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从产品层面向能力层面深化

2016-08-17孙国梁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孙国梁 赵 越 周 晗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从产品层面向能力层面深化

孙国梁 赵 越 周 晗

如果把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看作一个过程,那么其起点最晚可以从邓小平1978年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算起。37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重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军转民”和“民参军”,从实践来看,均较侧重于产品,即军工企事业单位通过发展民品来改善经济效益,民口企事业单位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产品。

这种情况利弊兼具,但随着军民融合的发展,其有利的一面“红利”逐渐释放,其不利的一面逐渐凸显,需要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突破传统的产品思维,转向能力思维,由能力层面的军民融合带动产品层面的军民融合,将国防科技工业牢固建立在整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产品层面军民融合及其不足

所谓产品层面的军民融合,即传统军工单位利用技术和能力生产民品,民口单位为军品科研生产提供配套产品。除了中央民品配套单位外,绝大部分民口科研生产能力未被有意识地纳入到军工科研生产能力体系中去。这种产品层面的军民融合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增强了军工单位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利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军工能力封闭发展。按现行办法,只要军工单位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就可以相应地获得与任务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军工单位很容易利用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投资建设配套生产能力,增强自我配套物质,替代原由民口配套单位,导致民口单位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程度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民口配套单位军品产值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长期徘徊在不足15%的较低水平,如果考虑到民口单位科研参与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那么,民口单位在整个军工科研生产中的比重将更低。可见,未能真正将民口配套单位纳入能力体系建设,给予其更公平的政策扶持,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军工能力的封闭发展,也进一步地影响了军民融合的发展。

民口单位的科研实力未被充分利用。从参与科研情况看,科研项目主要给予了传统军工单位,对其他科研单位支持力度仍显不够,民口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从民口科研成果开发利用情况看,缺乏常态化的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引进、转换机制。例如,我国理工科大学每年产生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技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被引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大量科研成果、科研力量没有被有效整合转化为军工自主创新能力。日本等国情报机构已从我国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搜集、分析、整理了大量技术情报,作为本国技术创新的来源之一。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对国家科技资源的深度利用还不够充分,民口高端加工能力也还没有被系统地纳入到军工核心能力体系中来。

与基础工业未有效实现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军工关键设备设施国产化率不高,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力不足,在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等方面都与军工能力建设的需要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期以来军民结合的重点在配套产品,未能将形成能力的基础纳入政策支持的范围,导致关键设备设施的国产化进程缓慢。总之,产品层面的军民融合实施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其成功做法还应坚持,但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能力层面军民融合及其优势

能力层面军民融合总体看就是要把军工核心能力提升的基础牢固建立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直接看就是要尽可能地将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扩散到国民经济中,深入看就是要有目的地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培育生产军工核心能力。

实现能力层面的军民融合。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和萃取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更高效地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先进成果引入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以自主技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为赶超世界军工强国提供更多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来源,逐步摆脱武器装备对国外跟踪研仿的发展局面。

有助于提高军工核心能力体系的安全性、再生性、动员性和经济性。将军工核心能力体系中的多数能力散布到国民经济中去,由数个有资质的竞争性企业掌握,就能够降低灾害和战争对能力的损害风险。而且在动员状态下能够将这些企业掌握的民用能力转为军用,使军品产量迅速扩大。通过对基础工业的扶持,实现关键设备设施的国产化,有助于提高军工能力的再生性。通过高效利用国民经济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将大规模生产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高质量、低成本产品引入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有助于改善军工核心能力体系的经济性。

有助于促进军工经济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实现能力层面的军民融合,能够加速军用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推广和转化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通过对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支持,不仅有助于提升军工核心能力体系的功能和性能,而且有助于这些行业(多数为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实现加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和升级又反过来为军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财政基础、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推动军民融合向能力层面深化,将有助于全面改善军工核心能力体系的性能,并显著提高其科研创新、系统协调、基础保障和装备保障能力。

实施能力层面军民融合的总体思路和难点

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转让,尽可能地把除总装集成、关键分系统以外的其他科研生产能力(尤其是军民两用能力)扩散到国民经济中去。

充分调动和主动加强全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关领域和相关基础工业(如工业母机制造、试验测试设备设计制造)、信息产业(如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开发等)的能力,使其服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能力和意识不断提高,为武器装备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原动力和发展支持力,一些关键的基础能力即便暂时没有订货也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持续地支持。

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广泛使用民用标准,尽量缩小军标的使用范围,使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够更方便地得到全社会科研生产能力的支持,配套产品更多的以“货架产品”形式参与研制生产,打破因标准形成的能力壁垒。

实施难点包括:一是“军民融合就是军转民”的观念在国防科技工业内还有着很深的实践基础和利益基础,将军工能力向国民经济迁移将会遇到较大阻力。二是对当前军工投资体制冲击较大,以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地适应军民融合条件下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三是对能力监管的压力较大,确保能力安全、有效需要在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方面投入较大的力量。

措施建议

夯实能力层面军民融合的基础: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大力宣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使更多的民口单位具备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资格,尽快有序地参与到科研生产中来。

构建完善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设施资源管理体系。为发挥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建立“民口技术信息采集制度”,与“军工科研成果登记制度”和国防专利制度共同构成军工核心技术资源体系,为军工科研提供更多的创新原动力;建立“民口关键设备设施信息采集制度”,掌握民口高精尖加工能力分布情况,民口与军口登记的设备设施共同构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可利用的设备设施资源体系。

构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按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有效衔接,开放有序的人才培养、流动、使用机制。要在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发展的各项计划、工程中打破传统的界限,吸纳、培养全社会有志于从事国防科研的优秀人才。

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将军民融合理念体现在规划设计阶段。在各级核心能力体系设计中,考虑将除总装集成、关键分系统以外的其他能力合理安排到国民经济中去,并通过事先沟通和申报指南加以落实。将军工核心能力体系中的军民融合程度作为评价体系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实行军民间能力的转移扩散机制。将民口技术资源体系中的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关键领域的应用研究突破,纳入到重点支持范围,促进创新成果向武器装备核心技术转化。将采集的民口技术资源和设备设施资源向军工单位发布,供其合作和利用。引导社会和行业中介力量,为社会技术资源向军工推荐和转化提供服务。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面对民口技术资源进行甄别、推广,推动其向重点军工单位转化。

探索理顺阻碍能力军民融合的微观机制。例如,研究试行政策性租赁制度,以租赁形式向有技术优势的非国有单位提供设备设施等资产,消除非国有单位担心因政府直接投资而改变其资本结构的顾虑。

探索建立民口单位海外分支机构联合为我军武器装备提供技术保障的模式。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重点研究对数控机床、高性能计算等关键设备设施研究的支持方式,支持尽快实现对进口设备的替代;在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大对民口单位深度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支持力度。(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
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