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阅读教学中的意象解读

2016-08-16石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隐者词人古诗

石玲

内容摘要:情感都是相通的,自古以来诗家词人的情感要么是家仇国恨,要么是儿女情长;亦或是春风得意,亦或是壮志未酬……如此种种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怀:离别时折柳相送,诗人的诗歌离别常常会吟柳;愁闷孤独时,诗人可以饮酒可以垂钓,相思离别时,诗人又会对月抒怀……笔者和学生共同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规律,基于这一规律的发现,于是笔者和学生进行意象分类积累。

关键词:意象 思维 感情 诗歌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情和物的有机统一,小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是他们学习诗歌的难点,小学阶段课本学习七八十首古诗,但分散在六年学完,孩子的诗歌学习还是零散的诗歌意象的形成也较为困难,更不可能形成系统的诗歌意象。教者在引领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个放面着手。 一、架设穿越隧道 打开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们教学者常常为了体现教师的尊严,总会要求学生课堂上正襟危坐,担忧过度放手,放任学生,势必影响课堂效率。其实不然,笔者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放松自己,结果学生真的这样很自由地坐着,姿态自由了,课堂上的思维也就自由了,学生不必担心坐姿不雅,不必担心表达不流畅,不必担心词不达意,都愿意表达,放飞想象。让学生进入放松状态,给他们讲述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们架设穿越时光的隧道,进入情境,把自己假想成诗人,去体验诗歌中的人物心境和感情色彩。

比如说笔者在教授《寻隐者不遇》时,就让孩子放松自己,把教室想象成茂密的山林,把自己想象成隐居山林的高人,有的学生倚桌吟诗态,有的学生席地而坐态,有的学生提篮采药态,瞬间学生感受到隐者恣意放松的状态……隐者这一意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体了起来,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诗中隐者的恬淡自由,高人形象。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很容易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就出现了读者和诗歌意象的和谐统一,学生就变成了稚气未脱的童子,变成了慕名而来寻访者,变成了神秘缥缈的隐者。隐者这样的意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体可感,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不同隐者之间的心境。

二、寻找情感支点 引起学生共鸣

古人云:“诗言志,诗传情。” 如何引导孩子感受这些凝练的诗词所浓缩的情感呢?一直以来引导孩子体验作者情感是诗歌教学的死穴,总感觉到学生和诗词散文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那是因为引导的方法有偏差,没能一起学生和诗人之间情感共鸣。教者觉得老师在课前的功课非常必要,弄清诗人情感宣泄时的个人处境或时代背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比如说笔者在《水调歌头》这首词时候,引领学生感知月亮这一意象环节中,我把学生体验词人情感,理解词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方式作为教学的重难点。笔者告诉学生苏轼因为思念弟弟,中秋夜对月抒怀而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词,接着带着孩子走入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了共同的情感——思念亲人。课堂上笔者更多学生的表达和体验机会,学生畅所欲言,情不自禁地由月亮这一意象联想到自己的亲人,联想到远方的朋友,联想到逝去的至亲……没有过度的讲解,而是学生自主地体会。有学生谈到逝去的亲人潸然泪下的时候,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也引起了教者我的共鸣,我的鼻子一酸,也有了那种欲哭的感觉。我又适时地柔和地问孩子们:“看着月亮你想起了谁?”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想学生体验到和诗人一样的情感——思念亲人,使学生和词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地感受到词所表达的已经,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总结提升 破解情感密码

笔者和学生共读古诗过程中,一起着手对诗歌意象进行了总结提炼,打通了学生诗歌解读的任督二脉,引领学生在诗歌意象解读中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地感知诗歌意象,使学生诗歌学习得到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诗歌的意象在孩子的脑海中有了系统的归纳,提高了孩子诗歌学习的效率。

情感都是相通的,自古以来诗家词人的情感要么是家仇国恨,要么是儿女情长;亦或是春风得意,亦或是壮志未酬……如此种种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怀:离别时折柳相送,诗人的诗歌离别常常会吟柳;愁闷孤独时,诗人可以饮酒可以垂钓,相思离别时,诗人又会对月抒怀……笔者和学生共同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规律,基于这一规律的发现,于是笔者和学生进行意象分类积累。积累了战争题材的古诗,专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并选出相关的古诗进行解读,进行了专题学习。笔者曾开发过意象语文课《走近渔父》,一起和学生解读隐者形象,感知《江雪》和《渔歌子》中两个渔父的同和不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学习领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境遇中的诗人选择相同的物象所表达的相通的意象,破解了诗歌意象解读的密码。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文亮小学)

猜你喜欢

隐者词人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劳劳亭
两个“隐者”
孤馆寒窗夜无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我与唐诗同行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