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资产运营能力,防范钢铁信贷风险

2016-08-16张信琼

银行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钢铁行业企业

张信琼

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其中信贷风险可能扩散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应提高资产运营能力,完善三大风控机制,在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脱困发展中实现业务质的飞跃。

政府有保有压,化解产能过剩

2016年1月4日,新年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携中央20位部级领导奔赴山西,实地考察钢铁、煤炭两大行业的运行情况,并主持召开多省钢煤行业去产能座谈会,做最后的政策准备。1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在此后的5个月里,国务院及所属的15个部委先后颁布8个文件指导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二是明确化解过剩产能的三条路径:依法依规退出、引导主动退出、拆除相应设备;三是明确化解过剩产能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强奖补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加强土地使用管理、加强职工安置管理;四是为行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鼓励行业推进智能制造,重点推进高速铁路、核电、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推进钢材在汽车、机械装备、电力、船舶等领域扩大应用和升级。

以上政策的出台无疑大大提振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信心。

首先,政策从供求两端发力,既引导行业退出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引导行业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导方向,支持行业向高速铁路等战略新兴行业迈进,有利于钢铁行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新的供求平衡。在此基础上,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

其次,广泛的支持保障与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钢铁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次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财政、金融、工商、环保、社会保障、主管部委、行业协会等多个支持保障部门,目的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积极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是最大范围的一次攻坚战,有利于钢铁行业的脱困发展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同时,对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和倒逼机制,发挥了企业主体作用,扩大了市场消费对企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但是,改革面临的困境使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政策的执行效果。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央政策转化为企业改革行动的“自上而下”的链条阻力;各地方政府攀比等待的阻力;企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动不协调的阻力;僵尸企业存在“僵而不死”的寻租空间,难以退出的阻力;救助措施短期化倾向明显,退出职工无法妥善安置的阻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

化解产能过剩钢铁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钢铁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三年内行业盈利水平与偿债能力仍将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化解产能过剩面临的困难,在1亿~1.5亿吨过剩产能完全压减前,我国钢铁行业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钢材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加上我国钢铁行业对国外铁矿石依存度高达83%,矿强钢弱长期困扰行业的发展,往往钢价下行时,铁矿石价格下行幅度小;钢价上涨时,铁矿石价格涨幅大,钢企盈利水平因收入有限、成本高企难以大幅提升。从目前大幅亏损的行业现状看,在未来三年压减过剩产能的过渡期,乐观估计行业盈利水平将处于较低水平。偿债能力方面,目前钢企上下游资金回笼难度增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越积越多,联贷联保关系复杂,风险源头增多。未来三年这一局面将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类企业面临市场出清,是僵尸企业的“温床”。一是不符合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以及未经批准建设的企业;二是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的企业;三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或不能融合、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的钢铁企业。这三类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资金匮乏、理念滞后,缺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内在基础,且其中僵尸企业众多,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钢铁行业风险扩散,违约现象可能越演越烈。据统计,目前全国钢铁业的负债总额约3万亿元,负债率近70%。其中,银行贷款1.3万亿元,其余的社会融资中,也有相当部分的最终源头是银行。而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去产能过程中钢铁行业的违约现象会从钢贸传导到钢企,钢厂资金链断裂会从零星个案演变为行业现象,进而成为系统性风险。加上为防止银行断贷、抽贷,不少困难企业刻意隐瞒财务状况,粉饰财务报表。一旦真实情况暴露,其破坏性比钢贸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

钢铁行业面临三大机遇

兼并重组与淘汰“僵尸企业”,有利于钢铁行业提高行业集中度。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过程,特别是兼并重组与清理“僵尸企业”将牵涉到大量产权交易,为钢铁行业资本市场运作带来了机遇。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完善并购资金退出渠道,加快发展相关产权的二级交易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政策措施拓展了并购资金来源,为企业并购提供了资金保障。有条件的钢铁企业通过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将在较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与本轮化解过剩产能同步,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将在5年内得到改善。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的提升,有利于钢铁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战略。随着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全球钢铁消费的新增长点。“一带一路”下中国钢铁的国际产能合作,时间跨度上分为两个阶段,在较近的一个阶段,产品出口是重要形式,随着建设推进,我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将翻倍增长。在此过程中,市场需求将倒逼我国钢铁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加速钢铁企业由产品竞争力向产业链竞争力转变、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稳定重点用钢行业消费,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有利于推进钢材扩大应用和升级。尽管从总体上看未来两年我国钢铁需求呈下降趋势,但仍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需求增长、升级机会,为钢铁产业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脱困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看,环渤海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将拉动各种建筑钢铁需求;从下游行业看,基建、房地产、汽车、机械装备、船舶等需求趋稳,为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提供了契机;从新增需求看,高速铁路、核电、海洋工程、钢结构等战略新兴行业为高端产品打开了空间,特钢领域大有作为。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风控管理、运营能力接受挑战

钢企风险扩散将导致资产质量承压,潜在风险不容低估。2015年初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季上升,2016年一季末升至1.75%,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其中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且呈迅速上升之势。从银行业看,产能过剩之所以会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一是由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等手段压缩产能,将导致部分企业整合,部分项目下马,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二是钢铁行业压减过剩产能,会给供应链上下游行业企业的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使银行在上下游行业的贷款面临风险。三是如果钢铁行业全产业链产能过剩大面积扩散,可能引发经济萧条,给整个银行业带来巨大的贷款风险损失,甚至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退出难、逃废债成为困扰银行的大问题。行业困难时期企业信用风险抬头,银行对信贷资产减持加固的措施难以得到企业的配合,不少贷款只得被动延期,坐视其恶化而无可奈何。更有甚者,近期借化解产能过剩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频繁出现,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单位,组建新法人的办法甩掉包袱,轻装突围,使银行债权悬空;假破产、真逃债,使银行讨债无门。这些现象在中小钢贸、钢厂中较为普遍。

对商业银行的风控管理提出了挑战。尽管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但对其严重危害性商业银行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应对措施和办法。钢铁行业不良贷款的大幅增长也暴露了商业银行风控管理的缺陷。一是经营战略存在误区,大额信贷资金盲目流向投资热点行业。在地方政府鼓励投资钢铁热情高涨之时,盲目参与投资,不计后果地扩大信贷规模,导致出现问题覆水难收,悔之晚矣;二是贷款的调查和审查偏重微观企业分析,忽视宏观与行业分析,对国家三令五申的行业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盲目跟进贷款,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三是信息不对称,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滞后。一家银行往往无法准确掌握一个集团的所有关联企业在所有银行的授信及风险全貌,难以分析和把握其总体经营发展情况,难以控制集团整体资金流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曾经被各家银行竞相争抢的优质客户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不良贷款大户,而银行却毫不知情。

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动态盘活资产,考验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是挑战也是机遇。常言道:只有消失的企业,没有消失的行业。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不可动摇,化解产能过剩对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商业银行而言,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也会成就自身的机遇,有利于巩固与行业重点企业的银企关系,动态盘活资产,实现业务质的飞跃。一是资产风险的化解与质量提升应在行业、企业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恢复中动态完成,切忌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影响银企关系且达不到预期效果,对银行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二是必须看到,化解过剩产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战略决策与举措,无论是兼并重组、国际产能合作还是稳定消费其目的都是帮助行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可以预见,度过化解产能这一难关的钢铁行业将迎来新的飞跃。抓住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机遇,适时、适度发展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资产、扩展在该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实现远期的战略目标。

提高资产运营能力,防范信贷风险扩散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应该看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并未对钢铁行业全盘否定,而是“有保有控”。对商业银行而言,面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风险与机遇并存。建议对钢铁行业实行“有退有进”的信贷结构调整和业务发展策略,严格把控产能过剩引发的融资风险,适时、适度寻求新的业务拓展空间,盘活资产,促进客户结构优化和业务发展。

完善预警机制,把握最佳退出时机。一是超前研究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趋势,建立行业预警信息指标体系,及时揭示风险;二是全面收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预警信号,密切跟踪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和风险提示,提高对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三是组成全行相关部门参加的风控小组,根据预警信号,分析研究最佳退出时机与方式;四是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预警要定期化、动态化,防止出现断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抓住风险源头和重点及时详细排查,调整中小、民营钢铁企业信贷政策。当前钢铁行业的风控重点是防范行业性、集群性风险的蔓延。对此,要抓紧时间进行全行钢铁授信业务的检查,重点是中小、民营钢贸、钢厂的虚假财务报表、同行业担保、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钢铁行业供应链风险,上下游相关行业的风险,对资产质量要做到心里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小、民营钢贸、钢厂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措施,杜绝风险的蔓延。

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和强制退出机制。一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信贷行业分布特点,科学设置行业融资标准与限额,对钢铁行业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二是对于国家明确规定退出的和经营不善、信用等级低、规模偏小、技术落后、担保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符合环保政策及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持续减持加固,规避信贷风险;三是对目前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三类风险企业与僵尸企业,要建立资产减持和强制退出机制,采取一切有效手段确保银行债权;四是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工作,有条件时实现不良资产证券化或批量转让。

围绕盘活资产,抓住机遇,适时、适度发展业务。一是加大对龙头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金上的优势,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资产服务”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方式,帮助企业形成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充分发挥“国际化、综合化”优势,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提升跨境、跨市场服务能力,积极为钢铁行业中综合实力和履约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能提供“走出去”金融服务。三是对于钢铁行业面对的高速铁路、核电、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市场销售新领域,拓展供应链融资和低风险业务,把一些潜在需求通过金融服务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促进产能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助推钢铁行业消化产能。四是通过以上增量业务,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整个钢铁行业的资产质量。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总行发展研究部)

猜你喜欢

钢铁行业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钢铁行业的全球化研究
“互联网+钢铁”的产业组织分析
大数据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参考意义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贵州推出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组合拳”
钢铁行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研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