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初期阿拉伯文化征服外族文化的途径研究
2016-08-15高异斐
高异斐
内容摘要:伍麦叶王朝的政权巩固之后,阿拉伯民族对外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远征并取得胜利。此时,阿拉伯民族面临着外族文化和本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难题。作为征服者,在给当地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阿拉伯人并未激化同被征服着之间的矛盾。它迅速成为拥有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大版图的帝国。所以,战后阿拉伯民族对外族文化征服的途径便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本文试图从地理征服、血缘融合、宗教思想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伊斯兰初期阿拉伯民族融合和征服外族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外族文化 融合
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的对外扩张势如破竹,并在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统治时期达到高潮。阿拉伯人民为了传播伊斯兰教,拥有着进行圣战的高潮热情和无畏勇气。哈里发欧麦尔素有“信士的长官”这一称号,他的军事威望和胆识谋略也使得伊斯兰远征军士气大增。与此同时的拜占庭和波斯却由于长期混战而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百姓疾苦。这样的内外优势使得阿拉伯伊斯兰大军所向披靡。于是,在短时期内就灭亡了称霸西亚千年多的波斯萨珊王国,进而又赶走了在西亚和埃及的拜占庭人,顺利挺进了北非地区。到了伍麦叶王朝时期,阿拉伯军事远征军成功征服了花拉子模、信德、安德鲁西亚等地区。阿拉伯帝国由此便神话般地成为了拥有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大版图的超级大国。
毫无疑问,伊斯兰教的征服扩张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虽然在思想、信仰、语言、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方面,阿拉伯民族文化同外族文化迎头相撞,有着多重矛盾和冲突。但是作为征服者,在给当地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阿拉伯人并未激化同被征服着之间的矛盾。他们通过多种途径,使得外族文化同本族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独特的文化圈,成功地征服了外族文化。
一、地理征服
军事远征实则就是一场极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数十万人伊斯兰大军铺天盖地如蝗虫一般,迅速占领了外族人民的广袤土地。所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征服外族文化的地缘途径可简单概括为地理上的迁徙。其中,伊拉克的巴士拉和库法是重要的移民城市,巴士拉的移民主要来自麦地那和半岛北方的部落,库发的移民则主要来自半岛南方也门的阿拉伯部落。
移民人群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军人及军属。为了扎根被征服民族,军人们在南征北战之际,将他们大批的家属从阿拉伯半岛分批转移到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地区,成功地巩固了伊斯兰大军的政权和统治。第二种,自动或者被迫迁移的个人和群体。这些人群并不属于军属,也未曾同部落的有组织有规模的迁移而离开半岛。
地理迁徙为阿拉伯人打开了征服外族文化的大门,他们从落后迁移到开化、从贫瘠迁移到富庶,外族文明的一切都让阿拉伯人感到新鲜无比。在国外建设上,他们大兴土木,建房、驻地、修桥、筑路;在政治上,他们废除旧制、建立新制以此来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具有“拿来主义”的阿拉伯民族对不同的文化都能欣赏借鉴,以他者之长补己之短,由此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堪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段神奇的历史。例如,哈里发开始效仿拜占庭的君主专政体质,采纳波斯的年俸制度,开始实行封建君主世袭制。又如,后世在很多阿拉伯建筑中也能够窥见外族艺术文化的影子。如在伍麦叶时期,阿拉伯建筑设计师借鉴罗马、波斯民族的建筑艺术,设计出具有圆顶、尖塔的清真寺。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迁徙”给予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融合他族文化的机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加快了它征服他族文化的进程。
二、血缘融合
伊斯兰初期的军事迁徙为阿拉伯民族进入他族打开了大门,也给予阿拉伯文化征服外族文化以地理优势。但是这仅仅只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开始。阿拉伯人抓住这扩张和融合的佳景,在被征服的地区杂居和通婚,使得在血缘上达到了渗透、交融和征服。这种通婚的盛行离不开阿拉伯半岛所实行的奴隶制。
早在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上的各个部落为了掠夺资源而混战不断。战争后的俘虏、被劫掠的人都悲惨地沦为奴隶。奴隶没有自由,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随意地被进行买卖交易。所以,虽然学者对那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那时的阿拉伯半岛已经出现蓄奴。虽然阿拉伯半岛随后被伊斯兰教洗礼,逐步地走向文明和开化,蓄奴制亦开始受到质疑和排斥。但是,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在对外扩张的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还是有大量的奴隶成为战争的产物。战争后的蓄奴可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战俘。由于圣战节节胜利,战后的外族俘虏数量剧增,大部分都沦为阿拉伯人的奴隶。据记载,阿拉伯一个普通级别的士兵就已经拥有一到几名不等的奴隶来伺候他了,更不用提那些阿拉伯贵族们了,他们的奴隶多达上千名。第二,平民。自古以来,普通百姓往往是战争和权利更迭中的牺牲品。那些没有参加过战争的外族平民,大部分被蓄为奴隶。其他幸运的外族平民们被释放为自由人,按制缴纳人丁税。但是,不论是沦为奴隶,还是被释放,这些全凭他们的新主人——穆斯林们决定。第三,被进贡的奴隶。战争胜利后,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随之缔结。进贡奴隶是最常见的条件之一。奴隶们毫无自由,他们侍奉主人,或是被买卖交易。这种交易使得奴隶的数量逐渐扩大。第四,女奴。女奴是奴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女奴们更不例外。她们可以供主人们享乐,并为其繁育后代。生育的女奴不能再卖出或转赠,在主人死后才能获得自由。同时,也有不少外族平民女孩被送往哈里发宫廷。这些女奴能歌善舞,在阿拉伯艺术史上也占有着一席之地。
阿拉伯人,上到王室,下到平民,同女奴通婚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于是波斯、罗马、叙利亚、埃及、伯伯尔等血统便与阿拉伯血统融合,改变了原来单纯的血统。同时,由于欧麦尔在远征之前规定,俘虏和战利品必须送回麦地那,由哈里发分配和处理。所以大批俘虏在麦地那周转,混合了阿拉伯血统。加之麦地那的宗教地位,各族穆斯林每年前往朝觐,这也促进了血缘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奴隶也对当时的阿拉伯人产生了影响。有些奴来自于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在他们和阿拉伯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阿拉伯人的素养。综上所述,这些与阿拉伯人杂居或者通婚后的外族人,再也不是纯粹的外族人,他们一代一代被赋予了阿拉伯人的印记,而且越来越深。所以,血缘融合使得阿拉伯人和外族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家人”。
三、宗教思想影响
使外族人民皈依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最重要和艰巨的任务之一。在阿拉伯远征军中,哈里发是既是军事统帅,也是宗教领袖。被派往每地的驻军领袖能够背诵《古兰经》、熟读《圣训》并且深谙伊斯兰教义。
每攻克一地,阿拉伯人就向外族民众们宣讲《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号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皈依的外族民众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首先,自愿者。有些民众认为伊斯兰教的教义正确、简单易行,与之前信奉的教义渊源同一,心甘情愿地皈依。第二种,被迫者。他们为了保住性命、避免缴纳人丁税被迫信奉伊斯兰。第三种,释奴。许多被释放的奴隶为谋得一官半职,服务于政府机构,开始学习阿拉伯语。第三种,有鸿鹄之志者。这些人皈依伊斯兰是为了改变被统治、被保护的社会地位,盼望着与穆斯林平起平坐,甚至掌握国家管理的统治的大权。他们不乏中有所作为的人。第四种,心怀不轨者。有一些外族民众,不甘压迫便假意皈依伊斯兰教,欲借此机会混迹穆斯林中,将他们原来信奉的教义在穆斯林中传播。比如他们用自己的教义注解《古兰经》、理解伊斯兰教义,扰乱穆斯林们的思想,导致穆斯林中派别林立。虽然皈依伊斯兰教的外族人民情况各异,但是皈依伊斯兰早已成为大势所趋。阿拉伯人对那些不愿皈依伊斯兰教的外族人宣战,死者为尸,活者为奴。
阿拉伯人对外族人进行宗教思想渗透的同时,在语言使用方面也开始有所规定。哈里发颁布命令,规定国家机关的公文、记录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文,代替原用的希腊文。阿拉伯人用阿拉伯语教授外族人诵读《古兰经》、《圣训》和其他教义等。在教授语言的同时,阿拉伯人十分重视整合、研究阿拉伯语,如他们设置原因符号、增加柔弱字母,并且创建容易书写和辨认的奈斯荷字体等。这一切的举措都使得阿拉伯语成为民众所使用的主体语言。阿拉伯语的迅速传播加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外族文化的征服。
四、结语
阿拉伯人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过后,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征服外族人民的过程中,已经让位于文化因素。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文化思想上的互通和影响成为权利因素中的核心因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只有成为外族的主流文化,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地理迁徙给予了阿拉伯民族对外宣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机会。阿拉伯人民和外族人通婚使得不同民族人民的血缘融合在一起,这无疑加速了阿拉伯文化传播的进程。在占领外族大片土地后,阿拉伯人恩威并施,使得大批的外族民众皈依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所以在伊斯兰初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才能如此迅速并神话般的席卷外族文化。这也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璀璨夺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2013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所以了解别国文化历史和对外交流途径对宣扬我国这一倡议也是实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