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父母关于高中子女入学目的的浅析

2016-08-15郭择汗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父母中国越南

郭择汗

[摘要]这篇文章研究了越南、中国的家长如何看待子女进入高中学习的目的和原因,通过对两国父母的调查以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父母认为,为了社会交往而让孩子进入高中学习并不是很重要,而这点在越南父母看来是尤为重要的。与中国家长相比,越南家长更愿意相信孩子们没有必要去参加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学习技能对中国学生来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有必要为中国学生确立具体的目标来参加学校学习。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学生对家长观点的认同。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下,学生对父母的看法都不一定完全与父母的实际感觉相同。

[关键词]中国 越南 父母 教育期望 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27-02

父母的期望及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中被学术界所广泛讨论。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涵盖多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父母的期望和对他们的孩子的教育目的的影响。现今被业内所熟知的优秀理论和成果主要是从性别、文化和种族差异入手。在地理位置相近的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比较,这种比较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学术领域和学校管理者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调查发现,中越两国学生认知的相关模式,学生家长在对学生入学目的的看法之间有相似之处。在对发展和对未来期望的调查中,中国学生的得分远远高出越南学生,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校教育阶段,越南河内市主要高中的中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值远没有他们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高,与同龄人相比,中国学生和父母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具有较高的期望,而有些方面,比如社会交往方面,中国家长并不是主要因为这个原因将孩子送入高中。

一、学术期望:相关理论和成果

期望——价值理论。众所周知,父母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业,它对学业成绩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期望在青少年发展领域已经被广泛关注并研究。(Wigfield & Eccles,2002)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学业期望概念化逐步形成,Wigfield和Eccles(2002)开发了成就动机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期望和价值观影响社会背景(父母,教师,同行,社区和社区)和以往的学术成就。如果该体系一旦建立,个人的期望和价值会进而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毅力和学业方向的选择。(Eccles和Wigfield,2002)换句话说,该理论同时认为社会背景(例如,父母的期望)、学生自己的期望和他们的学术成就是因果关系。

也有许多文献描述了家长的学业期望在形成孩子学业期望方面的重要性(例如,班杜拉等人1996;Goyette&Xie; 1999)。史密斯(1981)发现,无论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孩子自身的学业期望也是相关的,并且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比父亲更加强烈。同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青年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期望也与青少年的学业预期成正相关。(阿尔道斯,2006)因此,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期望明显决定并影响青少年学业期望的形成。

除了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期望,父母的期望也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奥尔德斯(2006)发现,当家长和孩子对学业期望程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孩子真正的学业成就也必然很高。此外,本纳和米斯特里(2007)最近的研究明确地测试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期望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的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独立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而较高的父母期望值会缓解教师对学生的不重视,不作为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学术期望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实际的期望值)也可以积极地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期望和他们家长观念的期望之间的差异会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说明这一点,Hao和Bonstead(1998)的种族多元化的样本研究发现,如果学生们认为父母同意他们的学业期望(其实不一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在另一方面,当有学生明确的感知到与家长的学术预期不匹配,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了父母的期望,学生对父母的期望和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之间的重要性。

期望价值理论不仅能够解释父母对孩子的学术期望,而且能够解释家长学术期望的发展行程。(Wigfield & Eccles,2002)父母的期望和青少年的成就之间在本质上互补。家长的期望和教师的期望也是动态相关的,对青少年的成就和影响就通过时间进行作用。戈登伯格等人做过一个类似的研究(2001),他研究了一个拉美裔家庭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学校表现(戈登伯格等,2001)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父母教育期望的跨文化比较

(一)西方国家的家长教育愿望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调解和内化过程发生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导致对文化的学习和发展进程。父母被看做是社会化过程的介质。他们的文化和心理信仰将它们传递给他们的孩子(科祖林,2003)。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不同,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抚养和教育。(Salili,Qiu,Lai,2001)

笔者认为,教育的教和控制是固有的养育过程。西方教育也是如此。儿童社会化来回应他们的环境不切实际的和必要的需求,保持自我的意识和诚信是父母的关键任务。这反映了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每一个人的教养方式都不相同,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应是温暖的引导,要均衡在孩子能够接受并处在孩子行为的可控制水平。

西方的传统家庭通常崇尚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教育文化(特威德与雷曼,2002),总的来说,承认独立和个人主义作为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基础。(Chen & 史蒂文森,1995;1999;史蒂文森Georgiou,Stigler,1992)西方的父母可能会有更灵活的教育期望,并且对孩子学业不放置太多压力。(丹迪与奈太尔贝克,2002,1999)而孩子们记忆中父母的教育期望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儿童认知能力受家长观念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西方父母的信仰和教养方式(Furnham 2004;史蒂文森等,1990)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关,但可以塑造父母对待孩子和他们孩子的教育愿望。(丹迪与奈太尔贝克,2002)

(二)亚洲国家的父母的教育愿望

中国文化被称为集体主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情感和孝道的控制(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因此,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的发展行为抑制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成就。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父母和领导的权威,父母培养子女。(赵,1994;林福,1990)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它与儒家思想有着联系。据赵(1994),中国的教育是由父母的教育期望作为最初引导和最终结果。这种文化取向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更经常被描述为个人主义,促进独立的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统一和谐的侧重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体独特性。(Markus & Kitayama,1991)例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父母更倾向于表现出集体主义的特征,如对他们的孩子施加更多的控制,而北美的父母更可能支持个人特质。(Huntsinger,Huntsinger和廖,2000)

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的研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父母和家人建立在遵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儒家传统。虽然这种文化在香港已经更恰当地描述为新儒家(Lee,1996),这一遗产仍然保持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或是“怡情养性”和“失败是懒惰的结果”(沃特金斯&比格斯,2001,p.2)。但是,与居住在香港的中国大陆的父母相比,香港出生的中国父母(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陈埃利奥特,2004,p.138)。Shi和Chan(1999)报道,香港华人家长期望子女的学业成就密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重视“家庭关系”和“学术期望相关的属性”(300页)。然而,父母的估计他们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发现并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孩子的实际能力。(史蒂文森等人,1990)父母的参与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更大的调解结构的一部分,使父母能够转移他们的信念、愿望和期望,这反过来更会影响他们孩子的学业成就。(斯坦,1991;弘浩,2005;基思等,1998)香港和何先生发现,父母参与类型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学术成就。在这项研究中,儿童的数学和语言成绩作为一系列多元回归因变量分析的依据。包括父母的期望分数、家长满意的成绩、孩子的父母估计的语义和情节记忆。(斯旺森,2000)

中越学生的父母和两国父母对学校的目的的看法在总体上相似之处多于差异。在这两个国家的学生对母亲的教育期望与他们的学术成就的看法更密切相关,这告诉我们大多数亚洲国家对于教育的把握和家庭的建构都保持着权威性和僧侣似宗教性,结果这一模式的研究证实,父亲是家庭的主要财政支持,母亲往往把握教育子女的生活费,因此,学校的目的认知倾向更多的倾斜于他们的母亲的教育预期。这种相关模式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作为父亲和母亲的典型性别角色。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沟通技巧,与父亲相比她们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教育期望。然而,两国之间发现一个明显的差距,那就是中国学生所认为的上学的目的与中国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真实目的不同,这与越南学生的情况截然相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孝道是顺从和忍让,孩子们总是沿着父母规划好的道路来生活,而父母规划教育未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骨肉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越南的父母反思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与他们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考虑,加强社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越南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没有中国这样的差异。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许多东方文化中,家庭成员并没有直接表达他们对彼此之间的爱,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养育孩子是为了防老,所以孩子是以后赡养和壮大家族的工具,这种家庭成员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能是中国孩子误解父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殖民历史的国家(被法国美国占领),越南人民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个人自给自足意识。这可能是为什么越南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的教育目标将是一个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人。

总体上看越南学生与中国学生上学目的相似,证明了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距离确实能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这与中西方教育文化对比鲜明不同,东方文化圈的学生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如国家间的对比,中国学生在未来前景方面考虑的更多,越南学生在发展方面考虑的不足,原因有家长方面也有学生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国家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状态决定的。

在国家间学生预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来看,中国学生不光在发展方面的预期高于越南学生,而且在个人收入预期上高于越南学生,这可能因为由于越南工资低,正式员工工作没有私人个体工资高,仅仅相当于我国十五年前的工资。加之越南物价飞涨,使越南父母和孩子都不太期望以高学历来获取高收入,加之中国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更拉开两者的距离,这是两国观念的不同,而美国的家长在另一研究中体现不足的原因是对孩子的期望不主要局限在未来和发展,美国孩子和美国家长更喜欢到学校锻炼社会交往。

中国和越南文化相比而言,相同大于差异,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两国的教育,双方都在几十年前师从苏联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而又都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得两国人民在子女教育上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但又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造成了细微差别,其中是否还有政治原因,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探究。本人将继续该领域的研究,如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调查时间,寻找机会与欧洲美洲的同仁合作,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动机领域的对比研究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Aldous,J.,(2006)Family,ethnicity,and immigrant youthseducational achievement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7,1633-1667.

[2]Bandura,A.,Barbaranelli C,Caprara GV,& Pastorelli C.(1996).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Child Development,67,1206-1222.

[3]Behrman,JR,Pollak RA,& Taubman P.(1986).Do parents favor boy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7(01),33-54.

[4]Benner,AD.,& Mistry RS.(2007),Congruence of mot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low-income youths academic compet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9,140-153.

[5]Chang E.,Chen C.,Greenberger E.,Dooley D.,& Heckhausen J.(2006),What do they want in life?The life goals of a multi-ethnic,multi-generational sample of high school senior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5,321-332.

猜你喜欢

父母中国越南
读图
越南·河静省
越南百里“银滩”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凯萨娜”侵袭越南