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艳:繁花似锦艳吐芳华
2016-08-16卫婷婷
本刊记者 卫婷婷
王锦艳:繁花似锦艳吐芳华
本刊记者 卫婷婷
从西北纺织工学院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到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从大连轻工业学院一名讲师,到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直至今天成为化工学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王锦艳,走的是一条勤奋扎实的磨砺向上之路。
这样一条路,从她选择进入化工科研领域的那一天起,似乎早就已经注定。格物致知,惟全心全意、严谨扎实才能有所进益。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她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作为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她带领团队瞄准国家尖端技术领域需求,着重于耐高温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开展了系列能够解决实际工业难题的深入探索,收获颇丰。
一般耐高温高分子材料,会因为高度刚性的分子主链结构导致其难加工、不溶解,这一问题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科学难题。王锦艳及其团队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通过引入全芳环、扭曲非共平面的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研制开发成功一种高性能聚合物体系,既耐高温又可溶解杂萘联苯,解决了传统高聚物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
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发明复合催化剂和复合溶剂体系,解决了因聚合单体活性差异大而造成传统聚芳醚腈砜不能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低成本、可控制备……
“应国家之所求,解民众之所需。”是王锦艳坚持的科研方向,怀抱这一初衷,她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航空基金1项、一院航天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辽宁省高等学校教育厅创新团队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及企事业委托项目8项,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子课题、“863”重大项目、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27项,累计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其中,“耐高温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应用新技术”是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战略性新技术。凭借这一项目,她和团队一起研发的耐高温可溶解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因其具有的重大意义,先后荣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和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6)等科技奖励共6项。
“科研唯有搬下高阁,走向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多年从研,王锦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为此哪怕再苦再累她都甘之如饴,奋勇向前。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和团队在耐高温涂料、绝缘薄膜、漆包线、覆铜板、耐高温结构胶粘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新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石油化工等领域,12项技术实现产业化,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封锁,促进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牵动了相关技术产品升级换代,为国防军工建设和高技术发展提供了材料支持和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锦艳的科研之路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凭借多年埋首耕耘,她收获的还有很多。多年来,她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95篇,EI收录论文55篇,他引307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2014年第八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成为大连市优秀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当科研之路迎来“繁花似锦”,面对掌声和鲜花,她却选择了淡然以对,低下头来继续埋首耕耘。而这,也或许是她赢得更多掌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