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缘 金石乐
——浙江省博物馆《金石书画》第一期展(下)
2016-08-16□桑椹
□桑 椹
书画缘 金石乐
——浙江省博物馆《金石书画》第一期展(下)
□桑 椹
The unearthed Shang Dynasty bronzes in Tianhu Lake, Luoshan, Henan had been buried for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Most of them are the well-preserved.Some artifacts were as bright as new ones when they were excavated.The overall style of these unearthed artifacts are the same as or similar to the artifacts in Yin Ruins in Anyang, which reflects its corresponding sets of etiquette were impacted by Yin Ruins culture as well as remained its certai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being a certain kind of territorial bronze culture in the late Shang Dynasty.Given the important value, this place is called as “Small Yin Ruins” by domestic archaeological circles and is causing concern in the society.
书法
书法部分,本期推出的是“浙江省博物馆藏碑学名家作品专题”,共收录清初至现代碑学名家作品三十件。
清代碑学发轫于隶书的复兴。清初以降,出现了王时敏、郑簠、朱彝尊、伊秉绶等一批专门以隶书名世的书家,影响深远。本期收录的三十件碑学名家书法作品中,用隶书创作的作品占到了十二件之多,如郑簠的隶书轴(图25)、金农的临《乙瑛碑》轴(图26)、张燕昌的飞白隶书轴、伊秉绶的“文选旧家”横幅(图27)、徐三庚的隶书《蘅花馆诗钞》册(图28),以及杨岘、费念慈(图29)、李瑞清、马一浮(图30)诸家的隶书对联,书法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在这些作品中,张燕昌的飞白隶书,用笔尤显独特,可作为书法史现象加以研究。
图28 徐三庚 隶书蘅花馆诗钞册
飞白书相传由东汉时蔡邕所创,唐宋时期,曾一度列为当时十种主要书体之一(唐张怀瓘《书断》),但宋以后,便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习者渐尠。然而,到了清代乾嘉年间,飞白书似乎又出现了一段“回光返照”的时期,当时习飞白的书家不在少数,最享盛誉者,当推海盐张燕昌(1738—1814年)。 张燕昌的飞白书主要取法对象是唐宋石刻,且受益于宋人飞白碑刻尤多。本次展出的这件飞白隶书轴,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内容出自《水经注·河水注》,积书岩在今河北层山,选择这一题材,显然与创作地点是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关(图31)。张燕昌飞白书多为隶书作品,传统观点认为,飞白是由于隶法失传而导致“开张隶体,微露其白”的结果,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不妨视为清代金石学发展的早期,书家引入金石材料,对隶书笔法所做的诸多创新性实验之一,只是与金农前无古人,自创一体的“漆书”不同,这种创新或多或少又带有点“托古改制”的味道。
在碑学书风的影响下,清代以来的行草书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貌特征。邓石如草书七言长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是书法部分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图32)。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尤以篆隶书最负盛名,其行草则植根于篆隶,用笔迟涩飘逸,颇具苍茫质朴之意境。此联书于嘉庆九年(1804年),系民国年间杭州富商王锡荣旧藏。王锡荣(1871-1936年),字芗泉,斋号秋蘅池馆,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抗战前曾任杭州总商会会长、创办有浙江典业银行及储蓄银行。王氏富收藏,是余绍宋等人倡议成立的“东皋雅集”的重要成员之一。浙江省博物馆藏八大山人《双雀图》以及展览绘画部分的胡湄《牡丹锦鸡图轴》,均出自其旧藏。
图25 郑簠 隶书轴
图31 张燕昌 飞白隶书轴
书画作品的上款,尤其是当受书者为名家学者时,往往对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考证人物交往关系,具有重要价值。白谦慎在对傅山的经典个案研究中,已有过精彩的分析。这次展出的俞樾赠孙诒让隶书七言联(图33)和梁启超赠徐志摩楷书十五言长联(图34),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俞樾(1821-1907年)与孙诒让(1848-1908年)均为晚清浙籍大儒。俞樾年长孙诒让27岁,与孙诒让之父孙衣言同是道光庚戌(1850年)科进士。孙氏早年即以年家子的身份得识俞樾,后来又凭借其学术成就为俞樾所器重。俞樾工隶书,胎息《鲁峻》、《张迁》,用笔丰腴厚重,结体方整匀称,气韵古朴。这幅对联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即俞樾去世前一年,他以86岁高龄为孙氏手书所撰联:“到老不离文字事,所居合在水云乡。”跋中更是盛赞孙诒让“文章经术,推重一时”,可谓晚清学术史上的一份珍贵文献。
图26 金农 临乙瑛碑轴
梁启超赠徐志摩楷书十五言联:“临流可奈清臞,第四桥边,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系集宋人吴梦窗、姜白石、陈西麓、辛稼轩、洪平斋、陈简斋六家词为联句,书作北魏体,笺用朱丝画格,工整清劲,堪称梁启超书法中的精品。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梁启超安排徐志摩作泰戈尔访华期间的随身翻译,陪同泰戈尔畅游杭州西湖,又陪同到北京名刹法源寺欣赏丁香,据说徐志摩曾在“海棠花下”通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此联内容即记叙此事。上下联对仗工稳,气韵隽永,可谓浑然天成。任公生前极喜此联,《饮冰室诗话附录》中说:“我所集最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此联极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曾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图29 费念慈 隶书四言联
图30 马一浮 隶书九言联
展品绘画部分,还有一件徐志摩夫人陆小曼的设色山水卷。(图35)此卷创作于1931年春,是目前所见陆小曼最早的绘画作品。“观其笔墨,皴法业余,敷色稚嫩,摹仿痕迹明显,但有淡雅秀润之致,可以说陆小曼一生的山水画风格此时已见雏形。⑤”伍此图的流传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曾由徐志摩带往北京,请当时京城名流邓以蛰、胡适、杨杏佛、贺天健、梁鼎铭、陈定山等人题跋。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此卷因存放铁匣中而幸免于难。1965年,陆小曼临终前,又将之与梁启超赠徐志摩长联,托付给表妹夫陈从周保存,故卷尾又添陈从周的题跋一段,详叙流传经过。陈氏又请俞平伯、王蘧常两位为长联题诗,后一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图36)。今时隔大半个世纪,两件作品能够再度聚首展出,仿佛一段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又徐徐在世人面前开启,当年多少风流韵事,宛若又重现眼前。
此外,如傅山寄龚鼎慈七言诗翰轴(图37)、康有为赠余绍宋行书七言联、吴昌硕赠余绍宋行书诗翰轴(图38)、杨守敬赠吴士鉴行书七言联(图39)、莫友芝赠蒋寅昉篆书轴等(图40),也都是考察清代以来文人学士应酬交往的重要证物。
图33 俞樾 赠孙诒让隶书七言联
图34 梁启超 赠徐志摩楷书十五言长联
篆刻与文献
篆刻部分,开辟有“两浙印人”专栏,每期拟推出一位浙籍篆刻名家的作品。本期首先推出的是沙孟海的篆刻专题。沙先生是浙江现代书坛巨擘,展览书法部分的沙孟海行草集易林八言对联,作于1986年,文曰:“小窗多明使我久坐,白云如带有鸟飞来。”行笔如行云流水,猛利中兼平和之美,堪称沙体行草书法中的精品杰作(图41)。殊不知,沙老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篆刻名家,惜其印名久为书名所掩。
图37 傅山 寄龚鼎慈七言诗翰轴
图39 杨守敬 赠吴士鉴行书七言联
沙孟海早年即嗜好篆刻,先后问艺于赵叔孺、吴昌硕等印坛前辈,况周颐称许其早年印作,深得“劲、润、韵、静、靓”五字之妙,吴昌硕也有题诗盛赞之。中年以后,先生浸淫金石,尤深契古玺,印艺与学问相辅相成,乃沙老篆刻艺术的一大特点。据戴家妙主编的《沙孟海全集·篆刻卷》统计,沙孟海存世篆刻作品约有530方之多,本集收录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其中30方印章,系1996年,沙先生的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捐献。这些印章的创作时间跨度,几近半个世纪,最早的一方是1920年为其恩师冯君木所刻“幵”字白文印,最晚是1964年所刻“孟海”朱文自用印。其中,有一方“不负人”白文印,以前未见印谱著录,系首次公开发表(图42、43)。
图35 陆小曼 设色山水卷(局部)
陆小曼 山水卷题跋
图27 伊秉绶 文选旧家横幅
图36 俞平伯 梁启超赠徐志摩联题诗
沙孟海生前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在馆工作数十载,与浙馆渊源极深,故以沙老作为“两浙印人”专栏的开篇,也最能寄托我们的深切缅怀之情。
文献部分,本期推出的是“黄宾虹文献专题”。浙江省博物馆是国内最重要的黄宾虹作品收藏单位,收藏有黄宾虹本人书画作品五千多幅,此外还收藏有大量他个人收藏的书画、古印、古籍以及手稿、照片、友朋信札等文献档案(图44)。
在馆藏档案中,有一份黄宾虹夫人宋若婴女士撰写的回忆录手稿,颇为引人注目。这份手稿书于1962年1月22日,是用钢笔写就在十六开信纸上的,由于年代久远,其具体写作背景,目前尚无从查证。宋若婴从她跟随黄宾虹后说起,追忆了寓居上海、北平、杭州时期的生活情况,内容翔尽,文字朴实(图45、46)。
如谈到黄宾虹对自己绘画的自信与坚持:
图32 邓石如 草书七言长联
图38 吴昌硕 赠余绍宋行书诗翰轴
图40 莫友芝 赠蒋寅昉篆书轴
沙孟海 凿山骨白文印
沙孟海 悲回风朱文印
图43 沙孟海 兰沙馆印式
沙孟海 孟海朱文印
沙孟海 决明馆白文印
沙孟海 沙文若印玺白文印
我们住在上海西门里的时候,与张大千左右为邻。我看到上门要张大千画画的人川流不息,我随便说了一句,他讲元朝盛懋和吴仲圭的一段故事给我听,并说:“我的画将来有识者会发现的……”。
又如谈到黄宾虹的课徒经验与收藏观念:
他教学生先从笔墨出发,先教学生打格子。打格子不单是横线和竖线的组合,而是锻炼腕力,练习线条的一种科学方法。用笔要起承转合,能使笔力圆劲和留得住,一方面要留得住,一方面使其拖得开。不是挑而有含蓄,要天天练不可间断。初学时就要下这番功夫,等到格子打好了,线条熟练后,作画写字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他数十年实践得来的经验。他也把古人简单的画稿和小册页教学生带回家去临,临过后他来改,改时结合各时代的画风画理向学生传授,还画给学生看,并要学生买些古画作参考。他把古画始终看为是参考数据,是研究品。他常与朋友们讲:“我藏书画的目的是四个字,即‘蓄物求知’。”所以不完整的古画,名头不大而画确实好的他都要。当时有些学生认为买古画一定要选择名头,要完整的才要,他很不赞成。当时有个别学生学他的画学得很像,他就与这位学生讲:“不要专门学我,各家各法都要学,各人有各人的面貌,各人有各人的好处,学画要路子宽一点才能学得到东西。
图41 沙孟海 行草集易林八言对联
图44 黄宾虹 山水轴
谈到黄宾虹对各种绘画材料选择上的独特之处:
他用纸50岁以前随随便便,50以后托朋友买了一种宣纸,名为仿宋笺,画起来很舒服,他就拿这种纸到安徽宣城去定制了一批。他得意的笔墨都是用这种纸画的,墨色很滋润。但是他临摹和练习的纸舍不得用这么好的,一般都用北京冬窗纸。他教学生画画写字,初学要用粗纸。粗纸的特点,使起来很吃力,作为练习打基础,如在粗纸上笔力练好了,在好的纸上就容易了。写字用笔练习要用羊亳,羊亳不易使,长锋狼亳容易讨好,不宜于基础练习。他用颜色与众不同,许多颜色都是自己调制的。石绿是把山中矿石磨碎,色泽特别好。石青是以祖宗人像画上刮下来的,是托人找来的。赭石是从产地弄来自制的,比市上买的要红一些。胭脂是明朝宫内擦脸用的,象粉扑一般,自己把它提练成膏。花青是找染坊内的花青碎子。
图48 徐悲鸿 致黄宾虹信
图50 白蕉 致黄宾虹信
图49 傅雷 致黄宾虹信
还有对黄宾虹晚年日常起居的回忆:
有一位青年学生问我,老先生一天的生活是怎样过的。他早晨起得很早,夏季五时半起身,冬季七时左右。在未起床之前,靠在床头,吃几口浓茶,数量不多,只不过品茗罢了。茶后欢喜吟诗或作诗,也谈家常。起身后在院子里散步,欣赏花木,树上捉虫。大概在园子里逗留片刻辰光,就坐在案前写字画画,有时作文章。如碰上作文章的时候,为了使文章贯气,早点递上去总是不马上吃的。我也不催促,以免打断他的思路。从早晨开始工作直至十二时吃午饭。中午休息时候手里仍然捧着一卷书。下午出去写生、访友。在北京时临摹时间化得很多,其目的是练习笔力。他每天有默订的课程。晚上欢喜饮酒,并爱家制的花色酒。有杨梅酒、桂圆酒、佛手酒等,酒菜也是家制的,油氽面粉、香蕉、苹果之类。他酒量很大,晚年因为目力不佳,我要他吃得少一点。不过我下厨房去做菜时,他就吃得多了一点,偶尔给我碰上了,他开玩笑似地说:“这不是我要多吃,是酒瓶自己跑过来的。”酒吃得兴奋时欢喜吟诗,讲故事说新闻给家里人听。晚饭吃过后略休息一会,又去作画或写文章,不过画仅是勾稿子,晚上着色不易准确。晚年我很注意他的饮食,一天总是吃五、六次之多,数量不多。凡菜欢喜色、香、味俱全,特别爱吃蔬菜,他说蔬菜的营养好,荤菜中必参入蔬菜,这样既实惠又有益于身体……
在宋若婴的笔下,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鲜活的艺术大师形象,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同时展出的,还有宋若婴与黄宾虹往来家书二通(图47)。
滨虹草堂友朋书札将在展览图录中分三期刊登,本期先发表二十五位友人致黄宾虹的信札(由于展厅限制,仅展出其中十通友人信札),包括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林散之、傅雷等当时艺术文化圈的名流,相信这批信札的陆续发表,对学界研究黄宾虹的生平交往,颇有裨益(图48-50)。
注释:
⑤《陆小曼绘事漫记》,见万君超《百年艺林本事》,中华书局,2014年第一版。
Ist session of Jinshi Shuhua Exhibition in the Zhejiang Museum
Sang shen
图46 黄宾虹与宋若婴
图45 宋若婴 黄宾虹回忆录
图47 黄宾虹 致宋若婴家书
(责任编辑:劳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