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名有诚意的舆论监督者

2016-08-16叶东芝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传媒中心编务策划部副主任

传媒 2016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理性监督

叶东芝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传媒中心编务策划部副主任

做一名有诚意的舆论监督者

叶东芝
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传媒中心编务策划部副主任

新闻报道应该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舆论监督报道作为最具锋芒的新闻报道形式,是新闻媒体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同样应该体现这种价值追求。诚意监督,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何为“诚意”?即真心或真诚的用意,媒体人真诚恳切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恶意地指责和揭露。诚意是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积极心态,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诚意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在新闻舆论彰显威力的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状况,媒体人应该正确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责任彰显公信,为净化舆论生态、扩大社会共识出力。开展舆论监督,用客观真实消除偏见,用理性善意体现胸怀,做一名有诚意的监督者、有情怀的记录者。

诚意出发,不让初心渐行渐远。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目的是要维护社会的良知,使法律、道德和权力的底线不被随意逾越,是为了有利于改进工作、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媒体或记者的一时意气。

时下,主流媒体都在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以直指落后、消极和阴暗面的舆论监督带给人们更多的希望。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的对象无外乎是一些人和事,一些社会现象、行为或观念,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这就意味着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要有锋芒,但不能是“毙命”的;要有建设性的思想,但不能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践踏之上。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呵护,哪怕其看似可厌可恨;每一段生活都需要被重视,哪怕其看起来如一地鸡毛;每一份工作都不应被轻视,哪怕其对推动社会进步意义甚微。

衡量舆论监督报道的品质,就要看对新闻中的人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体现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用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当事人,做有力度而不失温度的新闻。坚持从诚意出发,坚持正义和良知,体现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出口,如果这个出口是温和的、有建设性的、符合法治的、对社会秩序有利的,那就是良性出口。所以,媒体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始终坚信开展舆论监督的正当性,促进问题全面、客观、公正地解决。在报道中,不仅要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诚恳地指出问题,而且要与各方反复沟通,力促问题解决或改善。落笔时要留有余地,字斟句酌,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之快。新闻人应时刻保持初心不改,在激扬文字的同时,修炼俯仰天地的博大胸怀。

诚意监督,不让报道跑偏失准。说起两次“茶水发炎”事件,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2007年、2012年杭州媒体和央视的记者,分别用新泡的龙井茶水和康师傅绿茶饮料替代尿样送检,用暗访的手段,检验医院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准。这种不懂专业操作、缺乏起码善意的非理性行为,广受诟病。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可用来报道的线索更加丰富,收集证据也更加方便。媒体诚意监督,做到在策划和采访环节不跑偏、不失准,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选题的关注度与适宜性。一方面应侧重公众普遍关注、政府部门正在解决或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体现其样本意义,促进问题解决,增强社会信心;另一方面,要切中社会热点或痛点。选取新闻素材既要敢于触及问题和痛点,又要注意把握好度,对可能撕裂社会伤口,增加社会焦虑,或引起社会恐慌、他人效仿的选题,需谨慎,需斟酌。

二是发扬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坚持新闻专业化操作,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依据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进行报道。同时,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细节、思想认识以及对事实的评价、解释和说明等非显性事实材料也要仔细核实。另外,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人和事放在全局中加以观察,不要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在采访中要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组织新闻素材时做到细节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

媒体记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始终坚信开展舆论监督的真理性,促进问题全面、客观、公正地解决。在报道中,不仅要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诚恳地指出问题,而且要与各方反复沟通,力促问题解决或改善。落笔时要留有余地,字斟句酌,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之快。

三是对采访对象秉持善意。维护新闻当事人的基本权益,是国际新闻界普遍认可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记者在采访时,要用真诚的沟通和愿意倾听的姿态去面对受访者,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努力使自己做到不勉强对方、不伤害对方。对于记者的善意和关怀,观众在看节目时总能真切地感受到。不以任何方式强迫当事人接受采访;不以维护公共利益之名,随意获取公民的个人隐私;不把采访对象当作意见表达的工具,置人于尴尬境地。凡此种种,都是舆论监督者应该遵从的职业道德。

理性表达,平和克制彰显力量。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价值判断、采访能力上,还表现在理性表达上。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报道,不是意气用事的无节制表达,也不是咄咄逼人的情绪宣泄,而应该在理性的轨道上,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用客观真实的报道内容,用平和克制的文字表达,给人以警醒和力量。

首先,应保持理性,忌情绪化。新闻报道是一种理性、崇高的公共职业活动,所裹挟的任何情绪都会成为表达事实、揭示真相的障碍。媒体人应以专业的精神和理性的心态去报道新闻事实,去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防止因情绪失控而导致舆论偏离,树立“重真相、护正义”的媒体形象。

其次,应善用事实说话,慎用价值判断。只有事实才令人信服,只有证据才无可辩驳。记者应强化专业性,小心求证,逼近真相。尤其在当下网络舆论鱼龙混杂、习惯站队的情况下,舆论监督报道更应强化调查求证、深度剖析的核心竞争力,绝不能用立场代替思考,用主观判断代替客观事实。

同时,用语要有分寸,避免倾向性言辞。在语言表述上,注意措辞的准确性和表述的分寸,避免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言辞。不是非要狠批才叫正义,要给新闻当事人平等说话的机会,凸显人文关怀。尤其是对特殊的报道群体,要注意不能使用敏感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用语。报道时坚持与人为善,尽量减少因报道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

善意传播,责任担当凸显情怀。传播媒介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信息内容经过传播媒介的放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传播者对信息处理不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也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媒体要意识到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信息传播前的把关工作,及时跟进后续报道。

找准着力点,把握关键信息,形成善意的方向。媒体对监督类新闻进行报道,要事先预估预判,合理设置议题。通过建立话语平台,使得公共话语得以有效传播。

编审环节严把关,确保传播内容合乎规范。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不能有闻必录,更不能追腥逐臭,应该成为社会环境的“生态工程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扎实深入地采访、客观理性地撰写,还需要媒体在编辑、送审环节上严把关,不断地修改、过滤,使报道合乎规范。同时,媒体应以鲜明态度和独到视角促进生态净化、推动社会进步。

监督类报道最好有下文,有后续的跟踪报道。监督类报道,不是为监督而监督,也不是为了展示消极和落后,而是为了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因此,在监督报道之后,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被监督主体的改进措施,要让人们看到报道对象改正错误的诚意。

善意不是一味地同情,要有正确的立场。需要说明的是,媒体传播的善意也是需要把握尺度的,盛气凌人地以媒体作为工具指责当事人当然不好,但不讲原则地一味同情也并非媒体所提倡的善意。媒体的善意应是有立场的,是在建设性的前提下惩恶扬善、祛邪扶正。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理性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