,上述校企合作模式的层次性较低,无法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也不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给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高。由于最开始的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很多高职院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与企业合作的,因此在构建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致使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没有较强的参与动力,最终无法有效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存在偏离现象。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很多学生对各种证书的考取很感兴趣,但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的提升,从而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根本达不到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

4利益方面

由于学校、企业的社会属性不一样,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利益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利益冲突这个困境[4]。首先,在利益追求上有着一定的特性差别。一般高职教育都是非营利性、公益性的,需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实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其相比,很多企业都是营利性的,在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社会需求等制定发展战略,从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在追求利益这个问题上,企业很可能会更重视经济价值,如果不找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则很可能影响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其次,利益追求方面有着时效差别。一般情况下,企业追求直接性的利益,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教育取得的成效一般比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因而无法给企业马上带来经济效益[5]。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没有真正将教育功能、教育目标等放在企业价值链上,更多的是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从而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企业都会偏向于短期经济利益,这给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5运作方面

从校企合作的推行情况来看,运行方面存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体性的推进运作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社会、企业都没有从整体角度出发,没有注重校企合作运行的系统性筹划,致使企业运行、办学相关要素之间无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无法构建出一个功能性较强的校企合作体系,也无法达到优化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目的,给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造成巨大影响[6]。其次,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学校、企业运行规律不一样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对于两者来说都是一种新型方式。因此,两者会存在很多看法、做法都不相同的情况,在没有合理、完善的协调与融合机制的情况下,校企合作运行会出现很多矛盾与冲突,最终给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带来极大影响。例如: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般是经济体,因此,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只是负责提供实习基地、捐赠教学设备等,而学校只是直接接受各种捐赠,并不期望企业能够为各种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帮助,从而影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整体效果。最后,学校、企业之间存在角色冲突问题。在高职教育中企业担任的角色很模糊,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中出现角色冲突问题。同时,学校很少关心企业的利益情况,从而将自己陷于尴尬境地[7]。另外,受教育的学生有着角色转化方面的冲突,很多都是从学员、职业人、教师、工程师等这些角色上不断转化,致使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中的各种角色得不到合理定位。

二、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突破策略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大环境下,校企合作必须注重合作理念的快速转变,对校企合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注重校企合作思路创新,正确定位校企合作的功能、目标等,才能在不断完善社会动力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合作保障机制等制度的基础上,促进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多元化发展[8]。现代教育体制下,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校企实体合作、校企联合培养等,在促进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管理不断优化、推动其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上有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突破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应用

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中,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需求,在招生时与企业签订合适、可行的联办协议,以达到招工与招生、培训与教学、实习与就业三个方面同步的目的,从而在加强技术、师资、设备等多方面的合作的基础上,确定比较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践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主动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并在企业、学校两个地方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教学目的。从“订单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其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很好地与市场需求、企业要求相符,并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从而在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社会发展有着极大作用[9]。其次,推动招生、学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发展,以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学习、掌握企业的岗位要求,从而毕业后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对于学生在企业中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原料和设备等,并配备专业人员提供相关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等,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有着直接作用。因此,合理应用“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毕业前掌握所有的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是促进学生快速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途径[10]。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有着如下几种优势:首先,学生在校期间,不但是各种技能的学习者,也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参与各种训练的员工。因此,在不断参加各种实践训练的情况下,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更加良好。其次,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可以实现亲密接触,在零距离状态下,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练习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着极大作用。最后,在参加各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同样还能提供相关服务、创造价值,从而有效解决实训费用的问题,对于培养品质、技能较高的优秀人才有着极大作用。

3“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合理应用

在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必须高度重视政校企协同合作,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力度,才能真正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大研究力度、培养力度的情况下,全面落实校外合作的各种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企业生产中,这对于提升高职教育水平、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有着极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注重高职院校先进设备优势、专业师资优势等的有效发挥,真正重视校企之间的研发成果,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科研问题,从而达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利用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11]。由此可见,加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加强专业与企业发展的联系,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不但能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还能提高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多样化”实训方式的灵活运用

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各种实训基地在企业、单位中的分布,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不同形式的实训模式。因此,在全面推动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注重现有教材的完善和修正,并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多样化”实训方式的灵活运用。首先,参观实训方式的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带领学生到科技展厅、企业生产车间等地方参观,并要求各类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生产线实训方式的灵活运用。在学生观察营销、生产等多种生产线的情况下,结合各种讲座、研讨会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最后,顶岗实训方式的运用。通过让学生真正完成本专业工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本职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技能等,有利于学生不断反省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5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构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率等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根据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的實际情况,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注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采用联合培养方式。在针对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时,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学习机会和晋升机会,例如:让他们到与其专业相符的企业中熟悉各种管理流程、生产流程等;让他们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指导工作,并通过与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的方式,全面监督新教师的职业能力,等等。其次,在企业中邀请和外聘。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从企业、单位吸收与聘请技术水平较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各种人才担任教师或者督导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于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因此,注重上述各种突破策略的有效落实,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但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最终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露.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14,(12):14—17.

[2]何衡,胡善珍.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管理困境及其突破[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6):84—86.

[3]徐丽萍.分析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2015,(17):295.

[4]张文彬.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17):34—37.

[5]孙萍.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发展策略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6—8.

[6]夏勇子.高职思政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143—145+105.

[7]庄晓钟.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48—53.

[8]齐建军.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法[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39—42.

[9]贺定修,黄玲青,涂用军.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17):15—17.

[10]贺定修,涂用军,黄玲青.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6):260—262.

[11]曾东升.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10—13.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突破高职教育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