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协力,共同进步
2016-08-17李祥
李祥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校的学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学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适应期,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因此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笔者试从教育本体、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三个方面来谈谈初、高中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内容的不同导致教育本体发生了变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初中到高中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表层理解到深层挖掘、由掌握概念到具体实践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知识量增多
高中与初中的学科门类大致相似,均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然而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文理不分科制度,但绝大部分地区仍遵循旧制),虽然主要学习六门课程,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只多不少。以数学为例,初中阶段的主要知识点约为90个,而高中必修书目中增为100多个,这还不包括高中选修书目中的知识点。
2.知识难度增大
初中阶段,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知识只需明白“是什么”。而高中的教学大纲则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样”。
3.知识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增强
相比初中教材中较为基础和零散的知识,高中教材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增强,有时候一个概念需要几页的篇幅才能解释清楚。在初中阶段,一个知识点没学会,后面的内容还能接着学,而高中阶段只要一个知识点没搞懂,后面所有的知识点都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同时,高中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做物理题时,不仅需要运用物理知识,还需要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数学的方程、函数等知识。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主体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与学生相处方式的改变。
初中课堂教学任务量小、知识简单,学生往往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来做题,因此初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并在课堂上发挥主导性作用。高中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仅通过模仿很难完全解出题目,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牢牢把握这一点,才能适应“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之间的转换。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班级领导者。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趋向成熟,有了自我的价值判断与理性思考,教师应懂得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接受主體,要想从初中成功过渡到高中,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心理。
初中三年,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为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初中的“万能钥匙”已经不够用,很多问题需要他们独立地分析、总结甚至创新。如果只满足于“听”与“服从”,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成绩必定会退步。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教学步骤,要求学生做笔记等方法,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发生一些改变。最明显的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初中面对的是中考的压力,高中面对的是高考压力,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辩证地看待。初、高中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是初中的延伸,教育本体从形象到抽象,教师的作用从主导到引导,学生从稚嫩到成熟,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适应初、高中的变化,积极地做出改变,不断完善自身,这样才能在学习与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