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嬗变
——基于一种农村体育游戏的消失分析

2016-08-17苏卫星王兖州实验高级中学山东济宁700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004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游戏传统体育

□ 苏卫星王 永(.兖州实验高级中学 山东 济宁 700;.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00444)

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嬗变
——基于一种农村体育游戏的消失分析

□ 苏卫星1王 永2(1.兖州实验高级中学 山东 济宁 272100;2.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

农村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不断演变。本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及其已有研究成果,利用2012-2015年对部分省份农村体育文化的调查资料,探讨体育传统文化的变化,从一些传统体育的民间历史记忆来探讨体育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演变。研究发现:不是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蚕食与挤压,也不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扩张把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边缘化,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不断地演变,有些传统文化(击壤游戏)带着农村的地缘烙印缺失,也有农村体育新文化由传统的娱乐性向健身性(广场舞)发展的嬗变。

体育传统文化 缺失 发展

1、相关概念的解读

嬗变是指一种事物本质的变化和演变,由一定的时间空间地点的积累而发生的扭转和更替。体育是一种文化的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狭义体育(sport、sports)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武术、登山等各种项目。有的学者则强调是一种社会文化:“体育是指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

体育文化,网络定义是指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是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意志、观念和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农业文化(张丰,2012:46-72)。如今农业文化不但是农村文化,也出现了城市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各阶层的文化。也有文献称农村体育文化反映了“草根阶层”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的文化体系。它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是一种长期处于边缘性的、原生态的文化谱系。它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文化原生态。草根文化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存在于中国社会广大农村中,有着特定的群体—— “草根阶层”,并且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张文涛 ,李 磊 ,饶永辉20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转型和变化,农村的传统体育文化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多的研究都证明,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而本文提到的农村体育的概念不同文章也存在概念上的差异,习惯说法有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农民体育、民俗体育等,几种不同概念的内容多有交叉,也存在各有偏重的差异。国外却把民俗体育纳入传统体育的范畴,(涂传飞 、陈志丹等)“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从传统体育(traditional sports)、民俗体育(folk sports)、民族体育(ethnicsports)、土著体育(indigenous sports)、少数民族体育(minority sports)等视角展开。《体育科学词典》将民间体育界定为“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有的学者用traditional sports来指代传统体育,也有少数学者用traditional games来指代传统体育而已。Van Mele和Renson认为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娱乐活动(recreational activities),它是扎根于民众的传统生活之中的世代相传的传统游戏活动(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games) 。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农村劳作活动、节庆和祭祀功能以及娱乐特性功能,在农村体育文化中娱乐性是最突出的,从古至今凡是在民间开展的体育活动以游戏性为主再辅以民风民俗才得以发展和传习,击壤游戏就是从古至今广泛在民间不断传承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

白云翔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特质有实用性、娱乐性、表演性、社会性,以及这四者的有机融合和统一”。通过我们的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体育的娱乐性在农村体育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

1990年国家体委组织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搜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项目。还有301个汉族的民间体育项目, 接近千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马永通)。中国五千年的古代文明造就了传统体育的深厚底蕴,不仅项目繁多,而且对当今体育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有好多项目至今成为奥林匹克比赛项目,有一些在国内民间成为健身娱乐项目如历史悠久的拔河,古代也叫牵钩或拖钩。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这种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这项运动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开展普遍;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到了汉代进入宫廷之中。直到现在,秋千仍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的竞技项目之一;还有一些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如击壤游戏。面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这种现状,如何继承传统体育文化和发扬光大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2、一种古老的体育游戏的消失

我国古代典籍中多处有关于“尧民击壤”的记载。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高士传》中也记述了尧时存在击壤游戏,说尧出游于田间,路遇“壤父”击壤于道旁,一边击壤还一边歌唱。汉代王充《论衡.艺增》中曾记载一首尧时击壤老人唱的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两晋南北朝时,击壤在民间流行,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下了“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的诗句。张协的《七命八首》中也有“玄龆巷歌,黄发击壤”之句,是说当时黑发的童子歌唱,黄发的老翁在玩击壤游戏。击壤游戏反映了古人的休闲娱乐观念。

杨向东(2005城市快报)的文章也指出击壤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投掷游戏。如果从传说中的尧算起,到现在至少有四千年历史。击壤的产生大约与狩猎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北方称为一种打尜的游戏。

在百度搜“击壤”关键词,可以查到:打尜是从古代击壤演变来的一种游戏,打尜也叫打耳、或打尔。村上的儿童最爱玩打“尔”的游戏,打“尔”的小朋友分成两班,开封话叫打苏,东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叫打尜,宁夏叫打梭儿。是一个两头尖,一拃长的木棒,叫尜(苏、梭),用一个棒或者板子(跟板球的板子类似),击尖端,尜会跳起来,再重击一板把它打远。各地规则不同。

打尜是一种北方流行的民间游戏,用长约10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的木棍,将两头削尖。就做好了一个尜,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击尜的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环。还有团体玩法。

“击壤”这种投掷游戏在我国民间大多数地区都有记载,北方俗称“打尜”中原地区有的称为“打尔”,名称各异,玩法也多样,通常是利用木棒击打目标物,以距离的远近论输赢。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是一种常见的男孩子玩的游戏,农闲时期街头巷尾经常会有打尜的活动,三三两两的小朋友人数不定,约在一起玩起来就废寝忘食。六零后的农村人非常熟悉,八零后较陌生,目前农村的孩子基本上已经看不到这种游戏了。也就是说这种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永久退出历史舞台,在农村传统体育游戏的族谱中消失匿迹了。

3、农村体育文化的状况

打尜游戏的消失反映了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嬗变,目前国内学者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突出体现在农村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健身功能和谐功能等问题。文化嬗变的焦点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社会结构调整对农村体育文化带来的挤压和边缘化现象加重;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城乡人员流动等因素容易产生的对农村体育畸形化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加快了农村体育文化的转向与缺失,政府有意在倡导健身意识,为许多乡村引进了现代健身路径诸如篮球场、跑步机等,但农村的健身文化还比较欠缺,传统体育文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娱乐方面。

我们通过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连续对2012年到2013年春节期间农村人不同年龄层次参加娱乐活动调查,调查的实施对象是上海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600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春节期间家人的主要活动内容统计,其中提及率最高的是麻将棋牌类娱乐活动、然后是其他类(上网、看电视、做家务等等)、走亲访友、体育锻炼的提及率不高,只有27%。结果如下表:

表1 农村春节期间活动调查

对各项活动的统计有交叉和重复,有些人群包含2-3项活动,主要体现的活动趋势。从表中看出,农村人的健身意识不强,主要精力放在家务和生活娱乐上面,比较注重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但是近两年在城市火爆的广场舞开始出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有娱乐与健身并驾齐驱之势。后来我们又组织了2014-2015年相同的农村人社会活动调查,见下表2,调查发现晚饭后散步快走是一种新的现象,也逐步被大多数农民认可,尤其是老年人参与的人数很多达到66%,但是从事的年轻人群不是很多,未成年人几乎没有。广场舞几乎全是农村妇女,尤以年轻人居多,但是参与率不高,围观者颇多。

表2 农村休闲活动调查

4、对农村体育文化变化的分析

农村体育有人称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或传统体育,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遭到巨大挑战,现代体育项目对传统民俗的冲击、城乡流动人口迁徙现象、尤其一些传统项目面临缺失的困境等,所有这些问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是制约因素。不少的研究文献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不同见解。

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使得乡村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断环。农村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但由于近几年民工潮的高涨,乡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使农村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击壤游戏的消失,就是活动人群在传承上断档,活动场地消失,原来的宽敞的街道、场院消失;游戏的器材来源不足(榆树柳树等硬质树木材料逐年稀缺);生活意识的改变——安全意识增强,击壤游戏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娱乐需求的多样化电子娱乐产品的异军突起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击壤游戏的消失。

目前许多研究文化的学者都在呼吁“狼来了”,纷纷指责以奥林匹克为主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蚕食与挤压,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扩张把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边缘化。。。其实,本人从另外的角度认为我们传统的体育文化不是在边缘化,而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不断地嬗变,有缺失更有创新。如果说文化的草根性代表着传统性,但是传统文化应该扎根民间,从民间文化观念的转变来看待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具有说服力。现在的农村体育文化传承出现了逆势,把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模式彻底逆转,成了年轻一代学习城市体育文化主动影响改变农村老年人的体育观念,加之大众媒体的渲染作用,农村人的体育娱乐情结逐步向健身娱乐的天平倾斜。如今的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村妇女肯定,不仅仅是追求娱乐,大家已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目前城市的广场舞文化在农村也具有了星火燎原之势,广场舞调动了广大农村中老年妇女的积极性,使她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更是得到了放松,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气息感。健步走也逐步成为农村人健身的首选,这是生存观念的与时俱进,这些改变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分析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和嬗变。

[1]张文涛,李磊,饶永辉,草根文化视域下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解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卷,(3):77-79.

[2]王涛,浅谈传统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97-98.

[3]潘捷良,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价值意蕴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73-75.

猜你喜欢

游戏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