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2016-08-17李波
文/李波
浅谈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文/李波
会计监督作为做好经济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宗旨是改变各个经营部门的管理方案与经营过程,以此改变经营效益。针对单位经营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监督,从根本上确保经营单位相关活动满足国家财务要求与法规。也只有满足单位定期、规划、经营与预算要求,才能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从源头上减小成本消耗。
财务管理;会计监督;思考
一、目前财务管理会计监督潜在问题与所处形势,法规、法令有待完善,很多条款有待提高实践性
相关法规与法律条款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得不到落实与尊重,具体如:在《会计法》中:对于严重影响社会与国家公众权益收入,又不向财政、部门、税务单位、审计机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情节恶劣的情况,必须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对单位财产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同时形成犯罪的情况,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规定是非常合理、科学的,但是在实践上缺乏力度。在现实工作中,针对企业当局管理人员的违规与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知情不报,不仅会违背会计法的相关要求,还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一旦向上级部门举报,很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到打击,无形中将会计人员推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受自身利益影响,大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很难落实相关规定,这样对法律的严肃性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再如:在《会计法》中,为了保障企业会计资料与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理性,单位会计人员和行政领导都被赋予了一定的会计责任,把同一责任分配到多个主体,很可能影响实践活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发生推脱责任、扯皮等现象。
二、会计基础工作部署有待规范,让会计监督逐渐丧失物质保障
财政单位很注重基础会计工作,并且拟定了很多规章体系,用来约束会计基础工作。因为相关单位的领导重视力度不够,或者会计人员的个人素养不高,在培训学习上存在问题,违纪违规现象严重,都会影响会计基础部门与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另外,财务数据失真,对账不及时,科目理解与区分存在问题等,都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展开。一旦单位账目凌乱,数据缺乏真实性,财产存在问题等,以此为背景的监督,大部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可信度。如果内部监督没有管控能力,就很难真正展现监督价值。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良好的内部监督体系,如:特殊岗位的人员职责不能相容,出纳和会计不能由同一人员担任,都是内部会计监督的展现。而这些制度对既定任务与目标的完成,抑制腐败都有很大作用,但是事实上,它对企业领导人难以形成高效的管控。《会计法》的28条指出:会计人员、部门、针对违背国家统一颁布的会计事项与法规,有理由拒绝办理,或者按照相关法令要求纠正。
它给予了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机构有权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权利,由于会计都是单位领导亲自聘用的,而会计人员的升迁、任免与奖惩都由企业领导层决定,让会计人员在企业集体经营与管理中很难拥有独立的空间与地位,尤其是利润关系着本单位经营与领导。一来,会计从业人员始终是内部人员,和单位利润与发展直接挂钩,会计从业人员在对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势必会涉及自身利润,在个人利益前,也是对会计人员思想觉悟与职业素养的考验。二则,如果会计人员依然坚守原则,很可能违背财会规定,甚至面临领导者刁难与打击。只有发生大的问题,外部监督部门才会派专门的人员进行解决,这样也就生成了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站得住的转不住”等问题,从整体上影响着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鉴于此,大多数会计人员使用的是消极应对的方式,这样也就影响了内部会计的监督能力,让很多国有资金被会计人员悄无声息的应用到不法区域,让社会利益与国家财产遭到较大的影响。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养不够,缺乏职业与道德理念
会计信息更多来源于企业内部,而掺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于会计人员,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会计人员缺乏监督意识与理念,法制理念还需要完善,执法、守法、学法得不到贯彻,难以真正领会、分析、理解法律内涵,这也是制假始终存在的原因;2.会计工作人员缺少风险意识,判断职业的能力较差;3.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理念不够,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在唯命是从与权大于法的影响下,刻意造假;4.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够,学历、知识构造与业务能力都存在问题,大部分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不精通会计业务,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管控中,必须做好监督策略的思考,在《会计法》中指出:必须建成社会、内部与国家监督统一的会计监督结构,在规范、统一会计行为的同时,从根本上确保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此改善经济利润,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进行。期间,会计内部监督体系对保障资产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它满足国家法律体系与经营过程,在改善管理与经营效率的同时,做好风险控制,形成良好的管理形式,具体包含财务会计、负责人、互相制衡的审计监督体系。针对怎样优化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与审计问题,除了要整合现实会计工作与《会计法》,还必须增强管理进程,从根本上确保会计工作权利和信息处理质量。
四、清楚单位会计行为的主要负责人
修正之后的《会计法》指出:相关负责人是单位活动以及行为的责任主体部分,必须对该单位的会计资料与会计工作完整性与真实性全权负责,并且按照法律要求执行。一是认真贯彻法律职责,单位负责人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做好单位领导,并且优化内部监督,让会计关系更加顺畅,让相关工作正常实施,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二是严格内部监管,相关负责人与责任人有义务保障相关制度正常实施,除了要明确会计事物相关权利与职责,还必须清楚经济事项的实施与决策,以做好约束监督,清查财产范围与工作程序,然后再优化内部程序与审计过程。三是做好带头工作,保障国家纪律。单位负责人必须时刻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在带头执法、以身作则、没有干预的基础上,让会计从业人员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进行,不得强令、指使、授意会计人员与机构参与到会计违法工作中,真正落实国家财政规范与纪律要求,这样才能改善会计信息处理质量。
五、做好全过程财务管理与控制
会计与财务始终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活动,并且以互相依赖、联系的状态呈现。财务管理则是组织与处理资金活动所展现的经济关系与管理过程。一种以事前与事中控制为主线,在市场竞争与科学技术不断深入的当下,财务管理重心开始从资金管理不断往财务会计和监督等领域靠近,然后向事中与事前控制为主的控制体系递进。利用对相关活动的有效管控,从根本上确保单位资产的完整度与安全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利润。另一种是对资金运动实施监控,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做好资金与经营过程的监控,包含有步骤的筹集资金,保障资金应用率与经济效益,参加到决策与经营期间,通过事前控制,从根本上确保经营活动与财务监管,最后整合要求确立职工与企业、投资人员间的关系。
六、规范会计管理操作
结合企业要求与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设置对应的会计岗位,根据按岗设人、按事设岗的原则,让相关人员各司其职,以达到改善会计岗位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目的,同时这也是确保过程管理的方式之一。一是重视岗位牵制与关联作用。在设置会计岗位时,必须注重纵向与横向关系,以达到互相制约和监督的效果。二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确保基本操作与核算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将经营过程和会计直接相关的经济业务依照客观要求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业务处理更加标准、规范,最终避免职责不清与手续不严等问题产生,从而让会计基础性工作满足相关规范与要求。三是优化会计处理程序。一套有效的会计处理程序应该包含设置科目、审核与传递会计凭证、核算工作、设置会计账簿与记账等。在做好会计程序处理、复核与手续控制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处理的完整性、及时性与真实性。四是给予可靠真实的信息。会计信息更多的是单位经营过程与相关活动的反映,体现为会计账簿、凭证与报表。会计凭证则是经济业务记录与生成的书面表示;会计账簿全面、精确的说明了某个单位的经营过程与业务发展,在加工后生成对应的信息簿;会计报表反映了某个单位的经营状况与财务成果。在规范技术处理与会计工作的同时,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七、独立实施内部审计与监督
内部审计是除去财会部门,专门由审计人员处理的单位审计,涉及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和本单位经营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审计。通过建成有效的内部审计方案,从根本上帮助单位优化内部管理与监督,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要求的同时,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这样才能提高资金应用率,保障应用效益。一是规范审计过程,让职能评价发挥作用。基于现代市场经济背景,大部分企业决策与经营方案都对经营过程与实施有很大的依赖。为了拓展内部审计空间,让审计步骤与行为更加规范,必须建成有效的内部审计框架,做好企业报表与会计制度的审签工作,这样才能突出职能评价与审计,更好的推进企业管理与发展。二是掌握工作重点,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内审人员与机构必须参与到单位经营与经济活动中,将经济活动事后监督向事中与事前控制转变,同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审计决策、内部控制与责任审核等各种工作,这样才能让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到最大。三是提高后续审计效益,并且认定审计。内部审计和管理必须在后续审计与管理的背景上,做好重大投资、经济活动与经营过程的跟踪与审计工作,在规范账务处理,确保审计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基础上,从根本上确保内部审计规范、延续,优化企业管理,最大程度避免造价问题产生。
[1]张玉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强化会计监督[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2]李维花.探析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 福建质量管理,2015(12).
[3]王敏.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21).
[4]张捷.强化会计监督,努力杜绝会计造假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公路管理局应急抢险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