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两会”与国际传播

2016-08-16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资深新闻评论员

传媒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两会记者会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资深新闻评论员

全国“两会”与国际传播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资深新闻评论员

从政治意义上讲,全国“两会”是国内政治,但从新闻传播意义上讲,全国“两会”早就打破国界,走向了国际。这不仅是国内传播,也是国际传播,而且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已经同步化,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模糊化。

据人民网的报道,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有3200多名,其中有1000多名是国外记者,占比近三分之一。这些记者将新闻报道瞬间传播到全世界,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国际媒体更是如此。

伴随我国权力机构传播意识的增强以及民众知情权入法,全国“两会”举行的记者会所涵盖的部门和领域在扩展,有些部门和领域的记者会广受外国记者关注,如外交部、环保部的记者会。但是,无论在政治意义上,还是在国际传播意义上,最大的重头戏是国务院总理的记者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政府首脑面对全球记者举行招待会,在周恩来总理的时代就已开始。不过,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常规化和制度化,始于1993年。时至今日,已经有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和李克强四任总理在全国“两会”常规化地举行了总理记者会,回应中外记者的诸多问题和重要关切,特别是外国记者在某些国际关注的敏感问题上的提问,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政策、中国发展、中国主张、中国态度等。

据《京华时报》报道,全国人大新闻局原局长周成奎曾表示,1998年,在准备朱镕基记者会的过程中,朱镕基曾定了两条规矩:第一,要尽可能把提问的机会给境外记者,因为内地记者见面机会多得很;第二,不要事先安排,记者提什么问题都可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确的、清晰的国际传播意识,要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总理记者会有着最为直接的问与答,可以更好地消除境外媒体对中国的误读和误解。此外,也可以感受到高层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新闻媒体的尊重。

在目前的实践中,能够看出依然在遵循着具有国际传播理念的惯例。在去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共有16名记者提问,其中9名来自境外媒体。今年的情形大致相同,总理一共回答了17名记者的提问,8名来自境外媒体,并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外国媒体——路透社。在记者的提问次序中,除了最后一位《农民日报》记者是李克强总理亲自“点将”,其他都是按照先境外媒体后大陆媒体的次序,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国际传播意识和国际传播自觉。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国际传播是媒体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从传播介质和传播平台上,确实如此,但是这些媒体必须有可靠的权威信息源,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声誉差别,很重要的一块业务比拼,就是谁能拥有足够强大的信息源,越能够持续稳定地接触到权威信息源,就越能提高媒体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全国“两会”特别受到媒体关注,是因为从部长到总理,从政协委员到人大代表,都是权威的信息源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媒体的事情,也是权威人物的事情,他们的表达与信息传递,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国际传播趋势。

全国“两会”为全球媒体关注,来自于中国自身的成长速度与影响力,正如全球媒体不会将注意力集聚在一个没有国际影响的国家身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国“两会”上各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传递的信息具有重要传播价值,媒体聚焦的各种新闻发布会和总理记者会,更是不仅具有国内传播价值,还具有特别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

正因如此,今年的“部长通道”受到媒体欢迎,往年都会有媒体通过堵、拽、围等各种方式留下部长提问,今年在总理的要求下,部长们在通道上主动面对媒体。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今年‘两会’前,我就要求国务院的部长们要主动发声,回答记者的提问。不是有一个‘部长通道’吗?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这是极为重要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意识,无论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回应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的关切,将会让国内民众更加清楚地判断政策走势与发展方向,也会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看到真实的中国。

国际社会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也需要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和国际影响都已经达到了新高度。2015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自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首破4万亿美元,中国已是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不仅如此,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战略推进,在经济层面上意味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加快,以及资本输出与项目输出的规模扩大。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中国关于国内议题上的决策,其影响已经远超国界,全国“两会”上关于内政的讨论和表态甚至会影响到国际资本市场,比如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资本市场开放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中国GDP目标的设定等,所影响的都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而是具有全球性影响。

在中国经济总量不足够大的年代,境外媒体关注的往往是中国的政治改革、外交政策、人权议题等带有敏感性的领域,现在这些议题虽然也被关注,但关于经济方面的议题在明显升温。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与其他经济体形成或部分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在当下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作为经济体量位居第二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速以及高层保持中国经济增速的决心,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经济体的走势,以及主要国家资本市场的预期。

全国“两会”为全球媒体关注,来自于中国自身的成长速度与影响力,正如全球媒体不会将注意力集聚在一个没有国际影响的国家身上一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国“两会”上各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传递的信息具有重要传播价值,媒体聚焦的各种新闻发布会和总理记者会,更是不仅具有国内传播价值,还具有特别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

在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布局中,国际传播已经提高到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媒体,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同时,随着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推进,“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有其他传播主体的努力,而全国“两会”这个聚集了大量权威信息源的舞台,提供了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良机,不管是具有公职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代表和委员,他们面对媒体的政策宣讲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直接面对外国媒体之时,更是可以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息,传播中国的好时机。

概而言之,在中国国内政策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界限不再完全清晰的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全国“两会”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全国“两会”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舞台,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自觉,要有前瞻性的传播理念与丰富的传播方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批准号12&ZD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两会记者会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品图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总理记者会奏响最“强”音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