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积底蕴 厚积薄发
——记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肖智雄及其团队

2016-08-16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四川大学学院改革

本刊记者 王 军

沉积底蕴 厚积薄发
——记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肖智雄及其团队

本刊记者 王 军

历史悠久的国度,崭新的时代,当传统与开放融合,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在积蕴深厚的四川大学,走过九十余载风雨兼程的生命科学学院,如今正在进行着一场传统与开放融合的尝试和改革。

这场变革以他,一位乘着“千人东风”、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川大人”——肖智雄的到来为新的契机。

上篇:沉积底蕴只待“东风”

日常的西装配着衬衫、浅色圆框眼镜、平顺的发型……肖智雄给人的感觉是那么严谨却不失亲和力。亦如他的谈吐,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力求到位、妥帖。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其前身——生物系始建于1924年。在一代又一代生物学前辈和学子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由最初以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为主的传统强势学科向生物医学、生物信息、计算生物学、生物安全和生物保护等新兴领域扩展。在保留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如何发展交叉学科、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我们生命学院发展的重大命题……”在谈到学院的发展时,肖智雄思考得更多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几年,在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科研水平、研究氛围、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学院,正悄然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

“学院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是在国家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以及重视人才引进的大环境下的必由之路。”获得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支持的肖智雄如此说。而他的回国故事要从他与川大的深厚渊源以及“千人计划”东风的吹起开启。

肖智雄出生于1956年,他身上有着典型的“50后”的特质。与很多同龄人一样,肖智雄“长在红旗下”,却也经受过文革的磨难。作为知青,他下过乡,种过田,当过乡村代课老师,尔后也曾在一个县镇的酿酒厂里当过工人。改革一声春雷,他“很幸运地”搭上了高考的“第一班车”,并以出色的成绩入读四川大学。而他专业的选择显得有些“机缘巧合”:因为在酒厂工作,所以选了一个与生物化学有关的专业,“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生物研究领域。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的四川大学,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给青年时期的肖智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沐浴在良好的治学氛围下,他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且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中美生化分子生物学赴美攻读博士的项目(CUSMBEA),于1986年踏上了出国留学的征程。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二十余载。

在美国麻省大学AMHERST分校攻读博士的时候,肖智雄在导师Molly Fitzgerald Hayes教授的指导下,主要研究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机制,用传统的酵母遗传学方法筛选和鉴定了一系列影响染色体分离的突变基因。扎实的科研训练为他今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机遇总是喜欢垂青有准备的人”,肖智雄在攻读博士期间,一直追踪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在攻读博士后期间,他师从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David Livingston院士,从事抗肿瘤基因与肿瘤信号通路的研究。在这里,他对视网膜肿瘤蛋白RB的功能和调控做了深入地研究,发现原癌基因MDM2是RB蛋白的关键调控因子,这些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和美国科学院报等国际一流期刊上。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在这一领域做了多年的研究。

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肖智雄一步一个脚印,在国外人才济济的地方为自己闯下了一片天空。1996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他受聘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和医学系任助理教授,期间以通讯作者发表了包括Nature在内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色的学术成就以及对院系事务的热情参与使他在2007年顺利晋升为正教授,并担任系博士招生委员会主席和博士指导委员会主席。

从美国麻省大学到哈佛大学到波士顿大学……多年流转在各个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殿堂,肖智雄沐浴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且赢得了同事和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忘怀自己是“川大人”。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职期间,他招聘和亲自培养了多位来自母校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经常找机会与来自母校的师长和学生交流。且多年来,作为中美生物医学专家联谊会会长和波士顿地区四川大学校友会会长,他经常往来于母校,致力学术交流,架起沟通、连接的桥梁。对来自母校的殷殷期盼,肖智雄早就有所感怀,刻意寻找回国报效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终究悄然到来。

新世纪开始,基于国家需求,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广招人才,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引才举措,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千人计划”,旨在引进一批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作为领军人物,以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在母校的召唤下,肖智雄顺利入选首批国家“千人计划”。2010年初,他毅然决然携全家全职回到川大。而他与川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改革征途,也从这一刻开启——

改革篇:大胆改革旧貌换新颜

对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面临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肖智雄说,“我在国外学习工作了25年,在海外渡过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如今国家召唤我们回国报效,我有机会将自己多年积累回馈给曾经养育我的祖国和母校,理应当仁不让!”

虽然母校情节时刻在心,肖智雄并不愿意过多地渲染自己回国的情愫,而更愿意强调这是真心所愿,要为培养国内年轻人才尽一份心力。同时也坦言:“这是国家飞速发展为自己带来的机遇。这是我的第二次创业”。

2011年,回国不久的肖智雄受聘担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立足国际视野,他开始大力推动国际化教育,探索适合国情、校情、院情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创办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学院,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下来效果显著。

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教学改革”十七所试点学院之一,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试点学院,也是全国试点学院中是唯一的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借助这一契机,肖智雄与学院领导班子的“改革之路”显得更为顺畅。

“我认为一流的学院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研究方向和一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生命学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但绝不能墨守陈规。一定要把握住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用现代化的研究技术和手段,用国际化和前瞻性的视野,在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的同时,开拓和发展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改革的定位和方向,肖智雄早已有清晰的规划。

“得人才者得天下,集人心者集大成。” 他和学院领导班子把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人”字上。

围绕这一想法和初衷,他们着重高端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年轻人才的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国家全职“千人计划”5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长江学者1人,外籍教师4人……肖智雄表示,未来几年,他们会加大“青千”引进的力度,尽量为有潜力的青年人开通“绿色通道”,破格录用,破格晋升,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肖智雄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院”院长,大力推行人才招聘、本科生招录培养、人事制度改等方面的改革。学院推行新人新制度(年薪合同制)的人才招聘,已经引进各类人才20多名。试点学院本科生招录绿色通路已经正式开通。研究生招录、培养改革措施正在逐步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是试点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创新能力,肖智雄及其学院领导班子在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核心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新人才培养体系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以2015年为例,学院开设课程136门,新建课程15门。其中《细胞生物学》的MOOC课程在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开课。他们还借助对试验班学生进行选拔、送到境外交流学习等工作实现了对拔尖学生的培养;借助与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建立的“3+2”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借助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和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办学,设立“物理生物学”奖助金等形式来推行联合办学的模式等。

推动国际化教育是肖智雄一直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加上探索适合国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在新生招录、课程设置、小班化、探究式教学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计算生物学交叉专业。

出色的工作换来累累硕果,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仅2015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就获得国家级奖项7个,其中“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决赛获得银奖等。此外还有很多省部和校级奖励。

与此同时,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试点学院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扩大招生宣传力度,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之外,他们致力于学术氛围的改善,积极邀请海外青年学者来院交流等,扩大了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在加深高端科研人才对学院了解的同时,也为后续人才引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完善“三个联合”(校企、院校和国际、国内学术联合)培养体系。为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50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工程实践培训协议。且完善并落实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制度……为扩大国际合作,他们建立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开展多样化合作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授予联合学位或双学位机制……

注重“引进来”的同时,肖智雄及其学院领导班子还十分关注“走出去”这一环节,比如他们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仅2015年度学院就派学生分赴美国、欧洲等地参加了“第八届M D M 2国际研讨会”“第六届欧洲微生物学家年会”等国际会议;学生在第五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大赛中荣获金奖,这些举措大力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声誉。

处在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心”,肖智雄一直身体力行发挥自己的优势,引领推动着改革前行。包括帮助引进各类高端创新性人才;积极推动国际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积极组织学术讲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同时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他大力推动为本科学生开办并参加讲授三门全英文本科核心课程。5年来邀请并主持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学术讲座约100次,其中包括诺奖得主:Ada Yonath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ack Szostak(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美国艺术科学学院院士袁钧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施蕴玉,以及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代表团等。

任生命学院院长以来,肖智雄大力推行改革,学院工作有很多新的起色,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院党政联席办公制度和程序的完善,提高了学院的民主化、透明化,落实职责制等。此外大力推动校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常规学术报告制度,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学院管理运行体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改革尝试,为生命学院的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在带领学院大力开展改革的同时,肖智雄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份初衷。他说,“我虽为院长,但归根结底我是一名科学家,我时刻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带着这份初衷和责任感,回国后,他依托四川大学“千人计划”研究创新平台,组建了“生长代谢衰老”研究中心。中心现有3位国家全职千人,1位“青年千人”,5位教授/研究员,5位副教授/副研究员。合理的研究梯队使研究工作朝气蓬勃。中心拥有精良的大型仪器设备不仅为团队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开放为学院师生使用……依托这些科研平台,肖智雄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先后申请获得多个国家科研课题。

肖智雄作为首席科学家,在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肿瘤发生发展中关键蛋白的功能与调控”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带领团队开展原癌蛋白和抑癌蛋白通路相互作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该“973项目”以四川大学为依托,囊括了国内四个顶尖的研究团队。项目启动以后,成果卓越,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Natural Cell Biology,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ONCOGENE等国际顶级一流刊物上。另外,他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抑制肿瘤转移的小分子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作为负责人,他还先后承担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前者主要围绕细胞生长与衰老的分子机制来开展研究,阐述了IGF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Ageing Cell上;后者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Michael Sherman教授合作,研究Her2信号通路对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深谙此意的川大生命科学院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甚至产业化,埋首深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肖智雄一直带领团队坚持转化医学研究。以他们开展的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表观遗传学SIRT等靶标研究”为例,项目针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等领域关键靶标进行筛选,并发现先导化合物,为人类健康培育治疗重大疾病的原创新药。目前研究进展顺利,筛选了5种先导抗癌小分子化合物,有望完成实验室相关工作,为原创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肖智雄和他的团队搭上改革这艘大船,破浪前行,一齐奔向未来——

未来篇:承上启下走向未来

从2011年以来,肖智雄由于出色成绩,担任四川省政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顾问、四川省千人计划联谊会生物医学分会会长、四川省海外华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曾获得四川大学全英文教学优秀教师奖、2014年成都市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奖,2015年被授予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的称号。但他坦言期间也遇到过困难、坎坷,也有过困惑。

他说:“引进人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成都地处西部内陆,其科研基础和待遇与国内发达地区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吸引和招聘人才大多只能靠校友资源,靠情感招人和情感留人。”肖智雄笑着说,5年前,出于对祖国和母校的情结,他选择了回国,如今他希望更多与他有着同样情结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过分臃肿繁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虽然学校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是与国际接轨还有不小的距离”。肖智雄认为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引进人才需要的手续繁多,费时费力,而且学院人才引进只有推荐权,给学院自主决定空间太小。应该是大胆去行政化的时候了。

“还有比较大的困惑之一就是有些人对引进人才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值,希望引进人才短时间内有重大成果或突破。事实上,这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秉着对科学纯粹的追求卓越态度,戒骄戒躁,潜心研究。”对肖智雄来说,海外人才带回祖国的不应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还是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创新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做科学,是断难成功的。这些人往往不能发现科研的乐趣,没有勇气克服困难,是不适合科学创新的。”为此,他时常告诫学院的年轻人,做科研需要有好奇的心,开放的心,和耐得住寂寞和忍得住失败的心。

任职院长5年,肖智雄带领学院实现的改革获得了显著成效。对未来,他充满信心。他说:“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90多年的历史底蕴,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沉积底蕴,厚积薄发。学院将弘扬‘求是、创新、开放、竞争’的精神,真诚欢迎海内外优秀学者及有志于从事生命科学事业的青年学子加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力争建成为一个立足西南、面向国内外、面向未来,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学院改革
许钰灵作品
改革之路
民族图鉴入馆藏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改革备忘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改革创新(二)
无臂考生高考考出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