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筝艺术的发展与繁盛

2016-08-15陈韵竹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困惑发展

陈韵竹

【摘 要】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而言,改革开放至今可以说是一个繁荣、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迷失、困惑的时代。本文对古筝艺术发展的繁盛与困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古筝艺术;发展;繁盛;困惑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49-02

筝过去在民间流传,往往作为伴奏或合奏乐器,用于伴奏各种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实践和创造,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各具特色的筝艺流派。随着“古筝热”的进一步发展,在高校中选修古筝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提升演奏者的艺术涵养,加深对作品的思考与了解等都将进一步提升演奏者的水平。

一、百万大军习筝热

近年来,筝的产量以每年十万台的速度在增长,习筝大军的迅速壮大与中国古箏学术交流会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自1986年以来,于文化名城扬州市连续召开的数次学术交流会,在筝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筝会期间,筝家们演奏交流曲目,交流学术论文,一方面通过回顾四十多年的创作经验,记录下古筝艺术在新的历史阶段走过的足迹,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古筝艺术又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扬州市自1986年至2000年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对一种民族乐器进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投入,为历史上所少有。

1986年10日举办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第一届年会,全国各省巿、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数百名相关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就古箏史、古箏制作、古筝演奏技艺以及古筝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首届交流会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空前盛会,它推动了全国的古筝普及和专业教学,给全国古筝事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10月举办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年会,参会者包括台湾、香港、蒙古、新加坡在内的各地筝界专家、学者、演奏家共三百余人。这次筝会演奏交流曲目百余首,交流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内容涉及筝曲创作、筝史、筝论、筝教学以及对传统古筝艺术的学习、继承和发扬等多方面。大会专门就“现代筝曲创作”进行了研讨,对新作品的不断涌现起了促进作用。

1996年4月举办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年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内外筝家数百人出席盛会。会上举办了两场以新人新曲为主的公开表演,通过现场演奏和播放录音,共交流五十多首新曲,以各种形式参加大会交流的学术论文共六十余篇,内容涉及古筝艺术的各个方面。

2000年5月举办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近四百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交流会共收到百余篇论文和五十多首筝曲新作,二百多名筝家与新秀参加了论文讲演与筝曲表演、交流,集中展示了自第三次古筝交流会以来,古筝这门传统乐器在表演、创作、教学与乐器改革、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

古筝学术交流会引起了古筝制作界的高度重视,全国古筝生产厂约有八成到会。据悉,在新世纪初,我国弹筝人数已达二十多万人,古筝年生产、销售近三万台。传统的古筝艺术在新时代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

二、传统曲目与现代曲目的相互碰撞

在长期演奏实践中,筝家们不断地总结出一些能够发挥古筝乐器特点的艺术手法,并且将这些手法逐渐在曲目中积累定型下来,加以提炼和整理,成为独奏曲。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八板体筝曲和曲牌、唱牌类筝曲。

现代筝曲是相对于传统筝曲而言的创作曲目,它们大致可以以二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分水岭,之前的作品保留较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之后则距离传统愈行愈远,筝界称之为“新筝乐时代”。乐曲无论从音乐语言、创作意识、表现手法、题材选择等方面都跳出了传统乐曲的表现模式,对以往传统筝乐做出了很大的革新,呈现出音乐功能的多元化,音乐内容、体裁的多样化,音响效果的多层次化,乐曲技法也在不断地借鉴和创新,运用较多高难度演奏技法,体现出作曲家们的“新潮”创作思维,因而称之为“新筝乐”。

利用新的定弦方式进行创作,拓展了筝曲创作的道路,并且很多作品是成功的。然而这些创作筝曲中也存在许多不良倾向:有些作品噪音技术泛滥,追求外在的声响变化远远超过对乐曲内涵的要求,与乐器本身所蕴食的审美旨趣大相径庭。当然这类创作也是有意义的,证明在筝上可以作这种尝试,制造这种音响。筝的演奏部位已由筝弦扩展到箏体的各个部位,并且这件乐器所能表现的音响空间正在极尽可能地被挖掘着。人可以无穷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定弦、律制等等,但器物本身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局限性。筝本身速度不及扬琴,音量不及钢琴,然而,这也正是筝自身的特点所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古筝乐曲音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很大程度上,一首完整的古筝乐曲,音色就像是一个圈环,在乐曲不同的情感变化中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乐曲的旋律与乐章,在不同的乐曲中也往往会存在不同的情感体验。《渔歌唱晚》是一首较为欢快且活泼清脆的乐曲,其音色更富跳跃性,乐曲中表现了作者欣喜和喜悦的心情。在演奏时,一方面要在曲中表现作者欣喜和喜悦的心情,一方面要有一定弹性,让乐曲展现出跳跃感。这一切都需要演奏者不断加深对生活、对作品的思考了解,他的演奏才有可能更加细腻,表现的情感也更加丰富。

如《渔舟唱晚》是1912年古筝演奏家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成的两首筝曲《三环套日》和《流水击石》改编而成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又进一步改编,增加了后半部分。曲名引自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表达其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所描写的意境。

另外,筝的定弦与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听觉习惯密切相关,也与本民族的音乐习性相吻合。改变定弦可以求得异样的音响效果,但并不符合广大人民的音乐听觉习惯。传统筝曲为五声性定弦的局限,旋律音调较多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现代作曲家们改变固定观念,通过特性音和特殊调式产生的音乐色彩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异域之风一度成为中国筝乐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筝吗?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传统筝曲中通过“促柱”“移弦”的手法达到转调,从而实现乐曲调式调性变化的方式。

古筝不可能只用一种基本的音色去演奏,变化音色技巧的掌握情况就将影响古筝乐曲演奏的音色情况。好的演奏不仅音色变幻丰富,而且生命力表现力极强。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古筝,但是在学习时需要注重其音色的把握。影响古筝音色的因素有很多,在客观因素不可逆的情况下,就需要注重主观因素的把握,提升演奏者的艺术涵养。总之,古筝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了大量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这无疑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为古筝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文妍.后起之秀的浙江筝艺流派[J].古筝艺术,l991(1).

[2]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J].中国音乐,1987(3).

猜你喜欢

困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诸事结网,人如困兽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